(共22张PPT)
你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吗?
辞旧迎新是( )。
兔子灯,走马灯,灯灯相会在( )。
( )时节祭奠先人,路上行人欲断魂。
五月初五是( ),吃粽子、( )。
八月十五( ),( )送祝愿。
九月初九逢( ),尊敬( )不能忘。
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
赛龙舟
中秋节
亲人团圆
重阳
老人
春节
中秋节
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吃粽子
挂香袋
画“王”字
悬 艾 叶 和 菖 蒲
赛龙舟
赛龙舟
端午日
沈从文
新棠镇中 黄霞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现代作家,一生共出版了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还有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作品表现湘西美丽的景色和纯朴的民俗风情。
一、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
三、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
学习目标:
自学一练:1、注音(给绿色的字注音)
峒 伶俐 嘭嘭铛铛 擂鼓
呐喊 老鹳河水战 戍守 蘸
dòng líng lì pēng dāng léi
nà guàn shù zhàn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红布包头,
手上_____(抓 、拿、 捧)两支
小令旗,左右_____(甩、 晃、 摇、 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_____(坐、 聚、 围)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_____
(调理、 调节、 调换)下桨节拍。
拿
挥
坐
调理
课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
哪些风俗民情?
穿新衣
画王字
吃鱼、吃肉
赛龙舟
追鸭子
思考1:
“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文章开篇一连用了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全茶峒人都去观看的热闹场面,
也表明赛龙舟是全茶峒人的庆祝活动,
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
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剖析课文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
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及观众
分别找出这些人最具表现力的动作、
外貌
思考2:
龙舟赛的精彩场面
外貌描写: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
着红布包头”
正面描写
龙舟赛的精彩场面
桨手--
带头的--
锣鼓手--
持、划
外貌、动作描写,刻画出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缠裹、拿、挥动、指挥
敲打、调理
动作描写
正面描写
龙舟赛的精彩场面
鼓声如雷鸣
两岸人呐喊助威
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
联想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
实写
︱︱
虚写
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端午日
沈从文
龙舟竞赛
竞追鸭子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详
热烈 欢腾
紧张 激烈
团结合作
奋力拼搏
略
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
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
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
么联想?有什么感受?十一 端午日
沈从文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通读课文,理清思路(重点)
学习作者描绘赛龙船的精彩场面,并尝试模仿写作(重点)
感受船手风采,学习他们“团结合作,奋力争先”的精神(难点)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学时
导入新课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并写在下面
--------------------------------------------------------------------------------------------------------------------------------------------------------------------------------------------------------------------------------------------
查阅工具书,认识下列生字
蘸酒--------- 茶峒---------- ling li---------------- 擂鼓----------- 呐喊----------
老鹳河------------- 戍军----------- 泅水--------------
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
最后一段写的是什么?
--------------------------------------------------------------------------------------------------------------------------------------------------------------------------------------------------------------------------------------------
全文按照----------------顺序写的。划出时间性的词语。
写龙舟竞赛时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 十一 端午日
沈从文
【精读品析】 一学时
读读 品品
请同学读一段文字“每只船上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场面描写
1)、文段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叙述赛龙船的场面?
----------------------------------------------------------------------------------------------------------------------2)、文段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来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的外貌和动作的?
外貌:-----------------------------------------------------------------------------------------------------------
动作:桨手--------------------------------------------------------------------------------------------------------
带头的:----------------------------------------------------------------------------------------------
鼓手、锣手:--------------------------------------------------------------------------------------------
3)、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
----------------------------------------------------------------------------------------------------------------
4)、关于外貌、动作的描写都属于直接描写,那除了直接描写船手外,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龙舟竞赛的紧张和激烈的?并找出句子
--------------------------------------------------------------------------------------------------------------------------------------------------------------------------------------------------------------------------------------
5)、这在描写角度上应该是哪种描写?
----------------------------------------------------------------------------------------------------------------
读读第一段的第三层,思考问题
1)、龙舟竞赛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奖者的奖品是不是非常丰厚?那奖励是什么?
是否没人都有?
--------------------------------------------------------------------------------------------------------------------------------------------------------------------------------------------------------------------------------------------
2)、并不是每人都能拿到奖品,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
写一写
对于竞追鸭子,作者写得非常简略。请发挥想象,描述人们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是怎样抓住鸭子的,也可以写一群人是怎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提示:穷追猛打 迂回包抄 合力擒抓 守株待兔)
------------------------------------------------------------------------------------------------------------------------------------------------------------------------------------------------------------------------------------------------------------------------------------------------------------------------------------------------------------------
总结主旨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竞追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的民族精神。
十一 端午日
沈从文
【相关链接】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
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传说中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误饮雄黄酒现出原形将许仙吓死,这才有了去昆仑山盗取仙草之举。
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悬钟馗像:
传说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
、【端午节诗词】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