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邓稼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1-14 21: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邓 稼 先
杨振宁
主讲:罗丽芬
△教材、学情分析
课文《邓稼先》安排在第三单元“杰出人物”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文章集中了历史长河中的多位杰出人物,旨在希望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探寻杰出人物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邓稼先》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小标题连缀的结构,变化的句式,描绘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人极大的震撼与启示。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章作者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写的是他的有50年情谊的好友,也是大科学家,因此文中充满深情。既写邓稼先,也写他自己。当代的绝大部分中学生对尖端科技充满好奇和神往,对于研制这一方面的科学家怀着崇敬之情,因而要铺设创造一种庄重的氛围,激昂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本文时体会到邓稼先的伟大,感悟到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之心,从而受到这种精神的熏陶。文章是由六个部分组成,以小标题的形式连缀的,初一的学生接触这种形式的文章不多,因而概括这六个部分的大意,有助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还能帮助学生学习这种文章的结构形式,有助于他们写作知识的积累。基于以上的分析,现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能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并理清作者的思路。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的确定及原因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第五部分(“我不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的原因,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含量也最大,有古诗文的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是什么?
(突破方法:在分析六个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时,引导学生思索第一部分能否删去,从而让学生明白邓稼先作为一个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对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是什么?
(突破方法:让学生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通过比较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本文的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如导入部分的材料分析概括,课文六个部分内容的概括,课文所引古文大意的概括等等,通过教学过程所作的概括分析,使学生从中受到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达到本文教学的目的。
△作业设计
小作文(二选一)
1、写出你读了本文的启发和感受,字数不限。
2、邓稼先为国效力、为国争光的精神可歌可泣,令我们感动,同样我们身边也有为校争光、为班争光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就让我们写写身边的“邓稼先”,字数不限。
邓 稼 先
杨振宁
主备:罗丽芬 辅备:七年级语文老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能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并理清作者的思路。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的原因,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
教学难点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是什么?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是什么?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新词。
2、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由以上的材料分析,学生可得出结论: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引出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人物介绍
1、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一起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本文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2、邓稼先(略)。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共有六个部分,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由上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A、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
B、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
四、作业
抄写巩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再次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写邓稼先的,读后你感到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谈谈。
二、研读与赏析
1、课文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2、重点阅读课文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①朗读古文《吊古战场文》,讲述这段古文的大概意思。
②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④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三、体验与反思
1、从邓稼先的身上,你学到了哪些精神?
2、如果邓夫人许鹿希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对她将如何表达自己对邓稼先的敬佩之情,请写一句话或作一首诗。
四、作业(以下题目二选一)
1、写出你读了本文的启发和感受,字数不限。
2、邓稼先为国效力、为国争光的精神可歌可泣,令我们感动,同样,我们身边也有为校争光、为班争光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就让我们写写身边的“邓稼先”,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