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化教学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化教学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9 10:5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诞生(dàn) 刹那(shà) 撕碎(sī) 创伤(chuànɡ)
B.凝聚(nínɡ) 依赖(lài) 幼稚(zhì) 履行(lǚ)
C.求援(yuán) 专横(hènɡ) 辜负(ɡū) 罪蘖(niè)
D.仁慈(cí) 嬴得(yínɡ) 渊源(yuān) 秩序(zhì)
【解析】选B。A项“刹”应读chà,“创”应读chuānɡ;C项“蘖”应为“孽”;D项“嬴”应为“赢”。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中小股东反对,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并购郑州燃
气股份可能已经“尘埃落定”。但由于中小股东的反对,并
购案节外生枝,复杂起来。
B.“大陆与我的未来休戚相关。”正在此间参加海峡两岸
2010年台胞青年夏令营的赖姵如一语道出了很多“80后”台
湾学子的心声。
C.北京女排的优秀战绩超乎了北京队的预料,而其中,以
3比0连胜河南和上海这样的国内劲旅,着实令人为之侧目。












D.面对即将喷薄而出的中国3G市场,各通信设备厂商更是八
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期待在未来
中国3G设备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解析】选A。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
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使用正确。
B项,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利害相关。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应改为“息息相关”。C项,为之侧目:形容畏惧而又愤恨,不符合语境。
应改为“刮目相看”。D项,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
上升的样子,与语境不符。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共和国成立61周年之际,“嫦娥二号”卫星踏上探月之旅,国人欢欣鼓舞,媒体热评如潮。
B.驻伊美军近日向伊拉克当局移交数十名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俘获的前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官员,包括战前伊拉克副总理长达十多年的塔里克·阿齐兹。
C.“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房价。”尹伯成表示,全国房价总体上应该下降15%~20%左右才是一个合理的区间,才能调动消费需求的回升。
D.不少网络使用者都体验过美国专家说的网络“黑洞”,网
页毫无原因地无法打开,电子邮件莫名其妙地丢失,原因都
可能是由于网络“黑洞”所致。
【解析】选A。B项成分残缺,在“伊拉克副总理长达十多年”前加谓语“担任”。C项“15%~20%”与“左右”搭配不当。
D项“原因都可能是由于网络‘黑洞’所致”句式杂糅。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解析】选C。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8~10自然段,完成5~8题。
5.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母爱是给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父爱则是指导孩子正视将来会遇到的困难。
6.作者认为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②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咄咄逼人甚至专横;③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主宰自己的主人。
7.从文章看,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8.《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请结合上面节选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好母亲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她应该克服惶恐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宽容、有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自己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9.第2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第2段
文字主要写了母亲石的形态和来历。本段处于文章的开头部
分,回答本段的作用,可参考开头段的一般作用,并结合文章
的具体内容作答。开头段的一般作用:①开篇即点题;②总括全文,点明题旨;③奠定感情基调;④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⑤为下文作铺垫。
答案:写母亲石的形态和由来(来历、历史、文化内涵等均
可)。作用:点明题旨,歌赞母爱;引子,引出下文对母亲的
回忆;为下文对母爱的赞颂铺垫蓄势。
10.文章写了“我”的母亲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相关信息在第3、4段。第3段写了两件事:母亲为“我”送行,母亲细心照料“我”。第4段写了一件事:“我”远离时,母亲倍感难舍和失落。
答案:“我”奉调进京,老母亲艰难地赶来为“我”送行;“我”在家时,母亲细心照料“我”的生活;“我”第一次远离时,母亲倍感难舍和失落。
11.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得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最不孝顺的儿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第(1)句是比喻句,把握好喻体的特点与内涵,把握好具体的“红线”“细针”的象征义。第(2)句是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仔细揣摩内在的情感。
答案:(1)运用比喻的手法,赞颂母爱之绵长与美好;“红线”和“细针”象征伟大的母爱,触动了游子的心,引发了他们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没能尽孝心的惭愧之情。
(2)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更表达了作者体会到老母亲深爱着儿子却又不能留在她身边孝敬她的深深的愧疚之情。
12.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了”?当今社会,你认为儿女们怎样做才是“孝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第二问是探究题。第一问的答题区间为第2、3、4段,第二问要紧扣文本,适当拓展延伸。
答案:第一问:这是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这块母亲石引发了“我”对母亲的回忆,让“我”为自己的“不孝顺”而愧疚。
第二问:略。(这是一道探究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四、语言表达
13.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父爱是咖啡,母爱是浓茶;家庭洋溢着怡人的馨香,亲情则是儿女永远的避风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语句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原句有三个比喻,三个比喻内容和谐、主题一致,所写句子也必须具备这个特点。
答案(示例):亲情是奶糖,友情是水果糖;情感充满着诱人的芳香,爱情则是双方永远的暖风巢。
14.(2010·新课标全国卷)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
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
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①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② 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 ③ ,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④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 ⑤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处要注意前面的“质疑”一词,“质疑”什么?当然是将感恩片面地理解为给父母洗脚。②什么“无疑是正确的”呢?根据前一句话,是说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是从大处来说,结合这一语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了。③“简单地”是指做法,“不少学校”都这样,感恩教育模式化了。④要注意前有“不但”,后面可接递进关系或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的语句。⑤既然感恩教育“牵涉到很多方面”,那么单靠学校一方则很难做得很好,需要各方一起努力。
参考答案: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