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阶段质量评估优化教学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阶段质量评估优化教学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9 10:5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0张PPT)
(一)
(150分钟 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昭雪(zhāo) 楔子(qiè) 离间(jiàn) 绣闼(tà)
B.变徵(zhī) 罪愆(qiān) 角色(jué) 蟊贼(máo)
C.山鹬(yù) 纶巾(ɡuān) 樯橹(qiánɡ) 恁的(nèn)
D.鳏寡(ɡuān) 症候(zhēnɡ) 祗候(zhī) 将军(jiànɡ)
【解析】选C。A项,“楔”读xiē;B项,“徵”读zhǐ;D项,
“将”读jiā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嫡亲 盘缠 角隅 面面相觑
B.女婿 破绽 寒暄 轻歌慢舞
C.规矩 贤惠 连络 前合后偃
D.篡夺 鬼计 销魂 雄姿英发
【解析】选A。B项,慢—曼;C项,连—联;D项,鬼—诡。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 可曾想到嗷嗷待哺的儿女 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B.2010年10月2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消息称,在日合作繁殖大熊猫“龙龙”(日本名“兴兴”)死亡原因为:在采精麻醉恢复过程中,因呕吐使胃内容物被误吸入肺,导致窒息死亡。
C.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D.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我家?去我家干嘛,扶贫吗,哈哈。”
【解析】选B。A项“心灵”后面用逗号,因与后面是一个句子。C项中的分号用的不当,第一个分号应改为句号,最后一个分号应改为冒号,总括上文。D项“扶贫吗”后边要用问号,“哈哈”后边可以使用感叹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
A.昆明第十届樱花节在圆筒山公园如期举行,樱花与海棠同
时盛放的罕见景象,引得无数游客趋之若鹜。
B.先生买书,不是摆设,而是认真地读,所以与他交谈,无
不感受到他学养深厚、知识渊博,令我如坐春风,每有启发。
C.很难找出第二个产业像房地产一样,既与百姓生活休戚相
关,又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既关系到万千居民的安居梦,
又涵盖着50多个行业的庞大产业群。
D.沿着木板小径走到黄龙顶峰的琼瑶彩池时,面对它奇异的
景色,我们不禁赞叹这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解析】选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感彩不对。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C.不合语境。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句中应该用“息息相关”。D.对象误用。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不能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有关部门对侵权问题严重的几十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每年的获利应达十几亿元。
B.2010年9月2日,记者第二次来到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对鑫源公司在未取得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前提下,擅自开工并大肆破坏山林植被,致使当地居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一事进行暗访调查。
C.建设部拟定了未来十年期间我国将建成城市住宅20亿平方米,届时,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15平方米。
D.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减轻城郊失地农民的负担,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解析】选B。A项表意不明,“侵权问题严重的几十家企业”,这“几十家企业”是“被侵权者”还是“侵犯他人权利者”存在歧义。C项“拟定”缺少宾语,可在“20亿平方米”后加“的远景规划”。D项成分残缺,“城市化进程”后缺谓语,应加上“不断加快”。
6.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根据第一段“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可知,该项把“哲诗”和“诗哲”说反了。B.根据第二段“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发展的”可知,该项把“互涵”和“互动”说反了。C.“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不正确,在文中没有依据。
7.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哪一种说法与文意不符( )
A.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产生了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该项“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不符合文意,根据第二段“《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手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可知,应为“哲学自身兼含着文学因素”才符合文意。
8.下列对文章论述主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A.不是“庄子与屈原”,而是“庄子和屈原的作品”。另外,文章的论述主旨并不在于庄子和屈原,而是以他们为例来说明当时“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B.该项遗漏了哲学这一方面。C.文中举庄子和屈原为例是来说明当时文哲关系的,该项表述只着眼于表象。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来所行得失政化 比:近来,最近
B.应由德义所加 加:施与
C.导之使谏 导:引导
D.我已与其断当讫 断:推断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断:判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旋以海内无虞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见人谏,悦而从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于何事如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导之使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介词,因为。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C.介词,在;介词,对于。D.代词,大家;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太宗喜纳谏言的一组是( )
①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
②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③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
④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杀诛夷
⑤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
⑥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句子含意的能力。③表明唐太宗未能及时纳谏;④表明唐太宗因有守法之臣而感到欣慰;⑤表明唐太宗虽听从谏言但心中不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为事出有因,奖赏恰当。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出戴胄也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解析】选C。本题考查赏析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综合理解文意的能力。由原文可知,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想杀戴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②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
③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见你的分析后,(才知道)我的过失已足以令人吃惊。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8分)
菩萨蛮
舒 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留”二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狸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侧重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第(2)题侧重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这是一首惜别词。捶鼓,是开船的信号。“催”,可见时间之难以再延。“留”,可见送行人之殷勤留恋。下片借江潮抒别情,情景交融,把思索和情感活动带进了景物描写,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情思。词中以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来表现依依不舍、绵长深厚的“思致”。
答案:(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2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曲折层深,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4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组)(6分)
第一组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5)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
第二组
(1)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答案:第一组
(1)暮霭沉沉楚天阔
(2)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3)山头斜照却相迎
(4)楚天千里清秋
(5)薄雾浓云愁永昼
第二组
(1)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2)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3)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五、(12分)
16.右面的漫画由罂粟枝与罂粟果
构成,注意漫画画面特点,准确
把握寓意,为漫画写一则简洁、
生动、得体的公益广告。(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尝试毒品等于葬送终生/接触毒品 结束一生/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毒品,生命的陷阱/吸毒,等于上吊自杀/沾染毒品,等于自套绞索/毒品——诱惑下面是绞索(任选其一即可)
17.下面是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写的推荐语,请任选一首诗词,写一段推荐语。(语言有文采,不必拘泥于所给例句的形式,要突出所选诗词的特点,不少于50字)(5分)
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晓畅易懂。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意境优美。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情感真挚。一首《声声慢》,道出了人间多少愁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时应抓住所选诗词的特点,表明推荐的原因,语言要有文采。
答案(示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幅气吞万里的江山图景,一幅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它用窥民疾苦的眼取景,用浩然正气构图,用报国热情调色,再用如画的语言将其装裱得浑然天成!
18.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近日,广东韶关南雄市正式建立“老实人选拔任用长效机制”,出台《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真正让老实人吃上“定心丸”,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办法》为老实人进行了“画像”:所谓“老实人”是指品行纯实、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绩效真实、不事张扬的干部。
(2010年2月8日《京华时报》)
《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能否实施,请就此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作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材料的意蕴、对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新闻短评”要有针对性地对新闻事件作出相应的评价,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合理,语言表达要力求简明。
答案:(示例1)
“脸谱化”更容易鱼目混珠
《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为老实人“画像”,但具体操作时易脸谱化。因为在实践中,老实不老实有时只是一种感受,很难对它作出本质的判定。像文强那样高调腐败的干部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腐败分子都非常善于伪装和保护自己,行事低调严谨,轻易不会露出“马脚”。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完善官员考察、评价、选拔机制,增强透明度,尊重并体现社会民意。只有这样,那些真正的老实人才能得到选拔任用。
(示例2)
靠谱的是制度而非品行
明确“重用老实人”的用人导向当然没错,但是上升到具体制度的层面,就难免让人困惑。从根本上说,“重用老实人”的关键不在于先把官员脸谱化,分出老实人和不老实的人,再分门别类去选拔任用。其关键是必须有一套能让老实人脱颖而出、让不老实的人自动淘汰的良性机制。靠谱的只能是制度,而非品行,正所谓“好制度能让不老实的人变老实,坏制度能让老实人变得不老实”。
(一味肯定、赞美《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看不到其弊端,应酌情扣分)
19.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开头的段落往往是总领全文,引出全文。答题时注意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概括整合。
答案:(1)引出本文叙写的对象“大河家”;(2)交代了“大河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3)表现了作者对“大河家”的依恋,从而深入到对祖国的依恋,为全文奠定了深深的思恋情调。
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主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停留在表面粗浅的理解上,而是要真正深刻地把握作家倾注在作品中的苦心孤诣。回答本题时,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要找准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1)中的“沟通着中国”,(2)句中的“随波逐流”,要注意前后文的勾连。
答案:(1)“大河家”地处偏疏贫穷,不为人知,但此处却是大西北和中原的交通干线,更是勾起作者对祖国的无限思念。 (2)与其在世事浮沉中随波逐流,不如到大河家住一阵。对心灵的沉寂,从而对人生有总体的把握,进而对世事浮沉胸有成竹。
21.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目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行文章法两个角度进行回答。要回答问题首先要确定“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开头往往是总领全文,中间应该是承上启下,在结尾为总结全文。本题中的这两句话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用明显。内容上要联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答案:在本文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大河家”地理特点的介绍,开启下文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对“大河家”的叙写来引发对人生态度及世事浮沉的深思。
22.(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怀,既要谈自己的看法,又不能脱离原文的思想感情。
答案:(1)喜欢看河是指韩三十八老汉对河情有独钟,引发人生的思考。“默默无语”是对自己的经历的沉思。(2)作者这样写是要学习韩三十八老汉那样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会有那么气定神闲的态度。
19.文章开头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多丽丝·莱辛平易近人的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手法:对比的手法。(1分)作用:用平凡的人与之对比,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对比。(2分)突出人物平易近人的性格,为下文作铺垫。(2分)
20.作者拜访多丽丝·莱辛时,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其用意是什么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渲染一种随和、适意的氛围。(1分)(2)凸现人物性格,说明莱辛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是一个随和、不拘小节、平易近人的人。(3分)
21.“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作者的感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2分)“语言相通的人”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通之处。(2分)
22.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谦虚随和,平易近人。②热爱读书,热爱写作。③乐于助人,不求回报。④态度诚恳,治学严谨。⑤爽朗大气,慷慨无私。(每个要点1分)
【写作提示】题目中的“门”是一个比喻,它有多重喻义,材料中已给出了初步的提示。如林道静投身社会走出的是家门,改革开放打开的是国门;还有心灵之门,成功之门,等等;另外,“门”可以代表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也可以代表到达另一个世界的屏障,代表自己的心扉……只要打开思路,总会有自己熟悉的材料可选。选材范围广,但立意有限定,立意上要注意“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去推开那扇门,了解一个新的世界”这句话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