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摸底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摸底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1 11:29:12

文档简介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摸底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成功地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人物是(  )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A项杨坚成功地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朝的统一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杨坚建立隋朝与隋朝的统一。
2.(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据史料记载“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竹筒”、“灌溉”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筒车。结合所学可知,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是一种农业灌溉工具。
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农业生产是筒车的主要用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结合所学即可作答。解答本题要熟记筒车的用途。
3.(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容许)刺举(检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检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由题干“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有行政权,由题干“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可知,通判有监察权。
A项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理解错误,通判并不单独掌握行政权,主要是知州负责,不符合题意;
B项掌握地方军政财权理解错误,通判不掌握军权和财权,不符合题意;
C项行使对地方的检察权理解错误,题干未反映通判掌握监察权,不符合题意;
D项兼有监察和行政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通判的职责,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4.(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战争频繁、冲突不断 B.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C.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D.闭关锁国、互不往来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北宋与辽、西夏是三个并立政权,三者之间关系是,先是战争,后是签订和约,维护长时间和平,如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达成和议,因此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ABD三项概括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C项时战时和、以和为主概括最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史实。
5.(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用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
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农业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大量驿站的设立,反映了元朝交通的便捷。“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也能够说明元朝国力的强盛。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元朝交通便捷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时期的交通及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元朝时期的交通的内容。
6.(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②设立锦衣卫 ③设立军机处 ④废丞相权分六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1368年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太祖认为宰相权力太大会威胁到皇权,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百姓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C符合题意。③设立军机处在清朝。
C项①②④是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7.(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下列概括不是其特点的是 (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说明规模大;“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说明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材料没涉及郑和远航利润大小问题,故A。
A项利润丰厚不是郑和远航特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是郑和远航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童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B.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
C.最终归顺清朝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他指的是李自成。明朝末年,陕西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百姓大量死亡。1627年,陕北大旱,统治者不不仅不帮助灾民渡过难关,还照旧催逼税粮。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主力军。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A项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项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说法错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的是岳飞,不符合题意;
C项最终归顺清朝说法错误,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因此,李自成没有归顺清朝,不符合题意;
D项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说法错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是黄巢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李自成起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9.(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面对明末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朝初年的统治者认为“国之大计”是 (  )
A.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B.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C.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D.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A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是面对明末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朝初年的统治者认为“国之大计”,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10.(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等确定一个学习专题。则这个专题的标题应该是 (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文化专制的强化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锦衣卫、东厂”是明清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军机处”是清雍正设立的加强君权的机构,“文字狱”都是明清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所以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等确定一个学习专题。则这个专题的标题应该是专制集权的加强。
ABD三项和题干中的“锦衣卫、东厂、军机处”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君主专制的强化应该是这个专题的标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君权加强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相关知识,明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
11.(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下列史实中反映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的历史事件是 (  )
A.岳飞抗金 B.戚继光抗倭
C.雅克萨反击战 D.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雅克萨,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ABD三项都不是反映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
C项雅克萨反击战反映的是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康熙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清朝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史实。
12.(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下表反映了古代中国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概况。表中②处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 (  )
时期 作者人数 作品数量 经典语句
① 2200多 48900多首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 1330多 19900多首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③ 200多 600多种剧目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框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关键信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北宋词人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词句。表中②处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宋朝。
ACD三项都不是表中②处所代表的历史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宋朝是表中②处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题干关键信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13.(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李清照在文学批评文章《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词应合于音律,高雅,讲究情致,如柔情离怀之类。以这样的标准衡量,下列词中李清照创作的作品应是 (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应是李清照创作的作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李清照创作的作品以及词句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及他们的词风和代表作品。
14.(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科技(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农书》 D.《天工开物》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联系所学知识,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BC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天工开物》是题干描述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代《天工开物》的地位。
15.(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元明清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定都北京是他们的相同之处;清朝之前的明朝就是统一政权,清朝不属于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的大一统,③错误;明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④错误,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D项①②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相似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明清三朝的建立,要求掌握基础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4小题,共30分)
16.(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亚三国并出席上合峰会之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瞩目。习近平主席此番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向全世界释放出积极、强烈的信号,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正用自己的胸襟、担当拥抱世界。 ——中华新闻网《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列举一例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具体史实。
(2)材料二反映清朝实行什么政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该政策?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对外交流的认识。
【答案】(1)对外开放范围广泛,具有持续性;形式多样,双向交流(任答一点即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闭关锁国政策。对外来侵略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3)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密切,其中的代表是玄奘西游,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写成《大唐西域记》,为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这不仅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还说明这种文化间的交流是双向的。
(2)依据材料“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依据材料“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3)根据材料中唐朝和清朝时期对外交往带来的巨大变化,得到的启示是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一个国家应该主动的开放,融入世界,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对外交流。
故答案为:(1)对外开放范围广泛,具有持续性;形式多样,双向交流(任答一点即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闭关锁国政策。对外来侵略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3)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综合考查了唐朝对外往的特点与事例、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流的认识。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7.(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元朝大统一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历史(下)》
材料三 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 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朝促进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什么机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加强管辖西藏的史实一例。
【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
(2)影响:各族人民联系进一步加强,边陲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统一整体;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发展到新阶段),还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机构: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原则:尊重民族传承。(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
史实: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元朝大统一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可知,元朝促进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产生的影响是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边陲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统一整体,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根据材料三“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可知,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民族传承(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加强管辖西藏的史实有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等。
故答案为:(1)开明的民族政策。
(2)影响:各族人民联系进一步加强,边陲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统一整体;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发展到新阶段),还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机构: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原则:尊重民族传承。(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
史实: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得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稳定时间较长,这些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東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盛。北宋时,指南针被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阿拉伯人不久就从中国人这里学会使用指南针指导航向,并将这一技术传到欧洲,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大约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唐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朝的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指出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特点: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全面繁荣。
举例:发明了曲辕犁;筒车;发明火药。
(2)影响: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印刷术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或涵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可知,隋唐文化的特点是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全面繁荣。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科技成就有:发明了曲辕犁、筒车、发明火药。
(2)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盛。北宋时,指南针被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阿拉伯人不久就从中国人这里学会使用指南针指导航向,并将这一技术传到欧洲,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可知,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据“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大约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印刷术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据材料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故答案为:(1)特点: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全面繁荣。举例:发明了曲辕犁;筒车;发明火药。
(2)影响: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印刷术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或涵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文化的特点、唐朝的科技成就、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隋唐文化的特点、唐朝的科技成就、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的相关史实。
19.(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答案】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两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的评价,注意从不同方面来评价科举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 / 1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摸底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成功地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人物是(  )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2.(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据史料记载“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3.(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容许)刺举(检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检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4.(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战争频繁、冲突不断 B.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C.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D.闭关锁国、互不往来
5.(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用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
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农业发展
6.(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②设立锦衣卫 ③设立军机处 ④废丞相权分六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下列概括不是其特点的是 (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8.(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童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B.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
C.最终归顺清朝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9.(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面对明末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朝初年的统治者认为“国之大计”是 (  )
A.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B.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C.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D.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10.(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等确定一个学习专题。则这个专题的标题应该是 (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文化专制的强化
11.(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下列史实中反映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的历史事件是 (  )
A.岳飞抗金 B.戚继光抗倭
C.雅克萨反击战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2.(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下表反映了古代中国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概况。表中②处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 (  )
时期 作者人数 作品数量 经典语句
① 2200多 48900多首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 1330多 19900多首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③ 200多 600多种剧目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3.(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李清照在文学批评文章《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词应合于音律,高雅,讲究情致,如柔情离怀之类。以这样的标准衡量,下列词中李清照创作的作品应是 (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4.(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科技(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农书》 D.《天工开物》
15.(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二、材料分析题(4小题,共30分)
16.(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亚三国并出席上合峰会之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瞩目。习近平主席此番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向全世界释放出积极、强烈的信号,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正用自己的胸襟、担当拥抱世界。 ——中华新闻网《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列举一例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具体史实。
(2)材料二反映清朝实行什么政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该政策?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对外交流的认识。
17.(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元朝大统一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历史(下)》
材料三 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 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朝促进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什么机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加强管辖西藏的史实一例。
18.(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得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稳定时间较长,这些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東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盛。北宋时,指南针被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阿拉伯人不久就从中国人这里学会使用指南针指导航向,并将这一技术传到欧洲,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大约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唐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朝的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指出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19.(2020八上·孝南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A项杨坚成功地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朝的统一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杨坚建立隋朝与隋朝的统一。
2.【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竹筒”、“灌溉”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筒车。结合所学可知,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是一种农业灌溉工具。
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农业生产是筒车的主要用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结合所学即可作答。解答本题要熟记筒车的用途。
3.【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由题干“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有行政权,由题干“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可知,通判有监察权。
A项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理解错误,通判并不单独掌握行政权,主要是知州负责,不符合题意;
B项掌握地方军政财权理解错误,通判不掌握军权和财权,不符合题意;
C项行使对地方的检察权理解错误,题干未反映通判掌握监察权,不符合题意;
D项兼有监察和行政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通判的职责,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4.【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北宋与辽、西夏是三个并立政权,三者之间关系是,先是战争,后是签订和约,维护长时间和平,如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达成和议,因此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ABD三项概括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C项时战时和、以和为主概括最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大量驿站的设立,反映了元朝交通的便捷。“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也能够说明元朝国力的强盛。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元朝交通便捷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时期的交通及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元朝时期的交通的内容。
6.【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1368年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太祖认为宰相权力太大会威胁到皇权,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百姓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C符合题意。③设立军机处在清朝。
C项①②④是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7.【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说明规模大;“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说明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材料没涉及郑和远航利润大小问题,故A。
A项利润丰厚不是郑和远航特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是郑和远航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他指的是李自成。明朝末年,陕西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百姓大量死亡。1627年,陕北大旱,统治者不不仅不帮助灾民渡过难关,还照旧催逼税粮。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主力军。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A项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项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说法错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的是岳飞,不符合题意;
C项最终归顺清朝说法错误,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因此,李自成没有归顺清朝,不符合题意;
D项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说法错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是黄巢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李自成起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9.【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A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是面对明末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朝初年的统治者认为“国之大计”,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10.【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锦衣卫、东厂”是明清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军机处”是清雍正设立的加强君权的机构,“文字狱”都是明清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所以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等确定一个学习专题。则这个专题的标题应该是专制集权的加强。
ABD三项和题干中的“锦衣卫、东厂、军机处”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君主专制的强化应该是这个专题的标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君权加强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相关知识,明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
11.【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雅克萨,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ABD三项都不是反映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
C项雅克萨反击战反映的是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康熙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清朝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框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关键信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北宋词人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词句。表中②处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宋朝。
ACD三项都不是表中②处所代表的历史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宋朝是表中②处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题干关键信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1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应是李清照创作的作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李清照创作的作品以及词句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及他们的词风和代表作品。
14.【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联系所学知识,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BC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天工开物》是题干描述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代《天工开物》的地位。
15.【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元明清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定都北京是他们的相同之处;清朝之前的明朝就是统一政权,清朝不属于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的大一统,③错误;明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④错误,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D项①②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相似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明清三朝的建立,要求掌握基础史实。
16.【答案】(1)对外开放范围广泛,具有持续性;形式多样,双向交流(任答一点即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闭关锁国政策。对外来侵略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3)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密切,其中的代表是玄奘西游,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写成《大唐西域记》,为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这不仅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还说明这种文化间的交流是双向的。
(2)依据材料“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依据材料“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3)根据材料中唐朝和清朝时期对外交往带来的巨大变化,得到的启示是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一个国家应该主动的开放,融入世界,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对外交流。
故答案为:(1)对外开放范围广泛,具有持续性;形式多样,双向交流(任答一点即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闭关锁国政策。对外来侵略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3)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综合考查了唐朝对外往的特点与事例、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流的认识。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
(2)影响:各族人民联系进一步加强,边陲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统一整体;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发展到新阶段),还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机构: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原则:尊重民族传承。(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
史实: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元朝大统一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可知,元朝促进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产生的影响是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边陲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统一整体,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根据材料三“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可知,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民族传承(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加强管辖西藏的史实有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等。
故答案为:(1)开明的民族政策。
(2)影响:各族人民联系进一步加强,边陲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统一整体;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发展到新阶段),还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机构: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原则:尊重民族传承。(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
史实: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1)特点: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全面繁荣。
举例:发明了曲辕犁;筒车;发明火药。
(2)影响: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印刷术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或涵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可知,隋唐文化的特点是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全面繁荣。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科技成就有:发明了曲辕犁、筒车、发明火药。
(2)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盛。北宋时,指南针被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阿拉伯人不久就从中国人这里学会使用指南针指导航向,并将这一技术传到欧洲,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可知,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据“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大约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印刷术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据材料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故答案为:(1)特点: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全面繁荣。举例:发明了曲辕犁;筒车;发明火药。
(2)影响: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印刷术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或涵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文化的特点、唐朝的科技成就、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隋唐文化的特点、唐朝的科技成就、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的相关史实。
19.【答案】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两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的评价,注意从不同方面来评价科举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