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入学摸底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入学摸底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9 18:32:31

文档简介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入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2017七上·费县月考)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
C.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D.国家的分裂与民族汇聚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讲的是中国原始人群的相关知识,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讲的是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讲的是传说时代的相关知识,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本题难度较大。
2.(2020七上·运城开学考)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  )
A.中国人想象丰富
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
D.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故选D。
【点评】学生要知道,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落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3.(2017七上·宜宾期中)产生于原始农耕时代的“耒耜”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耒耜”是(  )
A.播种工具 B.翻土工具 C.收割工具 D.运输工具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耒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学生还要知道原始农耕时代的“耒耜”是河姆渡居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本题难度较大。
4.(2017七上·呼和浩特期中)下列人物中,曾任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是(  )
①黄帝 ②炎帝 ③尧
④舜 ⑤禹 ⑥蚩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是部落联盟首领。过了很久,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仔细审查①②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原始社会时期,主要部落联盟首领的相关史实。
5.(2020七上·运城开学考)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过着群居生活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意思就是,在原始社会里,人口稀少,到处都是森林草原,蒙兽虫蛇很多,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这才有可能战胜险恶的生存环境。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学生往往认为火的使用,是古人最需要的。但关键是要理解题意“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来要战胜禽兽,只有依靠集体力量。
6.(2016七上·相城期中)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颂扬的是(  )
A.炎帝 B.舜 C.禹 D.黄帝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黄帝和炎帝结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今天汉族的前身。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人文初祖黄帝的贡献。
7.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挖掘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由“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联系所学,考古挖掘是获得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ABC都属于二手资料。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区别的掌握。
8.韩非子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针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古代人类最需要的是过群居生活,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人少禽兽多,为了抵抗禽兽的袭击,选择群居。
【点评】此题偏难,要理解材料。
9.(2017七上·颍上期中)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
A.火的使用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建造房屋 D.制造和使用陶器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
10.(2017七上·沭阳月考)判断原始人类是否进步了。主要看他们的(  )
A.体质特征 B.生产工具 C.居住条件 D.食物来源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产工具进步的重大意义。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判断原始人类是否进步了,主要看他们的生产工具,原始人类体质特征、居住条件、食物来源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生产工具进步的重大意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原始人类是否进步,主要看他们的生产工具。
11.(2017七上·荣成期中)考古发现推论,下列原始居民中,可能已经使用文字的是(  )
A.红山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半坡原始居民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由此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已经使用文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12.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出“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C.人们之间互相谦让 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民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所以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局面,故选B。
【点评】本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涉及根本问题时,学生可以掌握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涉及根本原因时要优先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和生产力方面的因素。
13.(2017七上·滕州月考)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一些兽牙和磨光石珠,还发现一枚骨针,这说明(  )
①山顶洞人以捕鱼为生
②他们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③他们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④他们懂得爱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考古测定,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他们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选项②④符合题意;因为一万多年前北京的地貌同现在基本相同,远离大海,因此,在山顶洞穴里发现海蚶壳,不能认为山顶洞人以捕鱼为生,这只能说明山顶洞人已经走得很远了,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选项①不符合题意;选项③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原始人类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点。本题难度较大。
14.(2017七上·高邮期中)“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粟 C.粟和小麦 D.小麦和水稻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位于我国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半坡文明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是最早种植粟的地区。而发现距今约7000年种植水稻的遗址,属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杭河姆渡聚落;因此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粟;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原始农耕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熟悉我国原始农耕发展的相关史实。
15.(2018七上·北碚期末)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炎帝与黄帝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第一子目炎帝与黄帝中的内容:“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这一形象喻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可知,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炎帝与黄帝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他们各自的贡献。
16.(2019七上·潮安月考)传说黄帝时,人们已能够制作衣裳,能挖井,发明舟车,有了文字和乐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事物都是黄帝一人发明的
B.这时的文字已经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汉字
C.黄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D.有许多考古发现验证了这种传说的真实性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这些事物都是黄帝一人发明的,不符合史实;
B. 这时的文字已经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汉字,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多项技能,处于对黄帝的尊重,人们把这些发明都推到黄帝身上,这实际上反映了黄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符合题意;
D. 有许多考古发现验证了这种传说的真实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依据题干信息分析备选项,注意本题的备选项有一定难度,要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7.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我国(  )
A.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B.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
C.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D.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图片显示的是原始人类的稻谷、骨耜、陶钵、房屋等,共同体现了我国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不符合题意;
D. 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即图片相对照,细心比对,抓住题干中的“共同体现”分析理解回答,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8.(2019七上·临潼月考)“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据材料判断这是拜谒何处的祭文(  )
A.炎帝陵 B.黄帝陵 C.大禹陵 D.嫘祖庙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炎帝陵,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造车指南”,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指南车是黄帝的发明,符合题意;
C.大禹陵,不符合题意;
D. 嫘祖庙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依据题干信息分析。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造车指南”,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19.(2019七上·北部湾月考)“天地混沌谁凿开,华夏文明谁肇兴!指南车上,拨亮亘古迷茫;百谷田间,切关天下生灵。召牛马而俯首,抚海内而波平。乾坤底定,川岳长诵诗礼;中华永续,江河不息生生。渊源乎中华圣诞,泱泱乎轩辕茂功。”这段文字赞美的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炎帝,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指南车”“轩辕茂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出指南车的是黄帝,黄帝名轩辕,符合题意;
C.尧,不符合题意;
D.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要依据题干信息分析回答。解答时,抓住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语句“指南车”“轩辕”,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回答出来;本题题干信息较多,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更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
20.(2018七上·罗湖期末)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饲养水平的提高
C.建房技术的进步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A项人工取火的发明不是人类不断演进的原因,因此不符合题意。
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不是人类不断演进的原因,因此不符合题意。
C项建房技术的进步不是人类不断演进的原因,因此不符合题意。
D项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人类不断演进的原因,因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推进人类不断演进的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5分)
21.(2017七上·兰陵月考)材料一:北京人用石块、兽骨、鹿角等制作各种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工具,使用这一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材料二:下图
材料三: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材料四:某朝代初年分封国分布状况情况。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北京人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旧石器时代是如何制造石器的?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说明了我国早期原始农业怎样的特点?原始农业产生对对古代文明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能看出,夏朝是谁建立的?夏朝建立有何历史影响?
(4)材料四是我国古代哪一朝代实行的制度?列举2个当时的诸侯国。
【答案】(1)石器、兽骨、鹿角等;打制。
(2)会生产粮食;会建造房屋(聚落生活)。为古代文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禹;标志着我国早起国家诞生。
(4)西周;鲁、齐、燕、宋、晋等地图上有的均可。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⑴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北京人用石块、兽骨、鹿角等制作各种工具”可知,北京人使用石器、兽骨、鹿角等;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采用不同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工具”可知,北京人打制工具;
⑵第一问依据材料二图片河姆渡人稻谷遗存和干栏式房屋可知,我国早期原始农业会生产粮食,会建造房屋;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业产生为古代文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⑶第一问依据材料三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朝;第二问依据材料可知,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起国家诞生;
⑷第一问依据材料四地图可知有许多诸侯国,这是我国古代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形成的;第二问依据地图可知,有鲁、齐、燕、宋、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原始农业文明、夏朝、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较大。
22.(2017七上·靖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①______”。
材料二: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国王。从此,②______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③_____”。
材料三:周初将亲属、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1)你结合所学内容将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2)料二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周初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
【答案】(1)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家天下。
(2)夏朝;生产力的发展。
(3)分封制。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
【解析】【分析】⑴本题侧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就是禅让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主世袭制取代了部落联盟的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材料一、二中三个空分别应填写: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家天下。
⑵本题前一问侧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这样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后一问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较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也随之产生,这样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⑶根据材料三“周初将亲属、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周初实行的分封制;后一问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西周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了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了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与心理认同,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禅让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以及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较大。
三、综合题(共1题;共15分)
23.(2017七上·卢龙期中)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住在茅草屋里,吃的是粗糙的米饭,喝的是野菜汤,穿的是粗麻衣服。舜品性仁厚,为人谦让,孝敬父母。禹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内,曾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以身作则。
(1)材料中的尧、舜、禹被推举为首领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他们推举首领的办法叫做什么?
(2)你觉得他们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任选一个方面说明。
(3)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三位古代圣贤人的美德还有弘扬的价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他们都有高尚的品格,一心为群众服务,受百姓爱戴;禅让制。
(2)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不怕艰辛治水,与民同甘共苦。
(3)当今社会仍需弘扬这些优秀品质。对于提高当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
【知识点】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历史上把这种制度称为禅让制。因此,尧、舜、禹被推举为首领的共同原因是,他们都有高尚的品格,一心为群众服务,受百姓爱戴;他们推举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2)依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尧、舜、禹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不怕艰辛治水,与民同甘共苦。
(3)依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三位古代圣贤人的美德仍需弘扬这些优秀品质;他们的这些优秀品质对于提高当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尧、舜、禹的优秀品质和禅让制的相关内容。本题难度较大。
1 / 1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入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2017七上·费县月考)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
C.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D.国家的分裂与民族汇聚
2.(2020七上·运城开学考)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  )
A.中国人想象丰富
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
D.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
3.(2017七上·宜宾期中)产生于原始农耕时代的“耒耜”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耒耜”是(  )
A.播种工具 B.翻土工具 C.收割工具 D.运输工具
4.(2017七上·呼和浩特期中)下列人物中,曾任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是(  )
①黄帝 ②炎帝 ③尧
④舜 ⑤禹 ⑥蚩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5.(2020七上·运城开学考)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过着群居生活
6.(2016七上·相城期中)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颂扬的是(  )
A.炎帝 B.舜 C.禹 D.黄帝
7.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挖掘
8.韩非子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
9.(2017七上·颍上期中)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
A.火的使用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建造房屋 D.制造和使用陶器
10.(2017七上·沭阳月考)判断原始人类是否进步了。主要看他们的(  )
A.体质特征 B.生产工具 C.居住条件 D.食物来源
11.(2017七上·荣成期中)考古发现推论,下列原始居民中,可能已经使用文字的是(  )
A.红山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12.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出“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C.人们之间互相谦让 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13.(2017七上·滕州月考)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一些兽牙和磨光石珠,还发现一枚骨针,这说明(  )
①山顶洞人以捕鱼为生
②他们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③他们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④他们懂得爱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2017七上·高邮期中)“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粟 C.粟和小麦 D.小麦和水稻
15.(2018七上·北碚期末)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16.(2019七上·潮安月考)传说黄帝时,人们已能够制作衣裳,能挖井,发明舟车,有了文字和乐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事物都是黄帝一人发明的
B.这时的文字已经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汉字
C.黄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D.有许多考古发现验证了这种传说的真实性
17.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我国(  )
A.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B.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
C.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D.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
18.(2019七上·临潼月考)“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据材料判断这是拜谒何处的祭文(  )
A.炎帝陵 B.黄帝陵 C.大禹陵 D.嫘祖庙
19.(2019七上·北部湾月考)“天地混沌谁凿开,华夏文明谁肇兴!指南车上,拨亮亘古迷茫;百谷田间,切关天下生灵。召牛马而俯首,抚海内而波平。乾坤底定,川岳长诵诗礼;中华永续,江河不息生生。渊源乎中华圣诞,泱泱乎轩辕茂功。”这段文字赞美的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20.(2018七上·罗湖期末)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饲养水平的提高
C.建房技术的进步 D.生产工具的改进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5分)
21.(2017七上·兰陵月考)材料一:北京人用石块、兽骨、鹿角等制作各种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工具,使用这一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材料二:下图
材料三: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材料四:某朝代初年分封国分布状况情况。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北京人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旧石器时代是如何制造石器的?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说明了我国早期原始农业怎样的特点?原始农业产生对对古代文明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能看出,夏朝是谁建立的?夏朝建立有何历史影响?
(4)材料四是我国古代哪一朝代实行的制度?列举2个当时的诸侯国。
22.(2017七上·靖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①______”。
材料二: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国王。从此,②______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③_____”。
材料三:周初将亲属、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1)你结合所学内容将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2)料二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周初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
三、综合题(共1题;共15分)
23.(2017七上·卢龙期中)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住在茅草屋里,吃的是粗糙的米饭,喝的是野菜汤,穿的是粗麻衣服。舜品性仁厚,为人谦让,孝敬父母。禹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内,曾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以身作则。
(1)材料中的尧、舜、禹被推举为首领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他们推举首领的办法叫做什么?
(2)你觉得他们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任选一个方面说明。
(3)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三位古代圣贤人的美德还有弘扬的价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讲的是中国原始人群的相关知识,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讲的是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讲的是传说时代的相关知识,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本题难度较大。
2.【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故选D。
【点评】学生要知道,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落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耒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学生还要知道原始农耕时代的“耒耜”是河姆渡居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本题难度较大。
4.【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是部落联盟首领。过了很久,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仔细审查①②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原始社会时期,主要部落联盟首领的相关史实。
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意思就是,在原始社会里,人口稀少,到处都是森林草原,蒙兽虫蛇很多,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这才有可能战胜险恶的生存环境。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学生往往认为火的使用,是古人最需要的。但关键是要理解题意“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来要战胜禽兽,只有依靠集体力量。
6.【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黄帝和炎帝结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今天汉族的前身。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人文初祖黄帝的贡献。
7.【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由“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联系所学,考古挖掘是获得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ABC都属于二手资料。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区别的掌握。
8.【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针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古代人类最需要的是过群居生活,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人少禽兽多,为了抵抗禽兽的袭击,选择群居。
【点评】此题偏难,要理解材料。
9.【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
10.【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产工具进步的重大意义。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判断原始人类是否进步了,主要看他们的生产工具,原始人类体质特征、居住条件、食物来源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生产工具进步的重大意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原始人类是否进步,主要看他们的生产工具。
1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半坡原始居民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由此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已经使用文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12.【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民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所以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局面,故选B。
【点评】本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涉及根本问题时,学生可以掌握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涉及根本原因时要优先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和生产力方面的因素。
1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考古测定,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他们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选项②④符合题意;因为一万多年前北京的地貌同现在基本相同,远离大海,因此,在山顶洞穴里发现海蚶壳,不能认为山顶洞人以捕鱼为生,这只能说明山顶洞人已经走得很远了,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选项①不符合题意;选项③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原始人类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点。本题难度较大。
14.【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位于我国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半坡文明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是最早种植粟的地区。而发现距今约7000年种植水稻的遗址,属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杭河姆渡聚落;因此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粟;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原始农耕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熟悉我国原始农耕发展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炎帝与黄帝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第一子目炎帝与黄帝中的内容:“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这一形象喻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可知,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炎帝与黄帝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他们各自的贡献。
16.【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这些事物都是黄帝一人发明的,不符合史实;
B. 这时的文字已经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汉字,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多项技能,处于对黄帝的尊重,人们把这些发明都推到黄帝身上,这实际上反映了黄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符合题意;
D. 有许多考古发现验证了这种传说的真实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依据题干信息分析备选项,注意本题的备选项有一定难度,要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7.【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图片显示的是原始人类的稻谷、骨耜、陶钵、房屋等,共同体现了我国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不符合题意;
D. 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即图片相对照,细心比对,抓住题干中的“共同体现”分析理解回答,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8.【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炎帝陵,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造车指南”,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指南车是黄帝的发明,符合题意;
C.大禹陵,不符合题意;
D. 嫘祖庙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依据题干信息分析。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造车指南”,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19.【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炎帝,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指南车”“轩辕茂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出指南车的是黄帝,黄帝名轩辕,符合题意;
C.尧,不符合题意;
D.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要依据题干信息分析回答。解答时,抓住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语句“指南车”“轩辕”,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回答出来;本题题干信息较多,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更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
20.【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A项人工取火的发明不是人类不断演进的原因,因此不符合题意。
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不是人类不断演进的原因,因此不符合题意。
C项建房技术的进步不是人类不断演进的原因,因此不符合题意。
D项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人类不断演进的原因,因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推进人类不断演进的原因。
21.【答案】(1)石器、兽骨、鹿角等;打制。
(2)会生产粮食;会建造房屋(聚落生活)。为古代文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禹;标志着我国早起国家诞生。
(4)西周;鲁、齐、燕、宋、晋等地图上有的均可。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⑴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北京人用石块、兽骨、鹿角等制作各种工具”可知,北京人使用石器、兽骨、鹿角等;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采用不同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工具”可知,北京人打制工具;
⑵第一问依据材料二图片河姆渡人稻谷遗存和干栏式房屋可知,我国早期原始农业会生产粮食,会建造房屋;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业产生为古代文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⑶第一问依据材料三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朝;第二问依据材料可知,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起国家诞生;
⑷第一问依据材料四地图可知有许多诸侯国,这是我国古代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形成的;第二问依据地图可知,有鲁、齐、燕、宋、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原始农业文明、夏朝、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较大。
22.【答案】(1)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家天下。
(2)夏朝;生产力的发展。
(3)分封制。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
【解析】【分析】⑴本题侧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就是禅让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主世袭制取代了部落联盟的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材料一、二中三个空分别应填写: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家天下。
⑵本题前一问侧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这样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后一问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较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也随之产生,这样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⑶根据材料三“周初将亲属、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周初实行的分封制;后一问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西周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了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了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与心理认同,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禅让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以及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较大。
23.【答案】(1)他们都有高尚的品格,一心为群众服务,受百姓爱戴;禅让制。
(2)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不怕艰辛治水,与民同甘共苦。
(3)当今社会仍需弘扬这些优秀品质。对于提高当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
【知识点】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历史上把这种制度称为禅让制。因此,尧、舜、禹被推举为首领的共同原因是,他们都有高尚的品格,一心为群众服务,受百姓爱戴;他们推举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2)依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尧、舜、禹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不怕艰辛治水,与民同甘共苦。
(3)依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三位古代圣贤人的美德仍需弘扬这些优秀品质;他们的这些优秀品质对于提高当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尧、舜、禹的优秀品质和禅让制的相关内容。本题难度较大。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