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中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湘中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7-12 18: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中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共30分,每题3分)
1.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盐酸属于
A.酸 B.电解质 C.化合物 D.混合物
2.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镁和盐酸的反应 B.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C.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3.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H2O B.CaSiO3 C.Na2S D.CaC12
4.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 B.钠燃烧时生成过氧化钠
C.钠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D.少量的钠可保存在水里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硫是一种淡黄色的能溶于CS2的晶体
B.硫的化合物常存在于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和矿泉水里
C.化石燃料直接燃烧会产生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SO2气体
D.硫与Fe反应生成FeS,与Cu反应生成CuS
6.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使用的材料除了金属材料还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与材料、信息、能源关系密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前计算机使用的硅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硅 B.当前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
C.水泥、玻璃、陶瓷都是传统的硅酸盐工业产品 D.高纯硅的制备是通过氢气还原三氯硅烷实现的
7.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发生反应2A(g) B(g)+C(g),5分钟后达到平衡状态,测得A的浓度由3 mol/L变为1 mol/L,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5分钟后,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
B.5分钟后,反应停止了
C.5分钟后,向容器中再充入1 mol A,反应速率加快
D.用A表示该反应在5分钟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 mol/(L·min)
8.0.1mol某链状烷烃完全燃烧生成13.44LCO2(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6H12 B.该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有6种
C.1mol该烷烃完全燃烧需要消耗2.5molO2 D.该烷烃与甲烷属于同系物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OH、Cu均为电解质 B.丙烷与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C.C2H6和C2H4互为同系物 D.氢氧化铁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10.为了防止枪支生锈,常采用化学处理使钢铁零件表面生成Fe3O4的致密保护层——“发蓝”。化学处理过程中其中一步的反应为:false。下列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false的氧化性大于false的氧化性
B.反应中转移电子2mol,则生成还原产物0.5mol
C.枪支“发蓝”实质上是使铁表面钝化导致难以生锈
D.上述反应中,单质铁被氧化,而NaNO2作为氧化剂
二、多选题(共16分。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对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A.回收利用废旧电池 B.用燃气热水器代替太阳能热水器
C.将实验室的有机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D.在通风橱中制取SO2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
1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A.钠与CuSO4溶液反应:false
B.NaHCO3溶液与稀NaHSO4反应:false
C.碳酸氢钙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反应:false
D.往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false
13.将4.6 g Na和2.7 g Al同时加入到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定容为500 m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反应中消耗的水的质量是加入的Al的质量的2倍
C.所得溶液中false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
D.反应中放出的气体的体积为2.24 L
14.将12.8 g铜与80 mL 10 mol/L的HNO3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0.1 mol H+,由此可知
A.生成的气体只有二氧化氮 B.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4 mol
C.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3 mol D.反应后溶液中所含false的物质的量为0.4 mol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填空题(本题14分,每空1分)
15.现有以下有机物:
① CH3CHO ② CH3CH2OH ③CH3COOH ④CH3COOC2H5
(1)能与Na反应的是 ________;
(2)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有_________;
(3)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框架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X在周期表中位置___。
(2)若将此元素周期表分为A、B、C、D区,其中全部是金属元素的区域为___区。
(3)所含元素最多的周期是___,所含元素最多的族是___。
(4)硬度最大的单质是____,密度最小的金属是____。(用物质的名称填写)
(5)在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中,请用化学式填写。
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元素是___;与酸、碱都反应的金属是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是___;原子半径最大的金属与原子半径最小的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
四、实验题(12分,每空2分)
1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Na2SO3+H2SO4=Na2SO4+SO2↑+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
(2)反应后,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__,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装置E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_。
(4)F装置中漏斗的作用是_______。
五、工业流程题(12分)
18.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也常用来漂白织物等,其一种生产工艺如下:
已知电解总反应为:false
回答下列问题:
(1)NaClO2中Cl的化合价为_______。
(2)工业上常用黄铁矿(FeS2)为原料制备硫酸,配平下面方程式:_____________。
_______FeS2+_______O2false_______Fe2O3+_______。
(3)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NaHSO4是_______(填字母代号)。
a.酸 b.酸式盐 c.电解质 d.非电解质 e.离子化合物  f.共价化合物
(4)写出“反应”步骤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电解”所用食盐水由粗盐水精制而成,精制时,为除去Mg2+和Ca2+,要加入的试剂分别为_______、_______。
(6)“尾气吸收”是吸收“电解”过程排出的少量ClO2。此吸收反应中,氧化剂(ClO2)与还原剂(H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7)“有效氯含量”可用来衡量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其定义是:每克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克Cl2的氧化能力(NaClO2、Cl2的还原产物都是Cl-)。NaClO2的有效氯含量为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六、原理综合题(本题16分,每空2分)
19.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在容积为2L的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lmolCO2和3mol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 3H2(g) CH3OH(g) +H2O(g),测得CO2和CH3OH(g)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时间
0min
3min
6min
9min
12min
n(CH3OH)/mol
0
0.50
0.65
0.74
0.74
n(CO2)/mol
1
0.50
0.35
a
0.26
(1)a=___________;3~9 min内,v(CO2)=___________mol·L-1·min-1
(2)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H2,同时生成1mol CH3OH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上述反应6 min末时,已消耗掉的C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___
(4)上述反应12 min末时,混合气体中CO2(g)和H2(g)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____
(5)第3 min时v正(CH3OH)___________(填“>”、“<”、“=”或“无法比较”)第9 min时v逆(CH3OH)
(6)在恒温条件下,若将一定量X和Y的混合气体通入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X(g)nY(g),X和Y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时间/min
0
5
10
15
20
c(X )/mol·L-1
0.2
c
0.6
0.6
0.6
c(Y)/mol·L-1
0.6
c
0.4
0.4
0.4
①m:n=___________。
②c=___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湘中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答案
1.D
【详解】
A.酸是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是纯净物,而盐酸是HCl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不是纯净物,所以盐酸不属于酸;
B.电解质是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而盐酸是混合物,所以盐酸不是电解质;
C.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盐酸是混合物,所以盐酸不是化合物;
D.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盐酸是HCl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
答案选A。
2.D
【详解】
A.镁和盐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详解】
A.H2O中,H、O原子间只存在共价键,A错误;
B.CaSiO3中,Ca2+与SiO32-间存在离子键,SiO32-中的Si和O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B正确;
C.Na2S中,Na+与S2-间只存在离子键,C错误;
D.CaCl2中,Ca2+与Cl-间只存在离子键,D错误;
故选B。
4.D
【详解】
A. 钠的焰色试验为黄色,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故A正确;
B. 钠燃烧时生成过氧化钠,故B正确;
C. 钠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很容易失去,钠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故C正确;
D. 少量的钠可保存在煤油里,故D错误;
故选D。
5.D
【详解】
A.硫单质为淡黄色固体,俗称硫磺,硫单质为非极性分子,易溶于CS2这类非极性分子试剂,故A正确;
B.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等含硫化合物,矿泉水中含有硫酸盐等,故B正确;
C.化石燃料中含有硫元素,则直接燃烧会产生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SO2气体,故C正确;
D.硫的氧化性较弱,与金属反应生成低价硫化物,与Fe反应生成FeS,与Cu反应生成硫化亚铜,化学式为Cu2S,故D错误;
综上所述,说法不正确的是D项,故答案为D。
6.B
【详解】
A.Si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是当前计算机使用的硅芯片主要材料,故A正确;
B.当前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是Si,制作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故B错误;
C.制水泥、玻璃需要二氧化硅,制陶瓷需要黏土,都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故C正确;
D.目前,高纯硅的制备是通过氢气还原三氯硅烷实现的:HSiCl3+H2falseSi+3HCl,故D正确。
故选B。
7.C
【分析】
5分钟后达到平衡状态,测得A的浓度由3 mol/L变为1 mol/L,但不能确定浓度是否保持不变,所以无法判断5分钟后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据此结合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解答。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5分钟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并不确定,所以各组分的浓度不一定保持不变,A错误;
B.反应为动态变化过程,不会停止,B错误;
C.5分钟后,向容器中再充入1 mol A,则参加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会加快,C正确;
D.用A表示该反应在5分钟内的平均反应速率=false=0.4 mol/(L·min),D错误;
故选C。
8.D
【分析】
标准状况下,13.44LCO2的物质的量为0.6mol,即0.1mol某链状烷烃完全燃烧生成0.6mol CO2,即该烃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即分子式为C6H14;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
A.根据烷烃的通式CnH2n+2可知,含有6个碳的烷烃分子式为C6H14,故A错误;
B.含有6个碳的烷烃分子式为C6H14,该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有5种:正己烷、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2,3-二甲基丁烷、2,2-二甲基丁烷,故B错误;
C.含有6个碳的烷烃分子式为C6H14,1mol该烷烃完全燃烧需要消耗O2的量为6+ false=9.5mol,故C错误;
D.甲烷属于饱和烃,存在单键,C6H14也属于饱和烃,存在单键,且分子组成上相差5个CH2原子团,二者属于同系物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9.D
【详解】
A.铜是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丙烷与丁烷都属于烷烃,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1个CH2原子团,互为同系物,故B错误;
C.C2H6和C2H4的结构相似,不互为同系物,故C错误;
D.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胶体的特征性质,可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故选D。
10.B
【详解】
A.该化学反应中,Fe元素的化合价从0变为+2价,化合价升高了2价,则Fe为还原剂;N元素从NaNO2中的+3价变为NH3中的-3价,化合价降低了6价;氨气为还原产物,反应中生成1mol氨气转移6mol电子;该反应中氧化剂为false,氧化产物为false,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则false的氧化性大于false的氧化性,故A正确;
B.根据A项分析,氨气为还原产物,反应中生成1mol氨气转移6mol电子,则反应中转移电子2mol,则生成还原产物falsemol,故B错误;
C.枪支“发蓝”是一层致密的保护层四氧化三铁,其实质上是使铁表面钝化导致难以生锈,故C正确;
D.根据A项分析,反应中,单质铁为还原剂,被氧化,而NaNO2作为氧化剂,故D正确;
答案选B。
11.AD
【分析】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理想的化工生产方式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详解】
A.回收利用废旧电池可减少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绿色化学”要求,A符合题意;
B.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太阳光的热辐射来加热水,不会排放废气,而燃气热水器用燃气加热水,会排放废气,所以用燃气热水器代替太阳能热水器不符合“绿色化学”要求,B不符合题意;
C.将实验室的有机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会污染下水道中的水,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化学”要求,C不符合题意;
D.在通风橱中制取SO2,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防止其污染环境,符合“绿色化学”要求,D符合题意;
答案选AD。
12.BC
【详解】
A.钠与CuSO4溶液反应:2Na+2H2O+Cu2+=Cu(OH)2↓+2Na++H2↑,错误;
B.将NaHSO4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为:false,正确;
C.碳酸氢钙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离子方程式为:false,正确;
D.往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说明Ba(OH)2过量,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离子方程式为:false,错误;
故选BC。
13.CD
【分析】
Na是活泼金属,能与水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4.6g钠的物质的量为0.2mol,消耗0.2molH2O,生成0.2molNaOH和0.1molH2,金属铝与NaOH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2.7gAl的物质的量为0.1mol,消耗0.1molNaOH和0.1molH2O,生成0.1molNaAlO2和0.15molH2,据此分析;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AlO2, 且它们的物质的量为0.1mol,阳离子为Na+,阴离子为false和OH-,阳离子物质的量为0.2mol,阴离子物质的量之和为(0.1mol+0.1mol),阳离子与阴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A说法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消耗H2O总质量为(0.2mol+0.1mol)×18g·mol-1=5.4g,消耗Al的质量为2.7g,因此反应中消耗的水的质量是加入Al质量的2倍,故B说法正确;
C.所得溶液中NaAlO2的物质的量为0.1mol,c(false)=false=0.2mol·L-1,故C说法错误;
D.题中没有说明是否是标准状况,因此无法计算气体的体积,故D说法错误;
答案为CD。
14.BC
【详解】
false,false,铜和浓硝酸发生反应:false,与稀硝酸发生反应:false,0.2 mol铜与80 mL10 mol/L HNO3充分反应后,生成Cu(NO3)2的物质的量为0.2mol,溶液中含0.1 molH+,则剩余硝酸0.1 mol,根据N元素守恒,可知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8mol-0.4mol-0.1mol=0.3mol。
A.硝酸有剩余,说明铜完全反应,0.2 mol铜会失去0.4mol电子,如果全部生成二氧化氮,会得到0.4mol气体,而根据氮元素守恒只有0.3mol气体,所以不可能全部是二氧化氮,故A错误;
B.0.2 mol铜会失去0.4mol电子,所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4 mol ,故B正确;
C.硝酸被还原生成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根据N元素守恒,可知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即0.3mol,故C项正确;
D.反应后溶液中含有0.2mol Cu(NO3)2和0.1molHNO3,false的物质的量为0.5mol,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C
15.②③ ③④ ① ②
【详解】
①CH3CHO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②CH3CH2OH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③CH3COOH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能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酸钠和氢气;④CH3COOC2H5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因此能与Na反应的是②③;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有③④;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是①;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②。
16.第四周期第Ⅷ族 B 第六周期 第ⅢB族 金刚石 锂 Na Al HClO4 NaH
【详解】
(1)由图可知,元素X是Co,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四周期第Ⅷ族;
(2)A中含H为非金属,C中含N、O、F、S、Cl等非金属元素,D中均为稀有气体,只有B为过渡元素,B中均为金属元素;
(3)所含元素最多的周期第六周期,含32种元素;所含元素最多的族是为ⅢB族,含锕系和镧系;
(4)硬度最大的是单质金刚石,密度最小的金属为锂;
(5)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中,Na的金属性最强,则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元素是Na,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酸其酸性最强的物质是HClO4;原子半径最大的金属为Na,原子半径最小的非金属为H,二者形成离子化合物NaH。
17.圆底烧瓶 SO2+Cl2+2H2O=4H++2Cl-+false 溶液紫红色褪去(溶液褪色) 2H2S+SO2=3S↓+2H2O 将试管E在酒精灯上加热,溶液恢复红色 防止倒吸
【分析】
装置A中发生反应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二氧化硫有还原性,能使氯水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二氧化硫与装置D中的H2S发生反应生成硫单质,从而使溶液变浑浊,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溶于水,污染空气,用F装置吸收并防止倒吸,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圆底烧瓶;
(2)在装置B中含有新制的氯水,溶液显黄绿色,通入SO2气体,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Cl2+2H2O=4H++2Cl-+false,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所以装置C中的现象是溶液紫红色褪去。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硫化氢反应生成单质硫和水,则中装置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SO2=3S↓+2H2O;
(3)二氧化硫的漂白是不稳定的,受热易恢复原来的颜色,则装置E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其实验操作及现象为将试管E在酒精灯上加热,溶液恢复红色;
(4)装置F中安装了一个倒扣漏斗,作用是扩大SO2被溶液吸收面积,使SO2被溶液充分吸收,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
18.+3 4FeS2+11O2false2Fe2O3+8SO2 b、c、e 2NaClO3+SO2+H2SO4=2ClO2+2NaHSO4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2∶1 1.57
【分析】
从流程图可以看出,“反应”的反应物为硫酸、SO2、NaClO3,而生成物为NaHSO4和ClO2,将ClO2和食盐水电解后得到Cl2和NaClO2,发生反应:false,再将尾气ClO2与氢氧化钠、H2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aClO2、O2和H2O,最后将NaClO2溶液经结晶干燥得到NaClO2,由此分析作答。
【详解】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0的原理,可计算出NaClO2中氯元素化合价为+3;
(2)根据元素守恒可知,黄铁矿(FeS2)和氧气反应生成Fe2O3和SO2,铁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3价,硫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4价,化合价共升高了1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2价,化合价共降低了4价,根据化合价升降总和相等,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4FeS2+11O2false2Fe2O3+8SO2;
(3)NaHSO4在水溶中电离时产生钠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电离生成钠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属于电解质;NaHSO4属于酸式盐;NaHSO4由钠离子、硫酸氢根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属于离子化合物,答案选bce;
(4)从流程图可以看出,反应物为硫酸、二氧化硫、氯酸钠,而生成物为硫酸氢钠和二氧化氯,氯的化合价由+5价变成+4价,硫的化合价由+4价变成+6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2NaClO3+H2SO4+SO2=2NaHSO4+2ClO2;
(5)为除去镁离子和钙离子,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镁离子,加入碳酸钠溶液沉淀钙离子,分别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和碳酸钙沉淀,并从其中过滤出来以达到精制的目的;
(6)由题意可知,用含氢氧化钠的双氧水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氯,能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lO2+2NaOH+H2O2=2NaClO2+2H2O+O2,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降低到+3价,作氧化剂,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降低到-2价,作还原剂,因此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7)由题意,氯气、亚氯酸钠的最终还原产物为氯离子,根据:NaClO2falseCl-,Cl2false2Cl-,得电子数相等时,存在:NaClO2~2Cl2,故亚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故亚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false≈1.57。
19.0.26 0.02 BD 22:3 65% > 2:1 0.47
【详解】
(1)由表知,第9分钟以后,甲醇的浓度不再变化,则已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故false0.26;3~9min内,false。
(2)对于false:
A.反应中false与false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取决于起始时各成分的物质的量,不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错误;
B.反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压强会随着反应而变化,故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则说明反应已达平衡,B正确;
C.从速率的角度,false时达到平衡,故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 false,同时生成1molfalse时,不是化学平衡状态,C错误;
D.反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会随着反应而变化,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则说明反应已达平衡,D正确;
故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D。
(3)6min末时,CO2的物质的量为0.35mol,则已消耗掉的C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false;
(4)投料时false(g)和false(g)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则上述反应体系中、任何时刻包括12min末时,混合气体中false(g)和false(g)的物质的量之比恒等于1:3,故质量之比是false22:3。
(5)从正反应建立平衡,第3min时还未平衡、第9min时已经处于平衡状态,此过程中反应物浓度不断下降,故false>第9min时false。
(6)①由表知,0到10min,X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0.4mol/L、Y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0.2mol/L,物质的量变化值之比等与化学计量数之比,即X与Y的化学计量数之比false2:1。
②false ,c=0.4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