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新闻两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新闻两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9 11:03:11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 举行
1、一篇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
(标 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五部分。有时在文章开头还有电头.
2、新闻的标题可分为:
(引标)
(主标)
(副标)
其中
(主标)
是必不可少的。
3、新闻的六要素是指: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结果)
4、新闻的特点有三点:
(真实性)
(时效性)
(简明性)
香港街景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背景介绍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
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
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
英国。1898年,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
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
在香港隆重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政
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
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结束了英国在
香港的殖民统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
的新纪元。
江泽民在交接仪式上的讲话
全文结构
导语: 点明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1-5)
主体: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6-25)
结语: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 (26-29) 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人数。
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主要写些什么内容?
一层(6、7):点出交接仪式正式开始的时间,介绍中英双方出席仪式的主要官员。
二层(8-10):概述查尔王子的讲话。
三层(11-15):特写降旗,升旗仪式。
四层(16-23):详述江泽民主席的讲话
五层(24、25):扼要交代两国领导人合影和结束时间。
中英双方代表在仪式结束后的合照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为它加上导语。
科学家一般认为,最早诞生的自我复制分子应该是蛋白质
或RNA(核糖核酸)分子。它所包含的生命信息,通过特定分
子在蛋白质或RNA链上的排列顺序来记录。
但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桂冠人类基因组中心科学家多隆·兰
斯特等人,最近却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新假说认为,
地球上最早诞生的自我复制分子有可能不是蛋白质或RNA,而
是脂类分子。他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复杂的脂类分子团也
具有储存生命信息的能力,能够生长、分裂、自我复制,将信
“遗传”下去,并积累“进化”所需要的“变异”。这与我们熟知的生
命演化过程极为类似。
导语:以色列科学家公布了生命起源于脂类分子的假说,引起科学家关注。
点击课后作业
(一)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着最后的失败。香港回归,标志着香港1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已经结束,标志着香港的新的更美好历史已经开始,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片土地上的真正的主人。
(二)1、标题都是主谓结构,都十分概括地叙述了主要事件,都运用修饰语表达感情;第一则标题更简洁,第二则的标题更严谨、更具体,不仅交代了双方,而且交代了地点,形容了气氛。
2、第一则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简洁的语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则的导语,写法不同一般,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议论。
(三)1、“即已”,意思是“就已经”,说明行动迅速,战果辉煌。
2、“恢复”有“把失去的收回来”的意思,说明政权本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
3、“真正”,意思是在这以前香港同胞生活在殖民地社会之中,听任别人主宰,并不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报消本息 伴随着英美科学家在抗衰老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人们有理由相信人类“长生不老”梦不再虚无缥缈。
这项成果发表在昨天的《科学》杂志上,由英国曼彻斯
特大学和美国巴克学院科学家们共同研究。他们将一种药物注
射到线虫体内,惊奇地发线虫的寿命长了一半甚至一倍,同时
那些因基因突变通常会夭折的线虫也活到了正常寿命。曼彻斯
特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戈登说:“当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那些
未注射药的线虫都一命呜呼了,而那些注射药的还活崩乱跳,
且每一次重复都得到相同的结果时,我们着实兴奋和诧异。”巴
克学院的梅洛夫说:“这项成果说明衰老是可以用药物延缓的。”
1、指出这则新闻的导语:
2、根据引标写出主标。
引标:抗衰老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主标:
伴随着英美科学家在抗衰老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人们有理由相信人类“长生不老”梦不再虚无缥缈
“长生不老”梦不再虚无缥缈。
阅读下面这则短文,完成相应的练习
世卫组织专家考察小汤山医院
积极评价的同时,对病房的通风和空调设施提出了改进建议
北青报2003年6月4日电(记者 郑媛 通讯员 朱为民)昨天上午,世界卫生组织8名官员和专家到小汤山医院考察,主要考察医院的基本情况、空调设备和通风情况,以及如何控制院内感染
等问题。
在听取小汤山医院张雁灵院长就医院建设、设备设施、医疗救
治、感染预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后,世卫专家通过电视临视系统察看了整个病区运行情况,并进入部分病区作了实地考察。
考察中,几个关于小汤山医院的数据特别另世卫专家惊讶,一是这样一所大型传染专科医院只花了一星期就建成;二是作为全世界收治非典最多的医院,目前小汤山医院死亡只有8例。此外,至今为止医院的工作人员一直保持了非典的零感染率。
在对小汤山医院积极评价的同时,世卫专家指出了一些工程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对病房的通风和空调设施提出了改进建议。对于医护人员的防护问题,他们认为太严格了建议可以再简化一点。
1、这篇报道是( )
2、画线部分在报道中叫( ),其作用是(
3、新闻的三大特点是( )( )( )
4、这则新闻的结构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5、这则新闻的题目有两行,第一行叫( )、第二
行叫( )。
6、世卫组织专家主要考察了小汤山医院的哪些方面的情况?你是从
新闻的哪部分了解到的?
7、世卫组织专家对小汤山医院考察的具体情况怎样?你是从新闻
的哪部分了解到的?
新闻
电头
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迅速及时
真实性
及时性
简明性
标题,第一段是导语,第二、三段是主体。
主标
副标
考察医院的基本情况、空调设备和通风情况,以及如何控制
院内感染等问题。见新闻报导的第一段(导语部分)
通过听介绍,察看病区和对部分病区的实地考察,对医院建造
快、治愈率高、零感染感到十分惊讶,并对病房的通风和空调
设施提出了改进建设。见(主体部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三维目标]
1. 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了解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过程。
2. 通过质疑、探究了解“香港回归”所具有的划时代的“丰碑”意义。
3.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植下“大中国”的观念。

[预习指导]
1. 目标点击
(1)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的背景。
(2)了解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过程。
(3)探究香港回归所具有的划时代的“丰碑”意义。
(4)进一步巩固对新闻这种文体的认识。

2. 学法指导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香港被强行租借的历史。
(2)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实况记录片,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
(3)按照新闻的基本结构,分析、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资料链接]
1. 作者简介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联合采写。

2. 背景资料
据历史记载,约2000年前,在汉朝时,中国就已把香港纳入版图。到14世纪,就有很多广东人前往香港定居,以后,又有很多大陆内地的人迁到香港居住。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
到19世纪,英国商人把大批鸦片运到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士兵吸食鸦片,军队毫无斗志;老百姓吸食鸦片,导致倾家荡产。清政府看到鸦片对中国人民的危害,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国商人为了巩固自己在华的既得利益,借此挑起事端,终于在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1842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1984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凌晨零点,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 题目解说
本文是由新华社记者和人民日报记者联合采写的一篇新闻报道,刊登在1997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这篇新闻报道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阐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4. 香港特别行政区
简称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位于中国南部、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深圳市之南,因地产沉香并在此出口而得名,又称香江、香海。面积1095平方公里,人口约661.7万(1997年),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原属广东新安县(今深圳市)。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1841年1月,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香港岛。1860年10月24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界限街以西地区。1898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两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1982年至1984年,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进行了多轮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规定,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于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
中国政府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宣布了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五十年不变,199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实行“港人治港”。
香港为自由港,经济发达,是亚太地区及世界重要的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信息中心之一。

[教学过程]
一. 扫清字词障碍:
1. 字音认读
瞬间(shùn) 媒体(méi) 噙满(qín) 瞩目(zhǔ)

2. 字形辨识
沧(cāng)沧桑 沸(fèi)沸腾 镶(xiāng)镶嵌 瞩(zhǔ)瞩目
跄(qiàng)踉跄 拂(fú)拂袖 壤(rǎng)土壤 嘱(zhǔ)嘱咐

3. 词语补注
经久不息:经过很长时间都不停息。
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灯火辉煌:灯光明亮、光辉灿烂。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即: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后盾:背后的支持和援助力量。
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

二. 课文内容讲解:
1. 内容讲解:
香港——沧海一珠,那个涌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地域,在被清政府拱手相让后,经过100年的沧桑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香港的回归,是万众瞩目的盛事。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人民日报》在1997年7月1日的一则新闻,它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新闻的特点,全文分为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为导语部分,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
第二部分(第2~25段)为主体部分,报道了交接仪式的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2~5自然段概括报道了举行交接仪式的时间、地点、江泽民主席的庄严宣告及重大影响。
政权交接,香港回归,举国欢腾,普天同庆。对于这一百年盛事,作者浓墨重彩地概括报道事实,揭示消息的中心意思,唤起读者注意新闻的主体。其中:
6~7段交代仪式正式开始的时间及双方出席官员。
8~10段概述英国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11~15段特写降旗、升旗仪式。
16~23段详细叙述江泽民的讲话。
24~25段两国领导人握手合影,交接仪式结束。这部分突出叙述了三个内容: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的讲话。
查尔斯王子的讲话突出赞同“一国两制”,支持《联合声明》两点。
降旗、升旗仪式,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读分”到“读秒”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精彩的描写和画龙点睛的议论,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充溢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振奋之情,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此时,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了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不停地闪动,记录下这庄严的历史时刻。
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江主席的讲话,作者作为重点进行摘要表述,其主要精神有三点:
(1)香港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
(3)香港今日繁荣的根本原因和香港的美好未来。
第三部分(26~29段),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和各国记者人数,使整个报道首尾相随,十分完整。

2. 结构图示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3. 句段品鉴
(1)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品析:这一段作为新闻的导语部分,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从香港的主权变化及回归祖国的时间两个方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香港回归的意义。“百年沧桑”点明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时间之长,如今终于回到了祖国。“祖国的怀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象征着国家和民族的主权。
(2)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品析:历史已经过去,中国人民受欺侮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中英香港政权交接是通过和平的外交方式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世界上解决一切争端的先例,这件事本身意义十分深远,影响巨大。它为世界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场面的描写,突出了香港回归的神圣。“注目礼”表明人们对国家的尊重,更表明了中国人的自豪感。“瞬间”指时间之快,更指中华民族对香港的回归期待已久。

4. 写法探究
(1)结构清晰,详略得当,首尾圆合。
按照新闻的结构,全文除标题外,清楚地分为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主体部分根据事件发生的前后,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进程。主体中又突出叙述了三个内容: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的讲话。三个内容之中又浓墨写降旗、升旗仪式,着重传达了江泽民的讲话,疏密有致,详略得当,中心突出,首尾圆合。
(2)叙述为主,穿插议论,饱含感情。
新闻本来以叙述为主,但适当地运用议论和抒情能让记叙的内容锦上添花。如第3段中的评论“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深刻揭示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第12段中“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一句,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这些在叙述的基础上作出的点睛式的评论,感情强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语言准确、简明。
文中,有些词语有高度的概括力,如“百年沧桑”、“举世瞩目”等。有些词语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如“隆重”、“肃立”、“经久不息的掌声”、“缓缓降落”、“徐徐升起”等。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准确表达时间的词语,并精确到日、时、分,这些都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5. 难点讲解:
(1)课文最后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尽管作为新闻有时可以采用自然结尾的办法,但文中叙述的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对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各国记者人数,有必要进行介绍,这都表明报道事实的真实性,这是其一。其二,文中多处互为照应,如:“历史性的一幕”与“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与“举世瞩目”等,这都表明了报道事实的完整性。
(2)香港回归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只有在国力强盛的今天,才得以实现。
②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光辉典范。
④标志着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全正确的,它为国际社会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成功的范例。
⑤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20世纪世纪史上的大事。

[课后习题讲解]
第一题:23时42分,23时46分,23时56分,23时59分,距零点只差几秒,7月1日零点整,凌晨零时12分。体现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表现过程的扣人心弦、渲染庄严肃穆的气氛。
第二题:庄严、肃穆。
第三题:
人物
主要观点

查尔斯王子
1. 赞同“一国两制”
2. 支持《联合声明》

江泽民主席
1. 香港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
3. 香港今日繁荣的根本原因和香港的美好未来。

第四题: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国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