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单元练习
A卷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24分)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0分)
确凿(A.záo B.zuó)( ) 攒成(A.zǎn B.cuán)( )
白颊(A.xiá B.jiá)( ) 东方朔(A.shù B.shuò)( )
锡箔(A.bó B.pō)( ) 蝉蜕(A.duì B.tuì)( )
风靡(A.mí B.mǐ)( ) 恍惚(A.hū B.hu)( )
嗫嚅(A.rú B.nú)( ) 倔强(A.qiáng B.jiàng)( )
沮丧(A.sāng B.sàng)( ) 高涨(A.zháng B.zhàng)( )
打量(A.liàng B.liang)( ) 陌生(A.mài B.mò)( )
枸杞(A.jǐ B.qǐ)( ) 一绺(A.lǚ B.liǔ)( )
殷红(A.yān B.yīn)( ) 蹑手(A.nì B.niè)( )
红晕(A.yùn B.yùn)( ) 鲜少(A.xiān B.xiǎn)( )
2.看拼音写汉字。(5分)
蟋shuài( ) chán( )络 桑shèn( ) 书shú( )
tì tǎng( ) 油líng( ) 斑máo( ) 脑suǐ( )
kuī( )甲 shān hú( )
3.选词填空。(3分)
开一块雪,________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_,便________住了。
A.罩 B.捕 C.空 D.扔
E.系 F.扫 G.拉 H.露
I.牵 J.撒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2分)
(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叙写,反映了儿童生活的情趣,含蓄地表达了对旧式教育的否定态度。
B.《三颗枸杞豆》这篇散文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示人们要珍惜时光,认准目标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地追求,否则将会一事无成,悔恨终生。
C.《我们家的男子汉》是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年仅九岁但颇有男子汉魅力的小孩,启示人们不能以貌取人,小看孩子。
D.《柳叶儿》是宋学孟回忆饥荒岁月往事的文章,以柳叶儿为线索,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5.下列各句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2分)
( )
A.但他似乎没有忘记我,托父亲给我捎回一件临别的赠礼——三颗红色枸杞豆,这也许是三叔留给我的最后一个谜语。
B.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C.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D.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6.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 )
A.我们的班长德高望重,被选为学生会主席。
B.我军坚守阵地一天一夜,牺牲惨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后继部队赶上来了。
C.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终生难忘。
D.他在课堂上说错了一句话,结果搞得声名狼藉。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甲]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乙]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丙]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7.按原文填写第一段文字中的括号里所缺的词语。(7分)
8.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2分)
(1)轻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缠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拥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画浪线句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2分)
10.对第一段中加粗词语用法理解正确的是(2分)
( )
A.“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说园里的景物不值得多说,只有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才有趣味。
B.是说百草园的景色美不胜收,所以不必多说了,只选有趣的写出来。
C.作者用“不必说”与“单是”形成对比,突出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最有乐趣。
D.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的“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经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11.第二段文字中空格[甲][乙][丙]处的恰当词语是(2分)
( )
A.毁 隔壁 跳 B.弄 间壁 蹦
C.毁 间壁 跳 D.伤 邻居 窜
12.第二段文字着重记叙的内容是(2分)
( )
A.“我”告别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就要到书塾去读书前的具体活动的情景。
B.“我”与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告别时的具体过程。
C.“我”告别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就要到书塾去读书前的心理活动。
D.“我”对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的最后一笔的描写。
(二)
他狡猾地一笑,又问:“它有几个花瓣?几根花蕊?”
这种花开得满地都是,我玩时不知踩倒过多少,但从来没有仔细看过它。三叔提出的问题,我一句也答不上来。
“真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他微微一笑,露出白亮亮的牙齿,忽然又叹息一声,“唉,谁又不是这样呢?”
他拉着我,坐在一根伐倒的树干上,把这朵花擎在我的眼前,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不多了!”
“什么?”我听见他的声音有点怪异,不由心里惊诧起来。
“时间不多了。”他又重复了一句。
什么时间不多了?我丝毫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好吧,不说这个问题了。你看这朵花,真是有意思透了,它只有一个大花瓣,像一件紫色的外套披在外面;里边又有两片小花瓣,像衣服的领子,护着一个耳坠一样的小苞。这真是有心计的植物,它把花蕊藏在这个苞里,所以谁也没有见过,连蜜蜂也被它瞒过了。你用针尖将小苞挑破,才能看见这个害羞的家伙。它共有7根小花蕊,围绕着一个大花蕊。小花蕊也有9根的,也有5根的,一律都是米黄色……”
“你看得这么仔细!”我惊讶地叫了起来。
“我还看过它的叶子,每片叶子上有12道叶脉,左右两边各6道……”
说到这里,他的眼睛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上升起两朵红晕。我把这种花叶拿过来一数,果然一点不差。
13.“狡猾”一词的意思是(2分)
( )
A.调皮、机灵 B.别有用心
C.狡诈、诡诈 D.另有用意
14.加点的“擎”改成“举”、“拿”行不行?为什么?(2分)
15.“真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一句包含了三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三叔为什么说时间不多了?理解合理的是(2分)
( )
A.马上天就要黑了,马上就要回家了。
B.他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了,流露出对时光的珍惜。
C.告诫我时光飞逝,过去了永远也不可能追回来。
D.花期是有限的,再不细看,今年再也看不到了。
17.三叔引导我看野豆角花,是为了什么?(2分)
18.选段最后一节画线句属于________描写,表现了三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一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有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子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树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19.文章开头第一句“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既然是第一句,为什么要用“又是”,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为什么?(2分)
20.选段中,在同一个自然段连用了三个“吃光了”,请体会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2分)
21.通读语段可知,吃柳叶儿要嫩的好,还是老的好?为什么?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中有没有词语和此相结暗合?(3分)
三、作文。(40分)
22.根据下面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在________中成长
要求:①从括号中选择词语(幸福、快乐、竞争、挫折)填在题目的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B卷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10分)
1.选出下列加粗字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
( )
A.倜(tì)傥 云霄(xiāo) 恍(huǎng)惚 拗(ào)过去
B.桑椹(shèn) 脊(jǐ)梁 倔(juè)强 蒲(pú)公英
C.风靡(mí) 蝉蜕(tuì) 脑髓(suǐ) 嚼(jué)一嚼
D.半晌(shǎng) 轮廓(kuò) 锡箔(bó) 口头禅(chán)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人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的青少年,对中国的未来妄自菲薄。
B.吴亮在当选班长那天的班会上,振振有词地发表就职演说,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C.桂林的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山绿水,栩栩如生,天色湖光,令人陶醉。
D.他今天心神不宁,就连看书时,也心不在焉。
3.下列没有歧义的一句是(2分)
( )
A.校门口一边站着一个同学。
B.王医生今天看病去了。
C.他刚来不久,许多人不认识。
D.他一手拎着书,一手搀着弟弟。
4.下列句子中加粗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B.他对这件事本来就很疑惑,现在就更加疑惑了。
C.我用儿童狡猾的目光察觉,他不像是一个狡猾的人。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5.依次在下列括号中填上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1)德国环保部长称欧盟的行动是对布什总统反《京都议定书》立场作出的正确________。
(2)上海地铁三号线的12个车站站名经上海地名委员会________,已经正式开通。
(3)中国共产党光荣地________了她的八十华诞。
(4)作为代表,我们要认真行使法律赋予的________。
A.反映 审查 度过 权利
B.反映 审察 渡过 权利
C.反应 审查 度过 权力
D.反应 审察 渡过 权力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挖荠菜(节录)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天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的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地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癖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6.“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为什么这么做?(4分)
7.“我”觉得挖荠菜时,“心情坦然”“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2分)
( )
A.因为经过了饥饿的冬天,嫩绿色的荠菜引起了“我”的食欲。
B.因为“我”知道荠菜是“天上的美味”。
C.因为荠菜属于像“我”这样的每一个人,“我”能充分感受到不被欺侮的“自由”。
D.因为“我”挖荠菜时,天上有欢快的鸟儿飞过,树上有绽开的花儿,蓝天上有白色的云朵,环境宜人,令人心情舒畅。
8.孩子对“挖荠菜”抱什么态度?(4分)
9.孩子们长大后,为什么仍然陪同他们的母亲去挖荠菜?而母亲为什么还感到遗憾?(4分)
(二)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里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引之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B.本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C.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11.文章加粗的“欢然”和“循规蹈矩”分别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12.“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其中第9段主要写了“我”哪些忧虑?(4分)
13.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4分)
14.这篇文章的人称很有特色。“你”、“我”、“他”均有使用,试从选文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4分)
(三)
他,独自走在这条僻静的巷路里。越过一盏盏昏黄的路灯,他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
他就这样瞄着自己的影子往前走去。当影子再次缩短的一刹那,他发现地上有一张绿色的钞票——刚才被自己拉长的影子遮住,所以没注意到。
他的眼睛一亮,一百块钱呢,不知是谁丢失的?如果是一个有钱人,那不过是九牛一毛;但要是失主是穷人,倒可以买几斤米呢!
如果是成千上万,倒可以送到警察局去招领,也算是________(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乐得做一桩好事!而这区区一百元,警察不会嫌太多事么?
管它呢,何必多管闲事!他继续往前走去,但脚步却慢得多,好像那张钞票有一股磁力,把他给吸引住了。
如果我不捡,还不是给别人捡去了?不捡白不捡,拿这一百块钱,买玩具给小孙子,一定乐得不得了!
走了几步,他又转身回头,那钞票仍然躺在那里。他前后左右看看,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旁边有一扇门半开着,里面静悄悄的,一点动静也没有。
他用脚尖拨动钞票,心跳得厉害,就是弯不下腰去。
怕什么,就是被瞧见了,也以为我是在拾自己的钞票呢。经过一番挣扎,他终于鼓足了勇气,俯身去捡。那钞票忽然动了,偏偏在这节骨眼上起了风。他追上两步,还是没有捡到。
原来不是风,他看清楚了,那钞票是用一条细黑线系着,现在正被拉回到那扇半开的门里去了。从门后传来一阵孩子清脆的笑声:
“嘻嘻,真好玩,又钓了一只金龟!”
他感到脸上燥热,喉咙发干,不知如何自处。
15.根据文中括号内的提示的内容,空白处应填上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2分)
16.这篇短文所记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4分)
17.这篇短文详写的人物是________,写作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4分)
18.文中说:“他继续往前走去,但脚步却慢得多”,联系前后文说说“他”为什么要放慢脚步?(2分)
19.“他”想去捡钞票,但就是弯不下腰去,这是为什么?(2分)
20.文中说:“经过一番挣扎,他终于鼓足了勇气……”这里的“挣扎”是什么意思?(2分)
21.给本文起个题目,既要切合中心,又要简明扼要,具有讽刺意味。(2分)
三、作文。(40分)
22.时光流逝,往事依依。
请以“忘不了那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突出重点和中心,事情叙述清楚。
②不少于500字。
③写成记叙文。
参考答案
A卷
一、1.A B B B A B B A A B B A B B B B AB B B
2.蟀 缠 椹 塾 倜傥 蛉 蝥 髓 盔 珊瑚
3.F H J E G A
4.C 5.C 6.C
二、(一)7.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长吟 伏 窜
8.(1)轻快。
(2)缠绕。
(3)形容何首乌块根粗大。
(4)凑在一块儿。
9.拟人 排比
10.D 11.C 12.C
(二)13.D
14.不行。改后不能表现三叔慎重的态度。
15.对我的批评和婉惜
16.B
17.启发我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生活。
18.神态 为自己这一次观察到自然的一点秘密而兴奋
(三)19.不矛盾。因为年年都有柳叶儿,说明作者对柳叶儿很关注。
20.说明人们饥饿程度之深。
21.嫩的好吃。“柳叶,……难以下咽。”苦中略带些涩。
三、22.略
B卷
一、1.D 2.D 3.D 4.B 5.C
二、(一)6.让孩子们懂得过去生活的艰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7.C
8.把挖荠菜看作一种有趣的游戏,在如画的风景中感受身心的愉快。
9.是对母亲的一种迁就。遗憾是因为孩子们多半不能体会母亲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二)10.A
11.“欢然”生动表现出孩子第一次独自上学时的新奇、喜悦的心情。“循规蹈矩”体现出孩子听话且略显胆怯的心理。
12.“我”对于他将获取什么样的知识的忧虑。13.略 14.略
(三)15.拾金不昧
16.夜晚 僻静的巷路
17.“他”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的顺序
18.钞票吸引了“他”,“他”陷入了思想斗争。
19.怕别人瞧见,怕丢失人格,很矛盾。
20.激烈的思想斗争。
21.钓金龟
三、22.略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综合评价练习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28分)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8分)
1.nièrú( ) 2.nì( )味 3.斑máo( ) 4.蝉tuì( )
5.收liǎn( ) 6.kuī( )甲 7.人声dǐng( )沸
二、名言警句积累。(4分)
8.珍惜时间:
9.珍视友谊:
10.热爱学习:
11.人生志向:
三、运用。(12分)
12.下面这段话的顺序被打乱了,调整后的正确顺序是(4分) 。
(1)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2)扫出一块雪,露出地面
(3)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4)下面撒些秕谷
(5)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13.某宾馆客房的床上摆了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浴衣,浴衣上有张小纸条。
尊敬的客人:
这件衣服是供您洗浴后穿的。如果您想带一件回去留作纪念,请到二楼商场购买,价格为180元,谢谢!
这张小纸条提供了哪些信息?它告诉客人的最主要的意思是什么?(6分)
答:
14.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6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复原号: (5)调位号: (6)留空号:
星期天早上,我们几个同学相约去登天平山。
出发不久,我们就来到了天平山麓的山脚下。同学们纷纷谈论起昨晚看的电视节目。稍作准备后,我们开始登山。才到半山腰,马明同学就已累得奄奄一息,落下了一大段。于是我们继续往上爬。几个同学主动上前搀扶他。同学们把一个个石阶当作一个个困难往脚下踩。站在山顶向下俯看,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秀美的图画……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2分)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9题。(共15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5.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正确的词语。(4分)
16.这段景物描写,写了哪些季节的景物?请举例说明:(4分)
17.“油蛉在这里低唱”中“这里”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18.文段中“不必说”和“单是”两方面的内容,强调的重点是什么?这样表述有什么效果?(3分)
19.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2分)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4题。(共15分)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生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20.本文段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景物,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2分)
21.找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比较哪一个运用更形象生动?为什么?(4分)
22. “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一句中加点的词能否换成“参观”“珍宝”?为什么?(4分)
23.仔细阅读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24.对比第四题文段,你更喜欢哪一段?简述理由。(3分)
六、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25—28题(共12分)
野蔷薇苔
野蔷薇的花多姿多彩,好看得很,并且,野蔷薇苔也是很好吃的。我们童年的春天,在原野上,见到野蔷薇抽苔了,就会很高兴地给摘下来,除掉柔柔的刺,剥去鲜嫩的皮,剩下一根翡翠样的杆儿,咬在嘴里,那味儿就甜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了。
现在也常在故乡见到这样的野蔷薇苔,见了也仍然像孩子一样将它给摘下来,去刺剥皮然后给吃掉。人见了就很不理解,怎么会有这种嗜好呢?其实别人不知道,这是在回味童年,童年是最难忘的,童年养成的习惯,有时到老也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最不能忘记的是童年的春荒,为了度过那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的粮食只能省着吃,因此我们每顿只吃个半饱,这样,到野地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这么说,我们小时候喜欢春天,绝不是因为春天里鲜花和蝴蝶,而是因为春天里有给我们果腹的野蔷薇苔。
朱洪武小时落难,吃过野菜马兰头,后来他做了皇帝,也仍然不忘这种野菜,每年都让御缮房做一道马兰头菜给他品尝,我不知他是不是品出了当年的滋味,但有一点却是可贵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帝王而忘了苦难的童年。
我当然没有朱皇帝的大富大贵,但帝王和平民百姓的某些情感却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所谓的童年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故乡山原上的野蔷薇是那么多,一丛丛一簇簇的,有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摘了一大把,然后躺在草地上慢慢地捋刺、剥皮,再品尝。我们将嘴唇吃得发绿,这样,不说家里省点儿粮食,也起码在这一天里不至于太饿肚子。
俗话说:“常将有日当无日,莫在无时想有时。”我现在的日子自然比过去好得多了,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忘记童年的野蔷薇苔。他常使我对生活怀有一种忧患意识,谁也不敢保证将来的世界就绝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而那时,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得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
我因此而感谢生长粮食和野蔷薇苔的土地,更因此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25、作者在第三段中写道:“到野地里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中“童年的天性”与“情理”的分别指什么?(2分)
答:“童年的天性”是指 (不超过5个字)
“情理“是指 (不超过15个字)
26、作者回忆童年,表达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答:“童年情结”的具体内容是 (不超过20字)
“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 (不超过20字)
27、全文最后一句两次使用“因此”一词,作用是什么?(3分)
答: (不超过20字)
2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3分)( )
A、作者在第一段末尾说野蔷薇“味儿甜“是借助感觉转换表现也蔷薇在童年生活记忆中最美妙的事物。
B、作者难忘野蔷薇是因为它的花多姿多彩,苔鲜嫩翠绿,既具观赏价值,又有食用价值。
C、文中两次使用对比手法,将童年生活和朱元璋对比是为了表现人都有童年情结;将童年生活和现在对比是为了强调人必须有忧患意识。
D、作者设想将来“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是呼吁人们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E、 本文的主旨可以归纳为“不要忘了过去,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第三部分:作文。(30分)
29.以“我经历过的一桩趣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用描写的方法写出情趣。自数450左右。
-------------------------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一、嗫嚅、腻味、斑蝥、蝉蜕、收敛、盔甲、人声鼎沸
二、参考: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 9.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10.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孔子。
三、12.2-1-4-3-5 13.(1)这是给客人洗浴后穿的;(2)衣服客人不能带走;(3)客人想要衣服要自己买;(4)二楼商场有卖;(5)衣服的价钱。它告诉客人最主要的意思是:这件衣服不能带走。 14.参考:删除“相约”;删除“山脚下”或“山麓”;删除“同学们纷纷谈论起昨晚看的电视节目。”;“奄奄一息”换成“气喘嘘嘘”;“于是我们继续往上爬。几个同学主动上前搀扶他。”语序作调整;“站在山顶向下俯看”前填加“我们终于凳上山顶”等过渡语句;“俯看”改成“俯瞰”。
第二部分:
四、15.长吟、轻捷、弹琴、缠络 16.春,桑葚;夏,鸣蝉;秋,覆盆子。 17.泥墙根一带。 18.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突出了百草园自然景物的丰富多彩,让人感到百草园无限趣味。 19.有无限趣味。
五、20.苍翠葱茏。 21.(1)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2)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 (2)句更形象生动。22.“瞻仰”表示恭敬的看,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参观”则表示一般的看看,表达不出敬仰之情。“家珍”是家中珍贵的东西,这句写的是百草园的棕榈,用“家珍”比珍宝贴切。23.暗示,鲁迅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言之成理即可)。 24.学生自主答题,有理即可。
六、25.活泼;用野蔷薇苔充饥,以度春荒。 26.对童年的事,永远怀着美好的回忆;在过好日子时,不要忘记苦难和饥饿。 27.形成抒情式议论,点明珍惜来之不易生活的主旨。28.A、C、E、
第三部分:作文第二单元达纲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确凿( ) 收敛( ) 觅食( ) 一绺( )
颓唐( ) 油蛉( ) 鲜为人知( ) 鉴赏(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看清笔画,正确书写)
三、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加以理解)
1.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
2.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 )
3.他吃饭很爽气。( )
4.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 )
四、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填空(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___》,文章以__________为顺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的生活。
2.《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作者是当代女作家__________,她的《__________》获茅盾文学奖。
3.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五、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注意拟人和比喻的特点)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2.你用针尖将小苞挑破,才能看见这个害羞的家伙。( )
3.林子里今天格外美丽,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 )
4.女孩再走过小市场时,老远就看见黄纱巾还在那儿飘舞着,像一只黄蝴蝶。( )
六、选出对课文有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抓住要点,把握实质)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插叙了关于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一种恐怖气氛。
B.《三颗枸杞豆》一文,作者详细地记述了三叔和“我”关于太阳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三叔希望“我”从他虚度光阴中吸取教训,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C.《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中细致地描述了“他”买橘子水的情景,目的在于表现“他”作为男子汉要求独立的愿望。
D.《柳叶儿》一文,写“我”吃柳叶儿吃得“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一方面表现出“我”对柳叶儿有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年生活的艰辛。
七、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和他出去,他不愿让人搀他的手了。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有一次,我带他去买东西,他提出要让他自己买。我交给他一角钱。他握着钱,走近了柜台,忽又胆怯起来。我说:“你交上钱,我帮你说好了。”“不要,不要,我自己说。”他说。到了柜台跟前,他又嘱咐我一句:“你不要讲话噢!”营业员终于过来了,他脸色有点紧张,勇敢地开口了:“同志,买,买,买……”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东西了。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我有点后悔起来。后来,他会自个儿拿着五个汽水瓶和一元钱到门口小店换橘子水了。他是一定要自己去的。假如有人不放心,跟在他后面,他便停下脚步不走了:“你回去,回去嘛!”我只得由他去了。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为了能尽快地拿着空瓶再去买,他便飞快而努力地喝橘子水。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从外面回来,见他正在门口小店买橘子水。他站在冰箱前头,露出半个脑袋。营业员只顾和几个成年人做生意,看都不看他一眼。他满头大汗地、耐心地等待着。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1.为这段文字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来概括本段的中心( )(整体把握,感悟中心)
A.他的眼泪 B.他对独立的要求 C.他面对挑战的沉着
2.文章通过哪些事来表现这个中心的?详略如何?(抓住要点,加以归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能体现出“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情?(结合语境,仔细揣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写得生动、风趣、幽默?用“__________”画出来,认真体会。(作文时尽可能把语句写得漂亮些)
(二)
没有钓到的大鱼
他家在岛上有一所美丽的小房子。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打开手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了——但距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__________”母亲说。
“不,妈妈!”孩子哭了起来。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再没有这么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他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条渔船和一个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有看见他们,也没有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的脸色中知道她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于是,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回水中。
夜色中,那鲈鱼抖动它肥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孩子回想起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像做了一场梦。这已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纽约市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他说得对,他再也没能钓到那天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在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那个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晚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1.在下面两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放在原文横线上。
A.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揣摩不同语气的不同表达效果)
B.孩子,你把它放回去好吗?
2.如果把文中画“ ”的句子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有助于刻画母亲的角度去思考)
3.文章最后一节“没有钓到的大鱼”和“依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中的“大鱼”各指什么?(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是位怎样的人?(整体感知,抓住重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为什么“终身感谢母亲”?(想想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然后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záo liǎn mì liǔ tuí líng xiǎn jiàn
二、畦 捷 蝥 塾 盔 嗫 蹑 蹑 鼎
三、1.如果
2.满而流出,写出了春色的浓郁。
3.爽快
4.突然
四、
1.《朝花夕拾》 空间
2.王安忆 《长恨歌》
3.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长吟 肥胖 轻捷 直窜
五、
1.拟人
2.拟人
3.比喻
4.比喻
六、A(给百草园抹上一层神话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内涵。)
七、(一)1.B
2.文章通过不愿让人搀他的手和要自己买东西这两件事来表现他对独立的要求。略写前者,详写后者。
3.第一次买东西失败后的沮丧心情。
4.如“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假如有人不放心,跟在他后面,他便停下脚步不走了:‘你回去,回去嘛!’”,“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终于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等。
(二)1.A(语气肯定,不容商量。)
2.不好。不能更好地体现出母亲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前者指从湖中钓出的大鲈鱼,后者指事业上的显著成绩。
4.母亲是一位自觉遵纪守法、严格要求孩子的人。
5.是母亲教会他严格自律,遵守公德,诚实,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