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雨霖铃》课件(27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4《雨霖铃》课件(27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2 20:5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柳永
雨霖铃
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qí)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婉约派重要代表词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创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小官职)任时作。
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在长亭话别的情景。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作品浓浓的离愁;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手法;
重点赏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朗诵
重点字音
暮霭(ǎi)?
凝噎(yē)?
那堪(n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朗读注意要点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全词感知
本首词是写离别的全过程,那么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是怎样的画面?(意象、情景)
离别前
寒蝉
长亭
骤雨歇
都门帐饮
兰舟催发
离别时
执手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离别后
烟波
暮霭
酒醒
杨柳
晓风
残月
上阙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鉴赏: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_季节____、____地点_和_时间____。通过___寒蝉、长亭、骤雨_这些意象,营造了____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
以哀景衬哀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欲饮无绪,欲留不能,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的矛盾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时无声胜有声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虚写。
离别是实,离别后的景色是虚。(以虚写实)
借浩淼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黯淡的离愁。(以景衬情)
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哪几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
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柳——谐音“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
鉴赏名句
将古诗文中最具离愁、哀伤、悲凉的四种意象融合在了一起,看似白描,实则有何深意?
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境、情/艺术手法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词人用酒、杨柳、风、残月四个意象,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衬托了词人寂寞惆怅的心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千种风情——乐景
虚设、更与何人说——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小结
课后作业
背诵《雨霖铃》
用词中的意象,试写离别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