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19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5《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19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2 20:5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三苏
知人论世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
,北宋时期文学家
苏轼主要经历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入第三等,被授予官职
1069年,神宗即位,苏轼因接连上疏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调任杭州通判。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因作诗被人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后来,哲宗即位,苏轼被召还朝。因不满司马光全盘废除新法,遭旧党排挤,再次被调到杭州当太守。
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被外放到颍州。
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市)。而后,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行程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抱负,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个人)
②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个人)
③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国家)
④忧国伤时的忧愤,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国家)
了解怀古诗
故垒(lěi)
羽扇纶(guān)
樯橹(qiáng
lǔ)早生华(huá)发
还酹(huán
lèi)江月
料qiào
(峭)
吟xiào
(啸)
xiāo
sè(
萧瑟)
xiāo
(箫)鼓
一suō(蓑)烟雨
积累字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雄奇壮观、气势磅礴
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复杂动荡的时代特征和赤壁大战时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环境背景。同时,还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浩荡的长江,浪涛滚滚,日夜向东奔流,无尽无休,使人不禁想起千百年来在这里建立过功勋的英雄豪杰,就像那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⑵开头,作者就把江水、历史、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大江东去”是准备写赤壁的衬景,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交代作者怀古的具体时代(三国)、人物(周瑜)、地点(赤壁)。
作者明知眼前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故址,而却写“三国周郎赤壁”,因为这是词人怀古抒情,无须考究历史细节的真实,但为避免混淆真假,作者用了“人道是”这种疑似之词,表明自己是“人云亦云”而已。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描绘了一幅阔大的石岸雪浪图。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浪涛奔腾澎湃
拍:惊涛力度大
卷:江水汹涌翻滚
“乱”、“穿”两字用笔如神,“穿空”是合理的夸张,形象的描绘出江岸岩石纵横交错、挺拔直立的千姿百态。
“惊涛”、“拍岸”是生动的拟人,“千堆雪”是贴切的比喻,
“惊”、“拍”、“卷”三字气势非凡,极言江涛力度之大、澎湃有声、来势之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情感:这是承接上句脱口而出的赞叹,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热烈赞美。
作用:前一句是承上,是赤壁景物描写的总结;后一句启下,“一时多少豪杰”兼指曹、刘、孙三方,引出对周瑜的歌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
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
器宇不凡
羽扇纶巾——风度翩翩
儒雅潇洒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从容破敌
战功卓著
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目的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且战功卓著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年岁渐老却未能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感伤。
周瑜的形象
作者的用意
旧体诗词受格律限制,句子里常有省略词语或词序倒置的情况。“故国神游”就是“神游故国”的倒装句。“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句。
作者怀古之后,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抒发情感。周瑜年轻时即战功显赫,青史垂名;作者却年近半百,却一贬再贬,无所建树,头发也过早地变白了。表达了作者既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又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壮志未酬的悲叹。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的一生,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保持着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游览赤壁美景,英雄的伟业,既激起了苏轼豪迈奋发之情,也引起了他壮志难酬之痛。但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愿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并且他迅速地从这种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转为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感情。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写景、记人、抒情融为一体
写景----描绘赤壁古战场的雄奇景色。
记人----叙写周瑜的丰功伟绩。
抒情----借称颂建功立业的周瑜,来抒发功业无成、贬谪失意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洒脱旷达的情怀。
表达方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