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材:湘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课
课 题:线的秘密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线条丰富的表现方法。
2、运用比较、交流、探究、示范等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用线条表现、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线的感受、欣赏和表现能力,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难点:线条的排列组合。
教学重点:线条装饰物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范画、学生作品、实物坛罐、学生作业纸。
学生准备:勾线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一、游戏导入: 1、出示游戏纸,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线条,把作品添加得更生动,突出画面的主题。2、在你游戏时,你感受到线条的什么秘密?3、点出本课的主题:线的秘密 1学生动手表现。2、学生感受线条的作用、汇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知线条在美术表现中的生动性。
二、体验初试 (一)欣赏感受罐子的线条,了解外形和基本结构。(课前在教室中展示各种坛坛罐罐的实物)1、让学生注意观察放在教室的这些坛坛罐罐的美感。2、请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手指感受罐子的罐口、罐口、颈部、腹部、底部的线条线条。(二)尝试表现罐子。1、请学生用流畅和肯定、简洁线设计自己认为造型漂亮的坛罐的外形,规定在一分钟内完成。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一个罐子。2、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总结线条的第一个秘密:表现多样物象。(板书) 1、欣赏坛坛罐罐,感受它的美感。2、感受罐子各个部位的线条,并了解罐子的基本结构。3、自己动手大胆进行坛、罐的线表现。4、发现线条可以用来表现物象的秘密。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坛坛罐罐的美感,了解坛罐的基本外形结构的同时,实现对罐子的初级线条表现。 了解并尝试用线来表现坛罐,发现线条可以表现物象的秘密。
三、对比探究 设问:这些罐子的外形都很有特点,但和教材学生作品相比较,显得还不够美,怎么办才能把它打扮漂亮点?1教师带学生对比装饰前后的作品,感受线条装饰的美感,发现线条的第二个秘密:装饰物象 (板书)2、出示三组装饰好的罐子,让各小组学生们进行对比、讨论,说出哪个罐子装饰得好?线条表现有什么特点?装饰的方法是什么?并归纳总结为:(1)线条富有变化;(2)线条排列有疏有密;(3)适当加入“点”“面”使画面更丰富。 1、比较,直观感受线条装饰的美感,发现线条装饰物象的秘密。2、小组讨论,比对分析,通过讨论找到线组合的规律和装饰罐子的方法。 感受线条可以用来装饰物象的特点,感受线条装饰的美感。 学习、了解用线装饰的多种方法,感受线装饰的丰富性。
四、开阔视野 出示多幅学生作品,让学生说说哪幅表现得好?用线方面有何特点?感受罐子整体装饰和分块装饰的不同。 欣赏学生作品,感受不同装饰带来的美感。 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创作空间。
五、自主表现 1、宣布作业:请同学们用线对把刚才设计的坛坛罐罐打扮漂亮。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找到学生共同的问题提出。 学生动手实践。 培养学生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展示评价 1、 请各组对本组的作品进行评价,选择最优秀的作业贴到黑板上。2、全班共同欣赏,评选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从线条的运用方面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1、进行作品的自我介绍、评价,选择代表本组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2、欣赏同学的作品,感受线条的魅力。 通过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友善真诚的创意和鉴赏
七、总结拓展 1、设问:你今天发现了线条什么秘密?(利用板书总结)2、教师:线条很简单,却有很强表现力,它来源于生活,也再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课件出示多幅以线条图片,让学生浏览。 1、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2、欣赏线表现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拓展学生对线条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师范画
线的秘密线的秘密一:表现多样物象 线的秘密二:装饰物象 装饰的方法:1、线条富有变化 2、线条排列有疏有密 3、适当加入点、面
《线的秘密》的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线的秘密》是湘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课。线条是视觉形式中最基本的语言,也是最简便、最直接用于表现形象的绘画手段,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不用教,生来就会用线绘画,而怎样引导孩子们用线传情达意呈现美感是教学活动体现教育功能的关键。
二、设计思路
教材一共设置了三个递进性的活动,我选择了第二个学习活动进行教学,本课的学习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组织的秘密,感受线排列组合产生的节奏、韵律美感。选择这个学习活动的考虑有三点:1、三年级的学生对线条已有了一些基础的认识;2、作为云南人,坛坛罐罐基本是每家都有的生活用品,学生对其并不陌生,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3、这个活动使线条的表现性与线条的装饰性结合在一起,更能体现线条的功能的多样性。
本课教学的设计,我主要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考虑如何落实线与秘密的结合,最终我把整个学习内容设定在秘密的探究上。学生是最喜欢去揭开秘密,如何让一个个的学习活动变成一个个揭秘活动呢?又如何使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了解到线条的作用、运用的方法,并学会运用呢?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用线条导入,让学生感受到通过添加简单的线条就可以把画面表现得很生动,同样的线条在不同的画面中可以表现不同的事物,从而引发学生对线条进行探究的兴趣;接着教学进入第一个探秘的环节,让学生用手抚摸罐子的结构轮廓,用手指感受不同的线条的同时掌握罐子的基本结构,并用线条把罐子的形象表现在画纸上,共同感受线条对物像的表现的秘密;紧接着进入第三个环节:探究线条对物像的装饰的秘密,在学生表现完罐子的轮廓后,让学生直观的感到罐子需要进一步修饰时,出示几组有对比性的装饰示范作品,请学生们对比作品的不同,找到装饰线条的组合方法,从而感受线条组合的美感。在接下来的作业中,让学生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充分的运用到对罐子的装饰上,通过最后的展示评价,进一步使学生感受线条所带来的美感和它较强的表现力,最终实现发现线条的部分秘密;在下课之前,通过拓展环节使学生注意去关注生活中的线条,启发他们去探究与线条有关的更多的秘密,从而使整节课从探究线条的秘密开始,从线条秘密揭示结束。整个教学结构为:初试-探究-实践-再探究-再实践。
三、教学实践情况
(一)教学中的亮点:
1、成功的导入是成功教学的一半。
在教学中,我按课前的预设,在课前先带学生玩游戏,进入课堂之初,我又带学生们玩一个“添画”的游戏巧妙的进入课堂,在游戏中,我让学生在事前准备的一张画纸上,通过简单的添加线条,使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动手添画后发现,简单的曲线既可以表现腾腾热气,也可以表现水波、大风等,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线条表现的丰富性,激发了学生对线条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愿望。成功的导入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利用与本课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线条进行游戏,既满足了三年级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天性,又使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线条有较强的表现性;既激发他们的学习要求,又达到让他们感知线条作用的目的,使导入发挥了它自然开课,激趣、促情的作用,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美术学习。
儿童心理学指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美术课堂都有一个环节就是带学生分析描绘对象的结构,欣赏多种表现物像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创建新的学习方法。我首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摆放了一个不同样式的罐子,让学生从进入教室就有意无意中观察到不同式样的罐子,对罐子的结构也有个初步的感受;在分析罐子结构时,我请学生根据我的指示,用手指划过罐子各个部分的轮廓,感受各个部位的线条,然后把手指感受到的线条画在美术纸上——画罐子。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育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分析罐子之前就对罐子的结构和不同样式有了直观的、初步的了解,在通过用手指划罐子轮廓线的活动,强化他们对结构的认识,又使他们在不经意中,以手指在实物上的形式尝试画了线条,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可喜的是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了多纬度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在与老师共同画罐子时使他们对罐子线条的认知得于展现。
3、对比探究,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把让学生质疑、为学生释疑作为这一教学环节的主要学习方法。
在学习线条的装饰方法时,我抛弃了以往的讲授法,出示了三组不同的示范作品,让学生对三组作品进行对比观察,找到三组作品中装饰得比较漂亮的一幅,自己在两副近似的作品中找到不同的地方,从而自主揭示线条装饰的方法。学生通过直观的对比感受,很快找到了每一组示范作品中漂亮的一幅,找到了装饰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业中。通过分析、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了用线装饰、组合的基本方法,轻松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获得的印象,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
4、全课一线贯穿,环环相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线的秘密”这个主题,从开课起,就带领着学生探究线条的各种表现功能,既各种秘密,从学生已初步了解的线条的表现物像的功能开始,到探究线条的装饰功能,以及线条装饰的方法等,让学生一步步走进线条的世界。全课以探究线条的秘密贯穿,每个环节即独立又环环相扣,让探究的过程层层深入,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浅到深。既体现了知识层次的递进关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中的遗憾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和到位。
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线条进行探究,我都在创设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学生顺着教师的一个个设问下,展开对下一步的探究。结果在教学中却发现我提问后,学生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得问题差强人意,多次都是我反复引导学生才能回答。我对这个情况进行了仔细的分析,预设的问题没问题,问题主要在我提问题时语言不够准确上,造成学生无从回答或不知该如何答的局面。另外,在教学的每个过渡环节,我的语言也显得不到位,使环节的作用没有更好的体现出来。
教师的语言的适意和适境,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外部形象留给学生最直接直观的印象,小而言之,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大而言之,关系对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怀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注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注意语言的到位、准确,力图做到教学语言精、准、到。
2、对教学细节扣得不够。
好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注意对大环节的把握,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对教材的综合处理,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更要注意对教学中每个细节的处理,他们会把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点、滴,使课堂的每个细节都成为教育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的部分,成为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渠道。在本次教学中,我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有许多遗憾,一些教学方法想到实施却未彻底,如:在学生探究装饰罐子的方法时,我分别出示了三组装饰不同的罐子让学生对比探究,让他们通过对比、交流,自主找到线条装饰的方法,但在实践中我为了赶进度,在第二组作品探究时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够多,对比作品只要一两个同学说到,我就带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使这个环节中出现了学生讨论不充分、交流不够的情况,预设的人人参与主动学习方面展现不够,浪费了一次较好的教育资源。
教学虽然结束了,有收获,有遗憾,痛定思痛,在下一次教学活动中,一定注意改正这次教学中出现的遗憾,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