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神话故事情节,了解想象的特点。
2、通过认识神话人物,感受女娲朴实、勤劳的母亲形象及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处处所洋溢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播放动画,激情导入
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同走进语文天地。在这块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神奇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神话。大家喜欢神话吗?就让我们在这优雅的古典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飞向那令人向往的神话殿堂吧!(播放幻灯片1展开想象翅膀,飞向神话殿堂)
那里正上演着一幕幕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呢。请看两段配乐动画,看后说出它们的名称。( 播放幻灯片2、3配乐动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
你还知道与女娲有关的什么神话故事?
( 引出课题:《女娲造人》,播放幻灯片4 女娲造人图片)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答
( 将学生分成“探索组”“发现组”,两大组展开质疑答疑比赛 )
1、看到课题,同学们很想知道文中一些什么内容呢?
2、带着这些疑问,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作标记。(播放背景音乐)
3、读后请你以女娲的身份口气回答你想知道的问题,注意语气感情。
两大组解答比赛,形成板书:
女 娲 造 人
三、再读课文,对比讨论
同学们整体感知了故事情节,现在让我们走近作家袁珂——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丰富的想象。(播放幻灯片5配乐朗读:大家好,我是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人。爱写神话,人称“神话学家”。 我的作品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我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女娲造人》的故事,希望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风俗通》两则短文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1、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看看作者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2、小组代表整理解答:
想象的内容:
①造人动机的产生②造人的具体过程③女娲的心理情绪④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⑤作者的评述。其中③④两点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3、师点评小结:这些情节都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作出科学的解说而大胆创造出来的。它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可贵的创造力和强烈的探求精神。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我们可以对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一些科学的解释。同学们能不能对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一些科学的解说呢?
人类起源学说有:传统的古猿进化说;最新的海猿说;海陆双祖先复合说;外星人说;尘埃说等等众说纷纭,各有道理。
可见茫茫宇宙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发现,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四、细读课文,品味探究
同学们体会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再来认识故事中的焦点人物女娲,品读课文语言,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播放幻灯片6小组讨论)
1、四人小组交流:
①你喜欢女娲吗?为什么?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女娲,因为——”说话。
②找出人类诞生时的欢呼场面及女娲此时的心理、感情的语句,加以品读体会,谈谈你的感受。(播放幻灯片7,学生对照女娲造人动画片断体会喜悦感)
③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播放幻灯片8认识女娲:神通广大的神 勤劳聪明的人 )
2、教师评价整理: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喜悦之情,她创造了人类,一声“妈妈”让她享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样勤劳智慧。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想象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是神话的两大亮点。(播放幻灯片9神话的亮点:大胆奇特 合情合理)
现在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进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吧——(播放幻灯片10放飞想象的翅膀)
五、拓展延伸,放飞想象
1、口头表达:请你改编女娲造人的原因,经过或方法。(“探索组”“发现组”作好准备,看哪个组的改编最奇最新最合情理)
参考示例:
她造出了第一个小人,可以让这个小人帮她再造人
她既然神通广大,可以叫天上的天兵天将帮她造人
她应该让天下大雨,雨点溅落到地上,就是一个一个的小娃娃。
她本领既然那么大,她用手一指,地上的万物就变成人了
她吹一口仙气,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人
她可以让石头变成人
她可以用荷花、莲藕造人
……
2、书面表达:请你想象几十万年后未来人的外形生活情况(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人执笔。
3、两大组组长收集书面材料,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参考示例:几十万年后的人应该是没有头发,头发是烦恼丝,没有头发就不会有烦恼。他们应该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环境污染的世界上。
他们应该有三头六臂,聪明、有力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们穿着超薄的衣服,这些衣服既散热又保暖,随季节而变化。
他们不知道饥饿,生活在海底。
他们长着翅膀,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自由自在。
他们的皮肤会变色,感情起了变化,肤色就会变。
他们住的房子吊在半空,想飘就飘,可以住在家里游览各地的美景。
他们的头应该很大,手很小,腿很短,因为多脑力劳动、少体力劳动的缘故。
他们像机器人一样有特异功能,是超能力的人。
……
六、课堂总结,赠送名言
1、同学们,想象多么重要!神话离不开想象,生活离不开想象,科学更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中国神舟载人飞船的升空;没有想象,更没有美国“勇气号”对火星的探测……记住:“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最后赠送两句有关想象的至理名言与大家一起共勉!(播放幻灯片11赠送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 ─ 〖爱因斯坦〗现代科学巨匠
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够实现。
─ ─ ─刻在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门上的人类誓言
2、布置课外作业:(播放幻灯片12)
①收集有关图片及书面材料,办一期黑板报,描绘未来人类;
②将文中的故事或你改编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弟妹听。
③阅读综合性学习有关资料,追寻人类起源,浏览科普网站:
( http: / / / " \t "_parent ) www. ( http: / / / )
设计说明:
《女娲造人》是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先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人来到这个世间是文章重点描写的内容。女娲揉团黄土造成第一个小人儿,这个“人”一落下地就具有了生命,开口叫她“妈妈”;女娲不知疲倦地造人,为了加快速度,她将藤条一挥;为了解决人类延续的问题,女娲“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作者娓娓道来,如同一条不断流淌的小溪,一路唱着欢歌不断前进,使人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悦。
因而教学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