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壁《礼宾图》
东壁《礼宾图》
王仁波先生在《隋唐时期的墓室壁画》中推测: 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礼宾图》自左到右,依次为大食使节、吐蕃使节、高昌使节、三位鸿胪寺官员。东壁《礼宾图》自左到右分别是三位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样貌、发型、服饰呈现出什么特点?这两幅壁画反映出什么?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设有鸿胪寺这样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民族事务和对外交往,壁画也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
鸿胪寺: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清末废。
概念解析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目录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01
02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公元前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秦朝设典客等;汉朝设大鸿胪等;秦汉修长城,北击匈奴;汉朝屯戍等
礼部和鸿胪寺;隋朝与琉球交流、册封冼夫人;唐朝和亲、羁縻州
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清朝设置理藩院、改土归流、设驻藏大臣、册封宗教首领、联姻等
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时空坐标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01
1
请在此输入标题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朝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南方:南抚夷、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概念解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墓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朝
昭君墓(青冢)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和亲
战争
&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朝
1.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2.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屯戍政策。
4.东北设置乌桓校尉。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屯田的影响?
?抵御匈奴的入侵。?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流。
敦煌
酒泉
张掖
武威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隋朝
加强与琉球的联系。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在边疆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谯国夫人(冼夫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她一生审时度势,爱国爱民,深得后人敬重。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鸿胪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唐朝
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
这里的“朕”指的是谁?唐朝是如何与周边民族相处的?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加封南诏王,南诏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设置机构加强管理。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唐朝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交融起到什么作用?
政治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边疆的开发。
经济上:经济的交流发展。
文化上:文化的交流发展。
生活习俗上: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唐朝
机构: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县等。
作用: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依据唐疆域图和右侧文字材料,唐朝在边疆设置了哪些管理机构?起到了什么作用?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宋朝
阅读教材结合两幅地图,你认为宋朝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并立,时战时和。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朝
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阅读教材,怎样理解元朝对西藏实行有效的管理?
八思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封为国师,即大元帝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1335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后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
人物介绍
元朝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朝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后来从战国到明朝,众多王朝坚持着修筑长城的“接力赛”。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朝
【合作探究一】结合所学说明材料所述长城的“用险制塞”和“民族交流”作用。
参考答案: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
——《读书》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
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设立都司等机构对西藏进行管辖;经济上通过贡赐和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册封西藏宗教最高首领;设立驻藏办事大臣。
结合教材分析明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的?
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
清朝:满蒙联姻;平定准格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改土归流
?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
元明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学习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
【合作探究二】自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连接着中国、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汉代的丝绸之路
唐代的丝绸之路
宋代的丝绸之路
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后汉书·东夷列传》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秦汉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隋唐宋
吉备真备带回的《唐礼》对日本朝廷礼仪的完善和改进有很大影响,《太衍历经》、《太衍厉立成》促进了日本的历法改革,使唐代历法得以在日本推广和使用。吉备真备带回的乐器和乐书对于唐乐在日本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晁衡
思 考:从材料看二人对中日关系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隋唐、宋朝还有哪些中外交往的史实吗?
推动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日本立法、音乐等发展。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物;常骏出航到赤土国。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
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
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
伯鸾游太学,中夜一相望。
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
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
吉备真备纪念园(今西安环城公园)
吉备真备
&
晁衡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元明清
1793年,马戛尔尼一路受到中方热情款待,但其船队却被插上“英吉利贡使”的长幡。在他们的礼品清单上,“礼物”被改为“贡物”,……负责接待他们的大臣在给皇帝的奏折中都是说他们远在重洋,经数万里之程,历十一月之久,来向天朝输诚纳贡……这种“认知系统”决定了“天朝”从皇上到臣民只能从狄夷“向化”、主动要成为中国“藩属”的角度来理解此事。——雷颐:《天朝体系vs条约体系——清廷的应对与反思》
乾隆帝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反映出清朝何种外交思想?
天朝大国的朝贡外交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元明清
【合作探究三】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元明清
【参考答案】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
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合作探究三】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
元明清
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隋唐宋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宋朝: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秦汉
汉朝: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知识归纳】
看着这流传千年的《礼宾图》,我仿佛听到沙漠深处传来阵阵驼铃声,又宛若闻到咸涩的海风,它随着使节的队伍从欧亚非,一路飘到长安,展现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而我们今天提倡的“一带一路”正式传承了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和平、和睦、和谐、合作共赢、共商共建的理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民族交融的方式
民族交融的作用
对外交往的表现
对外交往的特点
朝贡体系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