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说课课件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1.说单元主题
第二单元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共4课,在历史脉络上与上一单元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第二单元讲述的这个时期,起始于东汉末年由于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军阀混战,形成三国两晋政权更迭局面。
第一,这期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外,国家呈现分裂状态;
第二,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1.说单元主题
第三,这种分裂状态未能继续,继起的隋朝统一了全国,唐朝继承了统一全国的功业,形成了“贞观之治”开明政治局面。唐朝出现了鼎盛局面,国力强盛,制度创新,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思想活跃,科技发展,文学艺术达到高峰,民族往来频繁,对外交往密。唐代后期藩镇割据,阶级斗争形势严峻,农民起义,形成五代十国,这是一个短暂的分裂时期。
2.说本课教材立意
本课的立意和主题:通过了解隋唐兴衰的原因,提供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突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认识民族大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与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本课内容:
第一目,隋朝的兴亡。1.隋朝的统一;2.隋朝建设成就;3隋朝灭亡的原因。三部分内容简单明了。
2.说本课教材立意
第二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建立与唐前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2.民族融合史实。
第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唐朝种种社会危机,最终导致唐朝衰落与灭亡;2.五代的更替与十国割据局面。
在内容的逻辑上,隋朝的统一及繁盛为唐朝奠定了基础;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初出现了治世与繁荣;唐朝繁盛与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反过来又促进唐朝盛世。盛世下的危机又导致了政权灭亡。
二、说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教材这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还是比较详尽,高中要用1课时学习这部分内容,从时间上来看,肯定是比较紧张。高一是为高考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课堂教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史料研习及历史思辨能力培养方面较妥一些。
3.说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及课标要求
地位:《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础上,隋唐大一统盛世局面出现;唐朝民族交融及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开发做出贡献;唐代后期藩镇割据,阶级斗争形势严峻,农民起义,形成五代十国,这是一个短暂的分裂时期。民族大融合、盛世局面出现和第8课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互为因果关系。
课标要求:了解隋唐五代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
三、说教学环境分析
◆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
◆PPT课件、PAD辅助教学: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等。
四、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四、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
五、说教学过程
【说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由唐朝长安城的繁华景象的视频导课。
说到隋唐盛世,先来看视频,感受唐朝时期长安的繁华。
从视频中你捕捉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手工业、商业、农业发达
【设计意图】展示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说新课讲授】
一、隋唐盛世
教师活动:将同学分成四个小组,由小组长抽签的形式确定组别。
(杨隋一统、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
学生活动:小组结合教材、导学案,通过pad搜集资料介绍治国政策。
第一小组:广设仓库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意义)
第二小组: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材料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子,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第三小组: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材料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地扩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权,以独断专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结束了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集团持续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朝建立的常规与均衡,实际上维持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制度,并且深化了太宗以来的改革。 ——-邓小南
第四小组:唐玄宗的治国政策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展示法与归纳法的结合:视频的播放丰富了课堂内,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播放“一带一路”视频。
提问:试着找出古今相通的地方,探讨盛世出现的原因?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寻找原因。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法体现了课堂的交互性,视频的播放,增加了课堂效果。实现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二、民族交融
教师活动:展示习近平的话“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提问: 唐朝盛世的出现与各族人民有没有关系呢?
教师活动:展示唐朝地图。唐朝周围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
【设计意图】展示法:图文并茂,体现时空观。
学生活动:指出唐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
教师活动:
1.教师总结并介绍唐的民族政策。
2.老师介绍唐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的方式(和亲、会盟)
学生活动:看书找出唐与突厥、回纥、靺鞨建立友好关系的方式。
三、盛世下的危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教材,指出唐朝盛世之下的危机。(天宝危机)
教师总结、过渡引出安史之乱。
学生活动:看书介绍安史之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看书归纳能力。实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三、盛世下的危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教材,指出唐朝盛世之下的危机。(天宝危机)
教师总结、过渡引出安史之乱。
学生活动:看书介绍安史之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看书归纳能力。实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介绍唐灭亡、五代十国的相关情况。
教师总结人民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
【智慧探究】
教师活动: 回首长安城,盛唐之所以是盛唐,在于他有这样的雅量和胸襟,让全世界在此相会,让各式各样的文明璀璨升华,难怪有学者说,唐代不是一个文化堡垒,而是一个灿烂的文化群岛。难怪有学者说,唐代是我中华第一次把个人的繁荣与国家的强盛放到了一起。我们作为当代的年轻人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和未来?
学生活动:开放、包容的心态.......
教师总结:我们当代之中国,日新月异,我们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更应该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面对未来,这种开放与包容将让你清醒,让你开明,它带领我们走向未来的抵达。这种抵达不仅仅是抵达内心深处一个更好的自己,更是抵达一个多元璀璨的新世界!
【设计意图】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了家国情怀的的核心素养。
【课后作业】
指导学生登入一师一优课账号,结合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练习题。可以登入老师的空间了解更多隋唐的相关知识。
【说课后反思】
1、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应做得更好;
2、在初高中相关内容的衔接方面,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3、在备课方面,还应严谨、细致一些;
4、讲课应主次分明,不应面面俱到。
六、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