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3 09:2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课标要求:
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2020年7月26日,西藏阿里电力联网工程全线贯通。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是继青藏、川藏、藏中联网工程之后的第4条“电力天路”。阿里地区是我国最后一个接入大电网的地级行政区,工程投运后,将惠及38万名农牧民,彻底解决阿里电网孤网运行与阿里地区长期缺电的问题。
阿里联网工程日土羊景观塔。(资料图片)
CONTENTS
目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翻身农奴把歌唱
——天路
——格桑花开新时代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
1.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背景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被剥下的人皮
他们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
——翻身农奴把歌唱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翻身农奴把歌唱
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逐步废除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实现藏民族的新生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重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党史

“那一天,我们不停地摸着自己分得的牲畜,捧着地里的泥土,满眼泪花,和牲畜一起睡在分到的土地上。”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翻身农奴把歌唱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族平等、团结、亲近和融合,主张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等民族理论,为我党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渊源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建国后,我国在民族问题上遵循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打破了多民族国家必然采用联邦制的固定思维模式,在单一国家结构下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一大批州、县级的民族自治地方。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长期过程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在民族分布上,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这说明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顺应历史的趋势和中国的国情。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4.近代各民族团结合作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三)原因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954年
载入宪法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翻身农奴把歌唱
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天路
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是重要的进藏路线,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2006年7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
青藏铁路推动西藏进入铁路时代,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时空联系,拉动了青藏带的经济发展,被人们称为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这条神奇的天路犹如吉祥哈达,载着雪域儿女驶向发展和幸福之园。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通过立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2年宪法总结了民族区域自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之更为完善和详尽。第115条明确规定,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
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正,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作为一部专门法,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做了系统的规定。
(一)法律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文化管理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对西藏自治区主要的经济政策
从1980年开始至2010年中共中央召开的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解决西藏在各个阶段大发展问题。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医疗卫生方面西藏人民医院、西藏武警医院、拉萨人民医院、西藏藏医医院等医疗设施相断建成投入使用。全区有卫生机构1284所,其中农牧区卫生院703所。西藏平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前的36岁提高到67岁。——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形成三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建设。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家投资分别完成43项和62项重大工程。极大地促进了西藏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基础产业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对西藏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
——马寅《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交往融合中团结合作,这样的团结合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享有国家赋予的双重权利,各族人民既可以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又可以选举地方人大代表管理本民族的地方事务。
——马寅《中国少数民族》
1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团结,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
2.有助于在平等的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3.有助于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给少数民族以全面帮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权
港澳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港澳特别行政区,二者有何不同?体现了什么执政理念?
知识迁移合作探究
项目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不同点
目的
制度
权限
范围
相同点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统一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一定的自治权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5个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都要接受中共的统一领导。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不离开”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天路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格桑花开新时代
西藏墨脱公路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深入实施精准脱贫。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财政涉农资金167.3亿元,25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2100个村(居)达到退出标准,18万人达到脱贫标准。……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完成1102人。建设产业扶贫项目707个。培训贫困农牧民3.6万人,转移就业6.7万人。新增4.7万个生态岗位。全面完成中央扶贫专项巡视阶段性反馈问题的整改。
——《2019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报告》
1.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民族自治区经济上的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格桑花开新时代
2.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民族自治区文化上的发展
全区共有广播电视台77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1%和98.6%。全年出版期刊2613千册,比上年增长7.0%;图书1965万册,增长49.4%。
——《2019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报告》
2018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批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格桑花开新时代
3.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民族自治区社会生活上的发展
全区城镇居民共有25728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享受低保救助金1.82亿元。农村居民共有132509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享受低保救助金4.37亿元。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共有115个,公办儿童福利院11所,集中收养5413人;供养五保户13553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8.95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5.45亿元。
——《2019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报告》
u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格桑花开新时代
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进步教育,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格桑花开新时代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5.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反对民族分裂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6.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南都讯 8月4日,2020年广东省对口支援西藏(林芝)投资合作项目对接签约暨旅游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活动当天,智力援藏、消费援藏、产业援藏、旅游援藏共四批项目完成现场签约。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性脱贫攻坚,截止目前,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区)全部摘帽,全区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格桑花开新时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格桑花开新时代
2020年8月12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再回出生地那曲,参观后表示家乡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是通过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所取得的。
7.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
——江泽民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56个民族用不同语言演唱,青春告白祖国。
远航正当时,风正易扬帆。纯真的笑脸是对新时代的礼赞,全国各族人民勤劳的双手奋斗出幸福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课小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背景:1.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历史和地理等因素导致民族地区的落后
原因: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4.近代各民族团结合作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不离开”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团结发展。”
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