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共31张PPT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共31张PPT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3 09:29:08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7课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0—2021学年度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
【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与社会治理时空定位
户籍制度: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
【名词解释:户籍制度】
为户籍相伍。
——秦献公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1)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1、战国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材料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
《户籍上的中国》
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政府为掌握人口数,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③东汉末年以后战事频繁,户籍散乱。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3)两汉时期的户籍制度——编户齐民
材料三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汉代徐干《中论?民数篇》
征发赋役
进行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治安
材料一
商鞅还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凡是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自15岁以上起)都是国家的后备兵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材料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4)隋朝时期的户籍制度
大索貌阅
材料一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材料二
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
手实
手实
唐宋时在基层官吏监督下居民自报户内人口、田亩以及本户赋役承担情况的登记表册。在唐代,它是制定计帐与户籍的主要依据,每年填报一次。
(5)唐朝时期的户籍制度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材料
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材料
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提示: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税
(6)宋朝时期的户籍制度
主户与客户
思考: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材料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元至元年间湖州路户籍文书,登载了322叶900户的人口事产营生信
元湖州路户籍文书第二册叶三“吴万三”户
(7)元朝时期的户籍制度
诸色户计
材料
洪武三年,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贴给之民。
——
《明史?食货志》
祁门县江寿户帖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8)明朝时期的户籍制度
明初:户帖制度
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材料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
——《大明会典》卷二十


(8)明朝时期的户籍制度
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材料
人民之丁产事业,官府必有册;土田之鳞次栉比,乡里必有图。按图以稽荒熟,为某人见业则不可隐;按册以稽某家某户占田若干、坐落某处,则税不可逋。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册
鱼鳞图册◎
(8)明朝时期的户籍制度
鱼鳞图册
材料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谕令户籍永停编审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链接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
“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9)清朝时期的户籍制度
永停编审
【综合探究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
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综合探究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秦汉时期
①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
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讼狱、赋税;设游缴,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③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唐朝时期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
实行里甲制,十户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概况: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历代基层组织形态
(1)概况: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表现
秦汉时期
推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宋时期
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保甲制。
明朝
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查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2.历代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综合探究二】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1)社会救济的原因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2)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材料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上》
常平仓制度
汉朝
主体
辅助,宋朝兴起
辅助,明清兴起
慈善组织
宗族
政府
(二)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材料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
――《唐六典》卷20《常平署》
材料
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振给。
――《通典》卷12《食货?轻重》
“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天下第一仓”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材料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钱公辅《义田记》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2)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善堂、善会
清光绪八年,太子河、浑河泛滥,沈阳贫民流离失所,奉天总兵总兵左宝贵汇集奉天社会志同道合之士,相继设立惜字局、义学馆、栖流所、施粥厂、育婴堂等五个部门,成为了奉天同善堂的雏型。清光绪二十一年,左宝贵在甲午战争中阵亡。次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将左宝贵生前创建的各种慈善机构统归一处,合称“奉天同善堂”。
奉天同善堂
近代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2)社会救济
(3)优抚政策
朝代
措施
尊敬、赡养老人
秦汉
明初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安济院也作“养济院”。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指贫困无依靠的老人,可以进养济院,如同现在的养老院。
鸠杖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综合探究三】明清社仓
材料一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
趋势:分类越来越细;救济的方式发生变化,从取之于富到借贷取息,从民间自办到地方政府不断加强管理,再到政府直接经营;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
【综合探究三】明清社仓
材料一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救济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发挥了地方乡绅参与救济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官的腐败行为;为后世的荒政建设提供借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
永停编审
乡里制度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常平仓制度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众济院
福田院
养病坊
鸠杖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聚焦精准扶贫
共建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