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含单元备课)[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含单元备课)[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4-15 11: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学期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授课类型 授课时间
《珍珠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鸟的世界吧。(学生欣赏课件鸟的天堂)美吗?试想,如果没有这些鸟,浩渺的长空将是满目空虚,葱郁的森林将寂静无声,我们将失去多少欢乐。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欢愉和亮色。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与鸟和睦相处的赞歌——《珍珠鸟》。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读读《珍珠鸟》吧。
二、检查预习
请几个同学读一读。(指名读课文)
二、明确阅读要求。
学习这篇课文,要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三、了解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的变化
1、下面请同学们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出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语句。
2、大家把这些句子自由读一读,看看你能发现珍珠鸟有什么变化?
3、从这些变化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师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珍珠鸟变化的句子。
5、体会“我”对珍珠鸟的照料和呵护的语句。
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大家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找答案。
6、看课文插图,感受人鸟相依的美好境界。
四、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1)课件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你们能不能联系书上的内容说说自己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3) 同学们能不能联系自己生活当中的事再来谈谈。
(4)师:信赖是非常美好的境界,从国内到国外,许多人写下了许多关于信赖的名言。(课件出示名言)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美]戴维·威斯格特
(5)请同学们也拿起笔来在课文后面写一句赞美“信赖”的话。
五、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写一篇你与动物接触生活的短文,要求对动物要描写细致,写出感情。
2、从课文中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情境(如:“舒适安全的巢”、“巢中的雏儿”、“小鸟喝茶”、“可爱的小红嘴”“、睡得好熟好香”),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写下来。
教后札记
《斑羚飞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3、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过程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斑羚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如何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学到生存的经验。
2、对“爱”的再理解、再认识。
本学期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授课类型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讲故事导入: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
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一个同样令人悲壮感人的关于斑羚的故事。(板书课题及作者)
2、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结合课文内容,按要求进行故事情节复述。
飞渡前(身陷绝境)——飞渡(一跳失败、母羚绝望、分成两拔、斑羚渡飞)——飞渡后(走向彩虹)
教后札记
本学期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授课类型 授课时间 第二课时
三、自主研讨
1、在这六个环节中,你觉得课文哪个环节写得最生动、最精彩?并请找出有关段落。
2、斑羚是如何飞渡的呢?请学生领读“斑羚飞渡”段落,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半大斑羚和老斑羚飞渡的动词加以回答。
(走、退、飞奔、起跑、跃、跳、钩、蹿跃、猛蹬、起跳、坠落、落)
3、细读课文,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面对这群死亡飞渡的斑羚羊,特别是老羚羊和镰刀头羊,你感受到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呢?请用“这是一群(只) 的斑羚,我从文中 句子可以看出”句式回答。
教师总结斑羚精神: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勇于牺牲、视死如归、临危不惧、关爱后辈。
四、体验反思
沈石溪曾说过:“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
1、那么下面请大家看一个人类面对生与死的资料,与动物斑羚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说吗?
出示资料: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失火,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孩子们及他们的老师在一个大礼堂里开会,不幸发生火灾,结果烧死的是孩子和深爱孩子的老师。各级领导捷足先登全部脱险。……在紧要关头,有人大叫一声:“大家都坐下,不要动!让领导同志先走”,而这些领导同志还真的先走了……这场震惊中外的克拉玛依大火,带走了288名中小学生和37名老师,而领导无一人受伤。
2、看了这资料,我们年青的一代,要从这群斑羚身上学些什么东西呢?
3、思考: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
4、是啊,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请用心感受这些画面,然后思考:从人类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 (屏幕显示:人破坏动物,破坏自然的资料)(板书:珍视生命,保护动物)
5、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或者提出不懂之处)
五、布置作业
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公益广告。
教后札记
本学期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授课类型 授课时间
《华南虎》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
  2 、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比赛激趣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抒情的素材。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猛虎图,咏虎诗及关于虎的成语,展示一下(同学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展示的多,教师总结比赛结果。)
  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但是,笼中之虎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感受它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
  1 、范读。
  (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
  (可采取多种形式读,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
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
  1 、 华南虎在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
  2 、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
  1 、如何理解加线词语的含义
  ①是 屈辱 的心灵在抽搐吗?
  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挞那些 可怜而可笑 的观点?
  ③我 羞愧 地离开了动物园。
  ④我看见了 火焰似 的斑纹和 火焰似 的眼睛。  
  2 、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交流。 
五、比较差异,拓展延伸
  阅读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加以对比;看看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布莱克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的灵魂的颂扬。
六、口语交际,巩固提高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教后札记
本学期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授课类型 授课时间
《马》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品味文章对马的人格化描写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用激情昂扬的语言赞马,强烈感染学生,引入文本学习。
2.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重点字词音形义;缀词成句
2.概括文章写作内容:
明确:本文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马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三、精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你从老师的朗读当中听出了什么?
明确:家马的勇毅、驯良的特点。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出描写马的形貌的语句。
被奴役的标志:披着鞍辔 嘴巴变形 腹侧留疤 蹄子洞穿;被玩弄的标志:带黄金链条 编项鬣细辫 盖丝绸锦毡。
3.学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野马特点的词语?
天性:自由自在 精力充沛 精神高贵 品德:豪迈犷野 乐于群居 和平生活
4.快速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野马的形貌进行描写的?
身材匀称优美 头部比例整齐 眼睛闪闪有光 耳朵不大不小 鬣毛衬托装饰 尾巴下垂茂盛 皮肤坚实敏感
四、联系自己实际,体会作者情感
1.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2.怎样看待人类对马“高贵的征服”?
明确: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3.你体会到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了吗?
明确:对家马深深地同情,对野马由衷地赞美
五、品词析句,发现亮点
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美(修辞美 韵律美 画面美)
2.品味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被人工改进的家马与美丽天然的野马进行对比野马的形貌与其它动物的形貌进行对比,作者对家马的深深同情与对野马的由衷赞美进行对比。
3.找出你认为有疑难或者蕴含深意的语句,进行解读赏析。
六、拓展延伸
用倾诉性的语言写一段话,表达你对马的情感,学生当堂深情朗读,师生共同分享。
七、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马的成语、典故
2.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你喜欢的一种动物
教后札记
《狼》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本学期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授课类型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出处及作者介绍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教后札记
本学期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授课类型 授课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 )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在文中找到根据。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教后札记
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内容
  《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
二、单元教学要求
  ⒈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⒉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⒊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它们是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诗人牛汉的代表作《华南虎》、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动物小品《马》和蒲松龄的神奇故事《狼》,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
四、单元教学重点
  教学本单元,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这五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㈠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生命是相通的,在动物身上,也可以曲折反映人类的理想和追求。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如《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斑羚飞渡》中斑羚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珍珠鸟》为我们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㈡知识和能力: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本单元的课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词言仓库。其中部分语句和语段文辞优美、含义深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要求学生背诵。比如《珍珠鸟》的最后一段,《华南虎》的全文,《马》的第三、第四段。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适合朗读,尤其是《珍珠鸟》《华南虎》和《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朗读教学的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㈢过程和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对本单元课文中许多值得争议和思考的观点,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马》中“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的含义;《狼》中两只狡猾的狼的下场给人的启示;《斑羚飞渡》中人类充当的不光彩的角色;《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广泛意义;《华南虎》中华南虎形象的象征意义;等等。
五、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共计9课时,具体划分如下
  《珍珠鸟》1课时  《斑羚飞渡》2课时
  《华南虎》1课时  《马》1课时
  《狼》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