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题目是“好的故事”,但本文其实是一首散文诗,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诗中描绘了美好的梦境,启示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去歌颂美好的事物。
好的故事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教学课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综、掷”等1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参差”等词语,了解课文中词语、标点等与现在的异同。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歌颂与追求,深入领会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意思。(重点)
4.理解文章内容的象征意义,初步认识作者是如何运
用象征手法来表达真情实感的。(难点)
学习目标
目录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WORDS AND PHRASES
第二部分|字词百花
TEXT SCENERY
第三部分|课文风景
EXERCISE NAVIGATION
第四部分|习题导航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第五部分|课外相关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资料链接
资
料
《野草》: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手法表达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文章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文章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文章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写作背景
资
料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2月24日。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很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托希望。
WORDS AND PHRASES
第二部分|字词百花
写字表
字
词
综
澄
萍
搁
藻
漾
焰
瞬
凝
骤
削
掷
陡
词语表
字
词
退缩
解散
荡漾
瘦削
浮动
骤然
凝视
瞬间
凌乱
陡然
昏沉
烟雾
预告
错综
澄碧
同音字
字
词
zōng
zǎo
zhì
zhuì
综
(
)
错综
藻
(
)
萍藻
掷
(
)
投掷
坠
(
)
坠地
踪
(
)
行踪
枣
(
)
红枣
智
(
)
智慧
缀
(
)
点缀
棕
(
)
棕色
澡
(
)
洗澡
秩
(
)
秩序
惴
(
)
惴惴
鬃
(
)
鬃毛
早
(
)
早晨
栉
(
)
栉沐
赘
(
)
累赘
多音字
字
词
巧记:这次出差( chāi )的人员水平略有参差( cī ),我们安排分组时各级水平要差( chà )不多,可不能出什么差( chāi )错。
差
chāi:出差 差遣
chà:差评 差不多
cī:参差
chā:差别 差错
文中指煤油。
(shí yóu)
石油
词语释义
字
词
暗淡。
例:暮色昏沉,农人收拾工具归家,农田里渐渐安静下来。
(hūn chén)
昏沉
中国古代类书,唐朝徐坚等辑,共三十卷。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chū xué jì)
初学记
膝盖。
(xī kē)
膝髁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中指云彩像锦一样美丽。
例:天空中的晚霞像云锦一样美丽。
(yún jǐn)
云锦
纵横交叉。
例:这件事错综复杂,短时间难理得清楚。
(cuò zōng)
错综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例:这些桌椅参差不齐,怎么排都不好看。
(cēn cī)
参差
落叶乔木,叶子略呈菱形,秋天变红,花黄色,种子外面有白蜡层,用来制造蜡烛等。
(wū jiù)
乌桕
指浙江绍兴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
(shān yīn dào)
山阴道
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yùn)
晕
形容一条一条,接连不断。
例:夏天的夜晚,池塘里荷花的缕缕清香飘入鼻中。
(lǚ lǚ)
缕缕
即蜀葵,一种观赏植物。
(yí zhàng hóng)
一丈红
近义词
字
词
闪烁
闪耀
同
词
例
都有(光亮)动摇不定的意思。
“闪烁”侧重于光线的忽明忽暗。
江面上隐约闪烁着夜航船的灯光。
异
“闪耀”侧重于光彩耀眼。
那高高的塔顶闪耀着金光。
辨析
—
昏沉
昏暗
—
闪烁
闪耀
—
荡漾
飘荡
—
凝视
注视
反义词
字
词
—
昏沉
明亮
—
幽雅
低俗
—
融和
分离
词语搭配
字
词
(昏黑的)夜色
(昏黄的)月色
(昏花的)眼睛
(昏暗的)灯光
TEXT SCENERY
第三部分|课文风景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25 好的故事
这里环境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描写“我”的姿势,为引入“好的故事”势。
1
2
3
段解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夜晚的昏沉。
第一部分
(第1、2自然段)描写深夜昏沉的景象。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4
5
段解
总写故事:美丽、幽雅、有趣。
段解
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的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
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像一天云锦”“万颗奔星似的”,概括写出故事的特点: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以列举景物的众多,瑰丽多姿,有动有静,有山有水,有人有景,表达对故乡景物的爱恋。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6
7
写所见的故事与回忆的内容相似,景物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
一丈红那充满生命力的花儿和水中倒影,使得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写出了故事之美丽。
大红花映在水中,被水的荡漾拉长了,在水里形成了一条红色的锦绣带子,随着水的奔迸波动作泼刺的声音。
美的人和美的事融为一体。
段解
具体描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的内容。从水中看岸上风景,角度新颖,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使得梦幻景象更美,更有动感,这也为后文美景破碎消失作铺垫。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8
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景象美到极致,作者情感也到达巅峰,“故事”戛然而止,如肥皂泡样瞬间破灭,现实残酷可见一斑。
与其说是想捏住书本,不如说是想把“好的故事”留住,哪怕是几点碎影。这表明作者面对梦幻美景破碎时极度的怅惘失落。
9
10
第二部分
(第3-10自然段)具体描写“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以及故事的破灭。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表明作者对故事的喜爱,对故事的留恋也就是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与留恋。
此句重点落在“但”字上。夜虽然依旧昏沉,但作者“总记得”这美好,可见作者对此是念念不忘的,是依旧怀抱希望,怀抱对“好的故事”的期待。总之,即便再昏暗,还有微弱的灯光;纵使再虚幻,也是美好的故事。
11
12
第三部分
(第11、12自然段)回到现实的“我”总记得那一篇“好的故事”。
结构图示
课
文
憧憬追求
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
梦中所见美的人、美的事
总记得见过
撕成片片
昏暗的灯 昏沉的夜
好的故事
美丽 幽雅 有趣
恋恋不忘
破灭 消失
令人窒息
主题思想
课
文
本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感悟: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那向往光明、向往美好之心不灭,人生便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疑难探究
课
文
文中的“昏沉的夜”及“好的故事”有什么特殊含义?
探究:文中的“昏沉的夜” “好的故事”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昏沉的夜”象征着黑暗的社会现实;
“好的故事”象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世界。
作者这是使用了“曲笔”,即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表碍自己的态度,这样写更能表明当时现实社会的无比残酷。
写作特点
课
文
选取多个典型事例,突出中心。
这篇散文诗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着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EXERCISE NAVIGATION
第四部分|习题导航
习题导航
课
文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点拨:本题要求我们在阅读时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等到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阅读这种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的课文时,这一方法尤为重要。
答案:鞭爆:爆竹。倒影:倒映。诸影诸物:许多影子许多事物。水银色焰:明亮的颜色。统:都,全。织:交织。欠身:稍微起身向前
习题导航
课
文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答案:“好的故事”指的就是文中所描绘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一是体现在河边的景物美,无论是回忆中的山阴道,还是梦境中的一丈红,都那样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是体现在河中的倒影美,“水中的青天的底子”“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一丈红的影子在“水里面浮动”,一会儿“碎散,拉长了”,那河边的景物的影子,也都“被拉长了”,融为一体。
习题导航
课
文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答案:这两个段落用象征的手法表明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与留恋,表明了作者对理想的坚信。夜虽然依旧是“昏沉”的,但作者“总记得”这美好,象征着作者身处在黑暗的现实中,但仍然强烈追求着美好的理想。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第五部分|课外相关
知识积累
课
外
描写美丽景色的四字词语
>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青山绿水
繁花似锦
春色撩人
草长莺飞
春和景明
春意盎然
苍翠欲滴
知识积累
课
外
描写坚定信念的四字词语
>
始终如一
矢志不渝
海枯石烂
坚定不移
不屈不挠
百折不挠
知识积累
课
外
关于坚定信念的名言
>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知识积累
课
外
小古文
>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列子·汤问》)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幼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译文
课文题目是“好的故事”,但本文其实是一首散文诗,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诗中描绘了美好的梦境,启示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去歌颂美好的事物。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