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济南的冬天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 济南的冬天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3 10: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文导读
识字识词
课文赏析
知识拓展
目录
CONTENTS
课文导读

作者简介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本文节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老舍于1930年前后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本文是老舍于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虽系节选,但仍能独立成篇。
背 景 介 绍
识字识词

济 南
伦 敦
响 晴
着 落
宽 敞
贮 藏
澄 清
水 藻
镶 髻

dūn
xiǎng
zhuó
chǎng
zhù
chéng
zǎo
xiāng

识字识词
( )着落
( )支着
( )着急
( )想着
( )露水
( )露出



lòu
zhe
( )济南
( )救济
( ) 澄清
( ) 澄沙




chénɡ
dènɡ
zhuó
zhāo
zháo
识字识词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响亮:文中指十分的明亮
空灵:文中指透明的、不可捉摸的
安适:安静与舒适
澄清:文中指清澈明亮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识字识词
课文赏析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声情并茂,注意文章情感和节奏,揣摩和品味语言。

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给文章进行分段,归纳每段大意。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的
精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用什么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有何好处?
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赞赏它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
(北平)
(伦敦)
(热带)
没有风声
没有浓雾
没有毒日
对比
风静
响晴
温晴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秀美。
精读课文
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移步换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精读课文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1、妙在雪光、雪色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
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
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精读课文
2、妙在雪态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精读课文


第五自然段是怎样描写城外远山的?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出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精读课文
不可以。
“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字就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情况。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赏析课文


作者抓住“温晴”这一特点,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水,向读者展现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题思路:
①散文的中心特点。
②散文描写了什么景色/什么事情。
③抒发了什么感情/表达了什么态度、心情。
本篇散文的主旨
赏析课文
直接抒发感情。
创设意境,流露深情。
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深情。
本篇散文的艺术特色/作者是怎么表达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的?
精读课文


结尾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有什么好处?
强调‘济南’,是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节的济南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总结上文。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照应题目或开头。
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深化中心,抒发情感。
展现人物的品质或性格。
意犹未尽,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最后一句话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赏析课文
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
知识拓展

1.文学常识: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舒庆春
舍予
人民艺术家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
龙须沟
2. 本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由“天气”写起,通过济南与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对比,写济南的冬天 _______ 、 ______ ,突出济南冬_________ ”的特点,赞美它是个宝地。
3. 第二段开始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 __________ 的描写。
北平
热带
伦敦
无风声
响晴
山水
温晴
茶馆
课堂练习
同学们,下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