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九(下)语文教学案
20 庄子故事两则
温馨提示:
预习如发芽,展示像开花,实践全靠你我他。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章故事中精彩的诡辩。
【课前预习】
参考资料:庄子简介
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的著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学法引导: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一般性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学习时,可以查阅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的资料,以助于对本文的了解。也可以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自主学习:
【A】积累重点词语
注音:
相梁( ) 鸱( ) 吓( ) 醴泉( )
鲦( ) 濠梁( )
解释下列词语:
惠子相梁,庄子望见之
欲代子相 古义: 今义:
安知鱼之乐 古义: 今义: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 古义: 今义:
或惠子曰 古义: 今义:
于是鸱得腐鼠 古义: 今义:
【B】整理文章的翻译。
【C】 初读体会
1、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课堂研讨】
审美鉴赏:
精彩的诡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整个一个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间的论辩组成的。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但从论辩的过程和结果看,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结尾,是庄子最后的反击 。庄子说 :惠子你说我怎知道鱼的快乐时,便已显示你已经知道我明白了鱼的快乐才问。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 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在逻辑上可说是个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的对语;可是,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 逻辑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的机敏。
重点难点突破:
⑴ 两则短文分别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⑵ 第一则,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⑶ 第二则,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课堂检测】
【A】、达标训练:
⑴ 《〈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⑵ 《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
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 惠子相梁( )
② 是鱼之乐也( )
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⑸ 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B】、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
⑴ 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① 秋水时至:
②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③ 东面而视:
④ 而轻伯夷之义者:
⑵ 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⑶ 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
⑷ 本选段主旨为:
学习了这两则故事我有了以下收获,我还有以下疑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