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上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八上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0 08:31:21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2.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情景交融的境界。
3.感悟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自学反馈
1、我来介绍苏轼:
2、我来解释一下题目:
3、我来示范读课文: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主学习
对照书下注释自由地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读出感情。
自主学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
1.复述闲事
2,品味闲景
3.谈谈闲人
4.领悟闲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合作探究 品味闲景
这几句美语,没有写到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作者巧妙运用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月光如水、皎洁、空灵的月夜图“积水空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之美,而“藻荇交横”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显其静,创设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合作探究 谈谈闲人
①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例:现在正是农忙季节,村里一个闲人也没有;
②与事无关的人。
例:闲人免进。
文中的“闲人”指: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背景链接
合作探究 领悟闲情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拓展延伸
1,
这堂课我学习了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从中读懂了……
让我们坚韧地对待荆棘,勇敢地迎接挑战,洒脱地面对人生,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发现自然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吧!
美文回味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拓展延伸
1.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背景介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念”了什么?为何“无与为乐者”?
为何舍近求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因何“亦未寝”?
苏轼与张怀民谈了些什么 为何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作业:
1.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记承天寺夜游
胡友彬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人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悟文章的作者特殊的心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
1、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1、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2、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ing)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三读课文 与文本对话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补充苏东坡的背景资料)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汉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本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的一天晚上所写。
明确: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补充苏轼与张怀民的资料)
张怀民,名梦得,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可见他是个寄情于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之一。因此苏轼引为同调,在此月白风清之夜,作者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
明确:心有灵犀
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五、四读课文 与作者对话
1、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3、、“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七、自主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态度。
八、反馈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八、布置作业
1.本课《与课堂同行》
2.按要求预习下一课《阿里山纪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