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阿里山纪行
江苏省盱眙中学 刘立江
教学目标:
1.领略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体会祖国江山的美丽多娇;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品味散文富于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初一时,我们随郦道元一起去聆听过三峡的流水,也曾随刘叙杰一道登临过巍巍的钟山。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今天我们就随着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走进我们的宝岛——台湾省,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另一个杰作——阿里山的风采。 (板书课题)
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 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风靡( ) 旋律( ) 葱郁( ) 纯粹( ) 山岚( ) 山巅( ) 一泓( )
镶嵌( ) 谛听( ) 静谧( ) 红桧( ) 莽莽( ) 参禅( ) 殉情( )
2.有感情的诵读读文本,注意完成:
(1)用一句话概括阿里山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阿里山风光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画面中呢?
【明确】清澈的潭水 宁静的林区 清幽的路径 无边的森林 神奇的神木
(3)画出文本中能表现出阿里山风光特点的语句,加以品味。体会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些画面体现了台湾人的生态意识,也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的赞美,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种写法就叫做融情于景。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导游词。
提示:先自主学习,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
【参考】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台北的松山机场 )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阿里山站),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林区),我们会看到(姊妹潭),迈过(原始森林)间的(曲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神木)……
【小结】这种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采用一边走一边看,并且把看到的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一般的游记都采用这种写法。
2.课文的写景是从第四节开始的,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反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3.课文的第一节没有写景,能不能删去呢?(内容、结构)
【明确】交待了我游阿里山的缘由,特别是引起了下文的两首歌曲说明了两岸的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也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五.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1.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祖国的山山水水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人们常说: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那么阿里山有什么特点呢?
【参考】
“美”。因为,文章所写景色非常美,文句也非常优美。
“静”。因为阿里山的氛围相当的安静。无论是写姊妹潭,还是写未加砍伐的原始森林,还是曲径幽路,都充满了一种静谧的气氛
“禅”。因为文章中提到“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禅是佛教用语,给人一种非常安静,沉静的感觉。
“奇”。字好。因为阿里山的山水和“神木”非常的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自然的奇迹。
“幽”。比较好,因为“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一句让人觉得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精神似乎也更加幽深起来……
2.凡概括一处的特征,总要从他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看。比如,人们常说到北京,不到长城,乃憾事也。化用过来,到台湾,不游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游神木,乃憾事也。(引入具体文段赏析)我们一起来看这株神木到底独特在哪里?
【明确】形态——庞然大物 品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3.文章的“奇”不仅仅表现在景物之奇,吴功正作为一位美学家,其遣词造句也是相当考究的,大家可以再次品读课文,你觉得文章中有没有用的非常精到的奇词妙句?有没有让你读来怦然心动的词句?(引入揣摩字词句之奇妙)
【参考】
(1)“那是静谧……禅的世界。”写的非常好,把整个宁静的世界用三个词就概括出来了。简单,但又很到位。
(2)我喜欢“潭无……却又没有了。”用三个比喻,写出了声音的细切。(读到这里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到的一个语段?《老山界》里有一段相似的环境描写。这两段相同的是,写声音的细小,其目的在于……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相似)
(3)“偶有人声也是……安宁。”仿佛游客都不舍得打破森林的宁静,小心翼翼的样子,能体会到游客对森林的喜爱之情。
(4)“它仍然……标志、灵魂。”神木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有这样威风的气势,并且成为了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应该是代表阿里山,甚至是中华民族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5)“树木……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句用多个比喻写出了森林树木的形态,非常形象。而且他用了一组对偶句,读来很有节奏感,琅琅上口(虽然是一片树林,树与树之间还有着细微的差别,所以喻体也有不同。如果我们把“孙武”、“秦皇”去除,喻体仍是“军阵”、“兵马”,读来又没有区别呢?----秦皇、孙武都是历史人物,加了之后似乎更能突出原始森林的历史感。在文章中加入历史元素,能使文章读来更厚重,有沉甸甸的感觉。使文章更具文化气息,可以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同样具有人文气息的语句)如:“忽然间,我觉得……‘入云深处亦沾衣。’”化用了唐人的诗句。可再引导同学联系生活感受造一句子。
(6)第二自然段里,“葱郁如染”的“染”字用得很好,好像一支画笔一样,画出一片一片浓浓淡淡的绿色。这个“染”字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好像青苔将曲径幽路慢慢染绿。仿佛青苔也通了人性一样,有了灵性,体现出一种对曲径幽路亲密,依恋的感觉。读一下,这里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茸茸的……蒙蒙的”用叠词突出青苔的特征,很可爱的样子。读起来更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小结】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表现在:整散句、长短句结合的节奏美,拟声词的声响美,运用修辞手法的修辞美。
六.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一起品析了文章奇妙的词句,透过这些奇妙的词句,我们欣赏到了阿里山奇美的风光,透过这些词语,透过这些风景,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的确可以赞叹说: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总结教学内容,使学生明晰所学内容和文章之美,对文章所蕴的情进行感知)刚才,我们由吴功正引领,领略了“案头阿里山的山水”。现在,我们就一起亲临阿里山,去读一读那地上的美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6张PPT)
高山青
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
高 山 青
潭水清澈
阿里山晨光
阿里山晨曦
阿里山风光
古式的火车
阿里山日出
阿里山云海
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神木
神 木
宁静的林区
倒置的水墨画
林海无边
云山雾海
涧水蓝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理解海峡两岸人民心连心的情结;
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 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为他接风洗尘后陪伴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光区阿里山。
阿里山 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 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
风靡 山岚 堪称 谛听 咣当 镶嵌 鱼鳖 静谧 参天 雄踞 一泓 幢 无可匹敌 红桧 禅
听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风靡mǐ 山岚lán 禅chán
堪称 kān 谛听dì 咣当 guāng
镶嵌 xiāng 鱼鳖biē 静谧mì
参天 cān 雄踞 jù 一泓hóng
幢chuáng 无可匹敌 pǐ 红桧guì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
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第一层(2)
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斜进山时独特的感觉。
第二层(3-9)
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如诗如画的风光,书法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10)
写下山。 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1、请你说说,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风光美如画
2、请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
3、小组讨论阿里山如画的风光表现在哪里?
请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 的 ”)
作者行踪:
从台北松山机场 搭飞机 嘉义 小火车
进山至阿里山火车站 穿过林区,走过曲径幽路(姊妹潭)穿过林海
神木 下山的路上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古老的神木
古式的火车
静谧的森林
曲幽的路径
无边的林海
作者用一支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妙笔,把阿里山如画的美景再现在纸上。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句你欣赏的佳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1、修辞美: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
3、拟声美:拟声词的运用;
4、情韵美:融情于景、托物寄情等。
温馨提示:
节奏美。长短句相间,字音抑扬顿挫等。
拟声美。运用各种拟声词表现自然界的声音。
音乐美:
情韵美:
融情于景、托物寄情
修辞美。恰当使用对偶、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4)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5)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6)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 、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林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面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7)森林恰是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行踪
景
情
进阿里山
访神木
云雾浓稠
潭水清澈
林区宁静
曲径幽路
森林无边
神木神奇
喜爱
赞美
回顾总结
移步换景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
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里有拔地参天的千年神木,这里有无边无际的万顷森林,这里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天堂!
——优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区
等您来!
神奇的神木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