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上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第6课《枣核》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八上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第6课《枣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0 08:31:21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篇目 《枣核》 《最后一课》 《始终眷恋着祖国》 《古诗四首》 《晏子使楚》
作者 萧乾 都德 刘敬智 杜甫、杜牧
陆游、文天祥 《晏子春秋》
朝代
国别 现代 法国 当代 古代 古代
人物 海外华人 韩麦尔 钱学森 诗人 晏子
情感 赤子之心 亡国悲痛 眷念祖国 忧国忧民 不辱使命
八册(上)第二单元
萧乾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方法:
1、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新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2、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思考:
1、课文以枣核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围绕枣核写了哪些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3、文中设置了哪些悬念?请用( )标出相关语句。
1、请从文中分别找出友人思乡心理活动的句子和具体行动的词句,试加以体会。(用“~~”标出)
2、作者借枣核想告诉我们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用“===”标出)
1979年访美之前,萧乾写信给已在美国定居的好友高君纯,说要去看望她。问她想要什么,她唯一的要去是给她带几颗生枣核,以便种在她的后花园里,而这位朋友别离多年的故居栽着一棵枣树。
A:联系语境品味法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小华学习不努力,妈妈说他长大没出息。
· · ·
· · ·
B:换词比较品味法
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你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他突然就问我:“觉不觉得你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 ·
· ·
1、用贬义词褒用写句
2、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写句
3、用精练的四字词语写句
4、用生动多情的修饰语写句
朴实的语言
深沉的情感
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萧乾说,乡愁是 ;
我说,乡愁是 。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设计】
枣核
萧乾
【目标导航】
1、 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 、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流程】
课前板书: 朗读------听枣核之歌
阅读指导 寻读------品枣核之神
选读------赏枣核之美
延读------写枣核之悟
一、单元导入新课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翻开八册(上)第二单元的课文,我们可以体会亡国者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痛楚,品味科学家始终眷恋着祖国的深情,领悟古仁人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忧愤,感受外交家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这节课,我们一起捧起作家萧乾的《枣核》,去倾听一位海外游子的心声吧。(出示单元知识树)
板书课题、作者
二、明确学习目标(见上)
三、阅读指导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这节课我们采用四个板块进行学习,每一个活动细节都有明确的要求,希望大家充分展示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见课前阅读指导)
四、朗读------听枣核之歌
朗读方法:
1、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新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2、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学生交流圈出的字词。
个别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其余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以枣核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围绕枣核写了哪些内容?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
3、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请用( )标出相关语句。
教师追问:设置悬念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1)、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家乡)
(2)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五、寻读——品枣核之神
过渡: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去探寻一下他的内心世界。
1、请从文中分别找出友人思乡心理活动的句子和具体行动的词句,试加以体会。(用“~~”标出)
(1)思乡心理活动句:家庭和事业都如意------那棵枣树。
具体行动句:栽垂杨柳、养睡莲、种枣树、堆“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等。
(2)让学生想象月夜北海泛舟画面。
2、作者借枣核想告诉我们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用“===”标出)
(1)最后一段,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音进行朗读后,追问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2)背景知多少
1979年访美之前,萧乾写信给已在美国定居的好友高君纯,说要去看望她。问她想要什么,她唯一的要求是给她带几颗生枣核,以便种在她的后花园里,而这位朋友别离多年的故居栽着一棵枣树。
(3)师点拨:文章开头写几颗枣核“不占分量”,读到最后,大家都能看出,在友人心中,这几颗枣核的“分量”简直等同于故乡故土,这种写法是什么?(以小见大)
萧先生作为一位文学大师,独具慧眼,另辟蹊径,表达主题深邃。真可谓几颗生枣核,悠悠思乡情,拳拳爱国心。(板书主旨)
六、选读——赏枣核之美
过渡:这篇课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少品味语言的方法。
A:联系语境品味法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小华学习不努力,妈妈说他长大没出息。
B:换词比较品味法
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他突然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1)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
(2)教师归纳。
A、用贬义词褒用写句
B、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写句
C、用精练的四字词语写句
D、用生动多情的修饰语写句
(3)课堂小结: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平凡极为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课文板书)
七、延读——写枣核之悟
过渡: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都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物。
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萧乾说,乡愁是 ;
我说,乡愁是 。
学生自由发言。
【结束语】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最后让我们深情跟唱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结束今天的课吧!(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枣核
江苏省盱眙中学 刘立江
教学目标: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作用,理清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具体的语境,通过朴实的语言,理解人物沉深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常常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上。无论他们走到哪儿,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花草树木都会萦绕在他们心头,海外游子们常常会找一个具体的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思乡爱国之情,你能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回答,例:乡土、植物的种子、家乡或亲人的照片等)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结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人,看看这位老人是如何寄托自己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教师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蹊跷( )   殷切( ) 山坳( ) 镶嵌( ) 掐指一算( )  
玛瑙( ) 嫣红( )  匀称( ) 泛舟( )故弄玄虚( )
2.解释下列词语
泛舟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感慨良深
3.作者简介
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古族人,祖籍内蒙古,1910生于北京。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美国点滴》,《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中的一篇,写于1980年4月, 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自主活动,指导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我”的同窗离开故土五十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
2.文章的题目是《枣核》,请找出文章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同时,请在“枣核”前加一个合适的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由
【明确】(1)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要枣核;第三段、见到并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
(教师引导并板书: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2)“凝聚了深情” 、“挚爱家乡” “心系故土之情”等,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小结:由此来看,文中的“枣核”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枣核了,它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的枣核,朋友索要的是能够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爱国思想之情的枣核,同时,它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线索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常见的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某一事件、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感情发展变化、所见所闻等。
3.你看,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多么令人感动,他们采用的思念方式又是多么朴实。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还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那么,你认为课文设置了哪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把这些悬念找出来,并说说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悬念: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明确】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用途蹊跷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她秘而不宣,非让你“等会儿”,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如获至宝
悬念三:“她把我安顿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故弄玄虚”。 踏访花园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她”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她“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她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民族之情
【好处】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4.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是寄托了老人的思乡之情的情感载体。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从主题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叶落归根”,根的意识,象老树的根须深植在每一个华人的灵魂深处,无论身在何乡,故土永远是他们心中最难忘、最依恋的心结。
五.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妙处所在,并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
“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
“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
“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
“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
“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六.自主总结,情感迁移
1.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2.品读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台湾人民渴望亲人团聚、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七.课时小结 布置作业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常常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上。无论他们走到哪儿,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花草树木都会萦绕在他们心头。余光中的《乡愁》中借用了“邮票、船票”等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最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一个人的思乡情感。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的物象,请你也来仿照诗中的句子说一说。:
乡愁是故乡的小路,弯弯曲曲望不到尽头。乡愁是雨中的泡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乡愁是窗前的风铃,叮叮当当,令人心伤。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