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上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第9课《古诗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八上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第9课《古诗四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0 08:31:21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去、入
现代汉语: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五言: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制作:武进牛塘中学 王强 贺剑英
他是谁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世人对于杜甫还有其它哪几种称呼?
子美(字)、杜少陵、杜工部
为何称之为杜少陵?
因为杜甫曾经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这个地方。
为何称之为杜工部?
因杜甫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写作背景1
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时,作者把妻儿 送回老家,然后独自投奔皇帝,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他感时忧国,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表达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春望
写作背景
如何学习诗歌?
多读
●第一招●
——读出诗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春望
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
jiàn
溅落

值得
sāo
用指甲挠
zān
shēng
能够承受
大哥哥,大姐姐,我戴上眼镜仔看你读书啊,别读错了字呀!
一种束发的首饰
▲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
简直
hún
齐读课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读课文
●第二招●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如何学习诗歌?
多思
译文: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百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诗歌注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身在异乡音讯难得,家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整体感知
速读这首诗,找一找作者在这里写了哪几个形象?
首联:
国、城(长安城),山河,草木
颔联:
花、鸟
颈联:
尾联:
白头( )
代指诗人

烽火、家书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太平盛世, 赏花玩鸟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但是在战乱时, 花鸟反而令人触景伤情。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第一种理解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触景生情
第二种理解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
以上两种理解皆可,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诗人这年45岁,“白发” 为愁所致,是写实。“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其苍老之态,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全诗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诗歌望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主题探讨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起,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柔和幽静、迷蒙冷寂的气氛。互文
  在夜晚时分,将船停在秦淮河边,这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小 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韵 译】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评析】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A MOORING ON THE QIN HUAI RIVER Du Mu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 and moonlight the sand, As I moor in the shadow of a river-tavern, Wher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汉译英: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古诗四首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本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录自《指南录》,此诗作于1279年,即被元军所俘的第一年正月过零丁洋时。这首诗为誓死明志而作。作者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书写,极写出国破之恨、哀怨之情。
古诗解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朝廷选拔,如仕做官,
干戈寥落四周星。
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了整整四年
遭逢:遭遇,指受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考试做官。
干戈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指兵力单薄。
四周星: 指四周年。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金。
[内容评析]
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
回忆一生,感慨万千。
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国家整个局势而言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我这一生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浮。
山河破碎:指宋朝国土被元军侵占。
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浮沉:时起时浮。
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浮。
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凄凉景象喻国事的衰微,
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
艰苦卓绝的斗争
坎坷不平的一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带兵抗元失败后经惶恐滩一带匆忙撤离,
零丁洋里叹零丁。
如今被浮,路过零丁洋,不禁叹息自己的孤苦零丁。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是最险的一滩,几渡者皆惊恐,故名“惶恐滩”。
惶恐:惶惑和恐惧,引申也有惭愧的意思。
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皇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皇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人生自古谁无死,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丹心:红心,忠心。
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悲而壮,由郁而扬,
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主题意义
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为民族大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经历:
起一经
四周星
现实:
风飘絮
雨打萍
心情:
说惶恐
叹零丁
精神:
谁无死
照汗青
民族气节
牺牲精神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自己走上仕途,
国家危急,勤王抗元
国家分裂,命运艰辛
(对仗)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
铺垫
主旨
根据诗的结构分析感知诗的主题
诗词是最能表达情怀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写景来创造意境,让读者在意境中体验妙不可言的生活乐趣,受到作者的感染而产生情感上的冲动,原因就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物皆情物。
接触了这四首古诗之后,你能说说它们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感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知识拓展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爱国诗词
课后学习:
1、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并将这四首诗熟读成诵;
2、收集并工整地抄写其他爱国诗篇,朗诵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古诗四首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古诗四首》创新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 scl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春望》《泊秦淮》这两首诗,初步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朗诵诗歌,合作探究。
3.学习诗人深沉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感。
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探究。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今天,让我们走近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检查预习《春望》和《泊秦淮》
1.指名学生朗读两首诗歌。
2.其他同学指正有没有字音读错,节奏是否正确。
三、学习《春望》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春望》(教者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5.学生再读全诗。
(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自学,初步理解诗人情感)
(二)文本赏析
(以提问、讲解、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解决)
1.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醒学生结合文中注释1)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讨论,教者点拨)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戮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本诗的情感是借助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忧国思亲的情怀)
(三)总结归纳
《春望》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以及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学习《泊秦淮》
(一)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回答,教者适当补充)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后人称“小杜”。他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杜牧喜欢写抒情写景的绝句,意境深远,如《山行》、《清明》等,还擅长写政治、历史、社会题材的诗,寄托自己的感慨或评价,如《赤壁》、《过华清宫》、《江南春》、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泊秦淮》。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儿?(江苏省南京)
秦淮河从南京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3.指名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自学,初步理解诗人情感)
(二)、文本赏析
(以提问、讲解、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解决)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2.谁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这“诗中画”?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晚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
3.“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天气寒冷,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也有可能作者心的寒冷。)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1.看注解自学“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2.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3. 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
4.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深入文本)
(四)总结归纳
作者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判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预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过零丁洋》。
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山河在、草木深 触景伤怀
花、鸟 忧国思家
泊秦淮 杜牧
笼 寒 迷蒙悲凉
夜 泊 环境
商女 犹唱 议论 针砭时弊 借古讽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这两首诗,初步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深沉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人的爱国之情。
难点:理解诗中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探究,教者点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回顾。
抽背上节课所学诗歌。
二、激情导入
南宋末年,金兵入侵,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陆游、文天祥等“主战派”遭受“主和派”打击,陆游被贬乡里,文天祥孤军奋战。但他们初衷不改,挥毫写下不朽诗篇!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
(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检查预习(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僵jiāng卧wò 戍shù边 夜阑lán
干戈gē 寥liáo落 风飘絮xù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四、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教者释题。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心中又升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愿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3.理解诗意(学生可结合工具书自学,也可互相讨论,教者点拨)
第一句: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
渲染了诗人处境艰难不自哀,爱国情思至死不变。
第二句:还想着为国防守边疆。尚:还。戍:防守。轮台:指边疆。这句是诗人对朝廷屈辱求和的不满,爱国愿望跃然纸上。
以上两句都是写现实,表现了诗人忧念时局,忠心报国的愿望。
第三句:深夜躺着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夜阑,夜深。
“风吹雨”既是眼前的现实,又含有象征意义,也是当时时局风雨飘摇的写照,诗人忧国忧民,彻夜不眠。
第四句: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本句是写想象,是说梦境,表现了诗人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
4.学生齐读全诗。
(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自学,初步理解诗人情感)
(三)文本赏析
(以提问、讲解、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解决)
1.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
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2.诗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二者之间本无联系,但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所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啸的风声,劈啪的雨声,在他听来就好像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作者曾在战场拼杀过,若不是作者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句的。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合作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联系陆游的《示儿》,感受他的爱国热忱,谈谈你的感受。
(《示儿》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跟这首一样,反映他虽年老体衰,仍想着要收复中原。直到去世前,他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深入文本)
(五)全文归纳(进一步巩固新学知识)
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志未酬,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甲战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总结归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把握本诗的写作特色)
五、学习《过零丁洋》
(一)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宁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可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先讲,教者补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标出重音与节奏)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第一、二句: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第三、四句: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第五、六句: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第七、八句:自古以来,有哪个人能长生不死呢?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3.学生齐读全诗。
(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自学,初步理解诗人情感)
(三)文本赏析
(以提问、讲解、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解决)
1. 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2.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四)合作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操和生死观?为什么它能激励千千万万爱国者?
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的。南宋朝廷行将灭亡,文天祥的人生之路也走到了尽头。但他在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字里行间透出的凛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
(五)拓展延伸:(小组讨论,也可组际交流)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在历史上具有这种民族精神的人比比皆是,请举例说明。
明确:景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走出文本,链接课外)
六、课堂小结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古诗。
2、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现实       梦境
僵卧孤村    (想象)
思戍轮台     铁马
卧听风吹雨    冰河
  (爱国热情)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 生活经历
颔联 国家个人
颈联 忧虑不安
尾联 高尚情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