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人 琴 俱 亡
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作者:刘义庆
《世说新语》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世说新语》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即事见人,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
1.王子猷(yóu) 2.子敬俱病笃(dǔ)
3.此已丧(sàng)矣(yǐ) 4.语时了(liǎo)不悲
5.便索舆(yú)来奔(bēn)丧(sāng)
6.子敬素好(hào)琴
7.弦(xián)既不调(tiáo) 8.掷(zhì)地云
9.因恸(tòng)绝良久 10.月余亦(yì)卒(zú)
快读,读准字音:
俱:
病:
笃:
左右:
何以:
语:
了:
索:
舆:
都:
慢读,疏通理解
第一段: 重点词语
副词,全,都。
文中是动词,生病。
(病)重。
指手下人,身边的人。
“以何”,为什么。
动词,说话。
完全。
要。
轿子。
总、竟。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译文
一向、向来。
喜欢。
直往。
已经。
扔。
于是,就。
痛哭,极度悲伤。
气息终止。
死。
慢读,疏通理解
第二段: 重点词语
素: 好:径:既:掷:因:恸:绝:卒: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译文
品读一句话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请你找出子猷的动作,
体会子猷此时的心理活动。
回读,把握文章
第一部分(1) 写子猷奔丧。先交代兄弟二人皆病重,子敬先死。由于久没有子敬的消息,子猷推断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于是急忙去奔丧。
第二部分(2) 写子猷恸绝。子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哀悼弟弟。由于不胜其哀,“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手足情深
成语积累
“人琴俱亡”,原来意思是说人死了,他的琴也不能再存在。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说明看见死者的遗物,更引起对他的怀念和哀思 .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已、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此已丧矣_________ 病笃_______
丧 笃
便索舆来奔丧_____ 笃实_______
弦既不调________ 月余亦卒____
既 生卒年月____
既然而悔之______ 卒 士卒 _____
卒业________
去世
去世
丧事
(病)重
忠实
已经
后来,不久
死
兵
完毕,结束
寡人反取病焉______
病
俱病笃 ______
素湍绿潭 ______
素
子敬素好琴______
辱
生病
白色的
向来、一向
辨析多义字的字义:
手足情是人世间永不凋零的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拓展赏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德行》
注:①荀巨伯: 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拓展赏读
时二人俱病笃,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又生人乐代替,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第,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旧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随溃裂,月余亦卒。
选自《晋书·列传五十》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3、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熟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感受人物事件,了解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兄弟间的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考考你:出示成语填空练习。
(鹤)立鸡群 望(梅)止渴 口若(悬)河 应接不(暇)
大家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本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文章。(板书课题——人琴俱亡)
二、明确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明确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三、检查预习
指名读《导学案》课前热身部分练习内容
1、先给下列字注音,再读一读。
猷 (yóu ) 笃(dǔ) 了不悲(liǎo) 舆(yú) 恸(tòng)
2、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子敬/素好琴 便/径入坐灵床上
便/索舆来奔丧 此/已丧矣 何以/都不闻消息 都/不哭
3、本文选自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南朝宋的文学家。
三、自主学习课文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指名朗读、齐读课文,及时纠错。
3、疏通文意。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说文意,及时纠正。标出疑难,组内交流。
4、完成《导学案》中学习效果验收站部分习题。
要求:先不看书,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及时纠正。
1、解释划横线的字。
子敬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 何以都不闻消息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 子敬素好琴
便径入坐灵床上 弦既不调 因恸绝良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答: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答: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5、指名说全文意思。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平台部分有关问题。
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俱病笃,兄弟情深)
2、子猷听见自己的亲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有悖常理,这怎么理解?
(“不悲”“不哭”看似不合情理,实则是至情表现。“欲哭无声”正是失去亲人极度悲伤的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另一方面,子猷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感情: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猷很悲痛,却还要强自抑制。)
3、子猷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子敬?为什么“琴不调”?
(弹琴,琴长期无人弹奏,另外,子猷极度悲伤,导致“琴不调”)
4、子猷为什么要“掷琴”?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而子敬的死让子猷感到这琴再也奏不出子敬在时的声音了,同时见琴如见人,子猷因内心痛苦异常,故而掷琴。)
5、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病情加重,悲伤过度)
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7、学贵有疑,你还有什么疑问,请说出来,大家交流解答。
五、交流展示,释疑解难。
六、当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②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③月余亦卒。
2、结合语境,仿写句子
“兄弟”这个词语的内涵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不再是血脉相连。我们这个集体就是一个家,同学们就如同兄弟姐妹一般。
我们是兄弟姐妹,当你需要帮助时,我会悄悄站在你身边。我们是兄弟姐妹,当你获得荣耀时,我会第一个为你鼓掌。我们是兄弟姐妹,当你
时,我会 。
3、成语“人琴俱亡”是什么意思?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
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结合《人琴俱亡》《背影》《甜甜的泥土》,谈谈你对人间亲情的感受。
5、结合本文内容,联系故事《夜访戴逵》,说说子猷是个怎样的人?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shàn)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七、布置作业
书面翻译并熟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人琴俱亡
刘义庆
人亡——了不悲、都不哭 (抑制)
独特的悼念方式
深厚的兄弟情谊
琴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喷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