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下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第2课《白杨礼赞》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八下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第2课《白杨礼赞》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0 08:31:21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白杨礼赞
江苏省盱眙中学 刘立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结合具体语句,理解文章的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感悟根据地军民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颗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他们的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西北高原上漫游一次,感受一下高原上白杨树的风姿。(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毡子( ) 锤炼( ) 主宰( ) 婆娑( ) 黄绿错综( ) 妙手偶得( )
倦怠( ) 刹那( ) 秀颀( ) 宛然( ) 不折不挠( ) 坦荡如砥( )
倔强( ) 参天( ) 虬枝( ) 恹恹(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2.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3.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思考:
(1)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感知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了怎样的感情?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赞美之情,具体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其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2)让作者如此的赞美白杨树在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呢?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的?各有怎样的特点呢?(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联想到什么精神? )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明确:第8段。(有什么相似点呢?)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2.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五.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习象征手法
(1)《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2)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七段中的“四个难道”) 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明确】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逐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思考人和树之间的联系,引起共鸣: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定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形象出发,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持战斗的北方军民。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肯定正是象征了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六.合作探究,疑点追踪
1.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3.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七.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文章用准确凝练,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4张PPT)
茅 盾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 》、《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2、生字词音形义
“礼赞”是崇敬地赞美的意思。
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同时思考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为什么?
理清层次
围绕着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这些图画分别从什么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生长
环境
内在气质
外部形象
白杨树不平凡
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自然景象:黄绿错综,坦荡如砥,无边无垠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
研读第五自然段
皮——光滑
叶——向上
枝——靠拢
干——笔直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请用
“白杨树是一种 的树。”
来归纳它的形象。
1、白杨树象征什么?
2、有何相似之处?
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从1939年到1941年已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巩固并发展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1、白杨树象征什么?
2、有何相似之处?
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相同的地域
相似的品质
《亮剑》主人公李云龙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的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
深情朗诵7-9自然段
本课小结: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模仿《白杨礼赞》写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1、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严谨的结构。
3、强烈抒发感情的句式。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生长环境)外在美——内在品质——比喻、象征意义
梅兰竹菊 紫藤 薏米花 丁香花
牡丹 松柏 梧桐 三角梅
雄鹰 蜗牛 丑小鸭 忠狗 荆棘鸟 海鸥
围棋 舞蹈 长跑
严谨的结构:
第1段:
2—4段:
5—6段:
7—8段:
第9段:
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
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生长环境美
(黄绿错综的黄土高原)
外形美
干:
枝:
叶:
皮:
笔直
靠拢
宽大、向上
光滑、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精神美
伟岸、正直、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挺拔、
团结、力求上进
否定贵族化的楠木,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
赞美和崇敬之情。
象征了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优美句式 善于抒情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
就因为它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
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