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下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第4课《马说》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八下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第4课《马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0 08:31:21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马 说
胡友彬
教学设想:
《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古代语言的热爱。同时《马说》作为新教材八(下)第一单元中的文言论说文,不仅让学生对咏物抒怀文章有更具体的了解,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1.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寓理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2.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才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问题法、复述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的大概意思。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1.指导朗读,结合工具书,领会文章内容。
2.运用自学、复述等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本文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2.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复述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 柳”。
2 .读准下列句中加点字:
伯乐(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
食马者( ) 或尽粟一石( ) 才美不外见( ) 其真无马邪( )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初一时所学的《爱莲说》一文吗?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说”这种文体的特征。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托物言志的文章《马说》。
三、范读正音
学法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朗读虽然比现代文碰到的困难要多一些,但只要指导得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还是很容易上口并能读出语文味来的。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不要错读。其次是要分清句读,不要破读。再次是要读出语气,不要唱读。用语言表达感彩,总是带语气的,因此,朗读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如果用一字一顿的声调、千篇一律的语气来读,那就是味如嚼蜡的唱读。文言文里,词的感彩、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和语气的表达更加密切相关。明确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按目标进行指导,才能变错读、破读和唱读为顺畅的朗读。
[明确]:
可采用听录音朗读或老师范读的形式,然后让学生跟读揣摩,再熟读成诵。注意一些重点句的停顿,如: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四、合作翻译
学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对译
对应翻译:把古代汉语的单音词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字的意义。
2.替换
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古今异义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3.删减
删除省略:删去同义的一个词;删去文言虚词:句首的发语词、感叹词、表顺接、修饰等的连词、起补足音节、停顿或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删去偏义复词中做陪衬的词素。
4.保留
原词保留: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
5.增补
成分补充:补全省略的某一词语( “于”“之”)、量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对文意跳跃的增加恰当词语。
6.调整
调整语序:翻译时调整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等。)
[明确]:
参考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质疑交流
根据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你觉得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学法指导
可以采用内容复述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清作者写作的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手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旬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六、自主小结
作者在文中用“其真无马也 ”这一反问句,再正面提出与食马者完全相反的结论“其真不知马也”。指出世上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食马者不知马,不识马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作者也正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千里马(人才),而是缺少善识人才的伯乐!末句与首句实则遥相呼应的。可见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那样的人,才能发现“千里马”式的人才,使他们得到重用,发挥重要作用。这便是本文中心。本文始终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反复论述的。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七、反馈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6.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3)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4)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5)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练习三;
2.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对本课文言实词和虚词意义及用法的掌握。
2.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2.培养自己正确的人才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培养自己正确的人才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自我归纳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讲解书后练习三,其他同学注意评定正误。
2.自主背诵展示,充分肯定背诵流畅的同学,引导未背熟的同学追赶先进。
3.概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二、交流互动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以下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法指导:
问题的设计应紧扣课文,引导学生尽可能用原文回答,这样既可以巧妙地强化记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水到渠成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的设计可由老师提一部分,也可以激励学生互相提问。
[明确]: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学法指导:
学生在平时作文时,有时要借助对某一事物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具体的描写,来抒发表达自己的感情,像这样借物来写情的写法就是托物寓意。这一环节着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结合初一所学的《爱莲说》和本单元的《白杨礼赞》等,帮助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第一,把握事物特征。第二,赋予感情个性。第三,开拓文章意境。第四,进行正反比照。  [明确]: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
2.我们怎样做好今天的“伯乐”?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学法指导:
这是两道开放题,着重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正确的人才观、世界观、价值观。提示:这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我们成功的机遇也是很多的,关键在于自己首先要有真才实学。
[明确]:
言之有理即可,以表扬鼓励为主,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有用人才。
四、自主小结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反馈练习
1.选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以“食马者”喻封建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阅读下文,完成练习题。
  蝂,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 ) 人或怜之( )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
  又不艾( ) 亦以病矣( )
(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3)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4)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就,总是 有的人 如果 先前,从前 停止,悔改 疲惫(2)B (3)B(4)特点:用了对比写法,用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与课堂同行》。
2.整理本课的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育星教育网 www.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1张PPT)
文言文专项复习之
马 说
射阳县实验初中:杨正春
一、知识梳理,明确考点
1.文学常识、默写2.断句停顿
3. 字词解释 4.句子翻译
5.概括内容 6.把握情感及写法
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
韩愈,字 ,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 ”的美誉。
退之
唐代
文起八代之衰
1、作者回顾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常用 的手法。
托物寓意
2、文体复习
3、易考名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划分朗读节奏。
  
  
1、骈死于槽枥之间(停顿1处)
2、一食或尽粟一石(停顿1处)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停顿2处)
4、虽有千里之能(停顿1处)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停顿2处)
6、其真不知马也(停顿1处)
  
  
(友情提醒:可要看清要求哟)
如何划分古文朗读节奏
方法指导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无/丝竹之乱耳”。
四、歧义短语之间要停顿。
五、领起词、发语词后要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5、重点字词
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
通“饲”,喂养
“见”通“现” 显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吗。
尽其材——
通“才”,才能
一词多义
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
鸣之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代词,它
助词,无意义
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代词,驱使千里马的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恐怕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吃 吃尽
通饲,喂养 竭尽
食尽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动词,驱使
名词,马鞭子
中考常考字词:1、文下注释;2、课后练习题中的;3、特殊用法;4、练习中频繁出现的;5、老师反复强调的
规律总结:
方法指导:注重积累,反复巩固,结合语境,理解记忆
6、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嘶叫又不通晓它的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原则: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7、文本复习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统治者怎样的特点?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愤怒谴责的感情
分析文段三: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写法及情感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 __比作千里马,把__ __ __ __ __ 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 __ __ ___、__ __ __ 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 ___ ___ ___ __ ___ ___的愤懑之情。
人才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埋没人才
摧残人才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小试牛刀
D
二、命题实践,激发兴趣
假如你是中考命题老师,你能结合《马说》为我们命一组文言文试题吗?(自古成功在尝试)
我的试卷我做主
分工:
一组:文常节奏
二组:字词
三组:译句
四组:简答
三、中考冲浪,迁移拓展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 ”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译文】 七年的时候,岳飞觐见皇帝,皇帝向岳飞问道:“爱卿获得过上好的马没有 ”岳飞回答说:“我原有过两匹上好的马。一匹马每天能吃几斗草料,喝一斛(当时以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泉水,然而如果草料不是精制品、泉水不清洁,那么它们就不接受。给它们披上甲衣让其驰骋,刚开始跑得并不快,等到跑了百来里,才振奋精神撒腿飞跑。从午时至酉时(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还可跑完二百里。(跑完之后)把鞍子和甲衣卸下来,它们既不喘气,也不冒汗,好像没什么事儿一样。
这样的马,它食量大,但不乱吃;力气大,但不乱用。这才是日行千里的好马啊,可惜它们不幸相继死了。我现在所骑的马,每天吃的草料不超过几升,而且喂养时它并不选择精良的食料,给水喝时它也不选择干净的泉水。(骑行时)缰绳还没有拉直,它就跳起来迅猛奔跑,可刚刚跑了一百里,它就力气用尽、大汗淋漓、喘气不止,现出一副立即要死的样子。这样的马,吃得不多并很容易满足,喜欢炫耀力气,但跑不了几下就累趴了,这是低能蠢笨的劣马啊!”宋高宗听后夸奖岳飞说得好 。
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2、解释下列红体字。 (4分)
故虽有名马 是马也 好逞易穷 帝称善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四、盘点收获,分享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