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学习目标】
1.学习用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叙述说明事理的方法。
2.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树立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念。
【学习重、难点】
1. 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事理的方法。
2. 认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知识链接】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
【课前引导自学】(完成时间:15分钟)
一、学习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二、方法与步骤:
★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决字词,朗读课文:
啁啾(zhōu jiū) 喈喈(jiē) 翌(yì) 日 彗 (huì)星
宽宥(yòu) 弥 (mí)补 臆 (yì)度 窒息(zhì )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为什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
★ 3、细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面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课堂检测自学】(5分钟左右,根据要求完成小组评价,填写评价表)
【课堂合作探究】(10分钟左右)
1.合作目标:解决教学目标。
2.方法和要求:
先自主完成合作内容,然后由组长组织小组交流疑惑、答案,准备展示或再次质疑。
3.评价内容与标准:
①认真倾听;②大声、踊跃发言;③及时修正导学案。
满足三项的个人由小组给★,两项的给○,一项的给△。小组合作结束时填写好评价表该栏目中的自评与组评。最先完成的5个组由老师给★,其余的给○。
4.合作内容:
★ 1、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2、文章中写了哪些乐音 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鸟儿的叫声。牧童的笛声。小提琴演奏声。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3、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4、本文运用“这个人”的事例有什么好处
吹口哨、吹树叶。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 5、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课堂展示点评】(15分钟左右)
1.展示内容:(1)合作探究的内容;(2)课文朗读、背诵。
2.方法与要求:(1)展示点评时要声音响亮,语言简洁、流畅。(2)展示时不能看写好的答案。口头展示结束,用“我的回答完毕,有请下一组补充或点评”的句式自然过渡。书面展示要首先标明组号、姓名。
3.评价:点评时可先从音量、语言表达、正确率方面进行肯定,然后可以补充或纠错。
【畅谈收获】(5分钟)
【总结反馈】(3分钟)
评价方面 自评 组评 师评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
总结反馈
【课后拓展延伸】
人体内的“夜班”工作
你是否想过,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机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
“心脏在值‘夜班’。”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确实如此。据记载,心脏停跳又复活的世界记录为3小时24分,但在睡眼环境下,心脏恐怕一分钟也不能停止跳动。不过心脏并不是一刻不停地工作,它也在抽空休息。它收缩时在工作,它舒张时是在休息。每分钟心跳75次时,每一次心跳,心房和 心室的收缩时间分别为0.l秒和0.3秒、而舒张时间分别为0.7秒和0.5秒,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
“肺脏也在值‘夜班’。”此话不假。人在夜间睡眠时,生命之火还在燃烧,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科学家们认为这台鼓风机停止工作5分钟,人就会“断气”。当然肺脏也要休息,它的7.5亿个基层单位——肺泡采用轮休制,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
说到值“夜班”,也别忘记了消化系统。据试验,玉米在胃内消化停留3.48小时,在小肠内吸收停留5小时,在结肠内停留16.24小时,经过21.2小时开始由“环卫部门”直肠排出, 38. 4小时后才排完。照此算来人在夜间睡眠时,消化系统的“夜班工人 ”还在对昨天早餐到今天晚餐的食物作一系列处理。
人们大概不太清楚,许多调节人体功能的内分泌腺体也坚守在“夜班”岗位上。实践证明,有大约1/3到一半的激素在夜间达到最高值。例如腺垂体分泌一种生长激素,它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软骨与骨头生长,使人长高,这种对发育极端重要的激素在人熟睡后五小时达到最大分泌峰。至于神经系统这个人体活动的“总司令部”,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例如值“夜班”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在指挥内脏的活动,丘脑在调节着人的体温、水平衡、内分泌,脑子中的睡眠中枢产生的去甲肾上腺素在清晨把人唤醒,否则人就要无休止地睡下去。甚至主管思维的大脑也安排有“夜班”——做梦。感谢这些“夜班工人”,它们使我们的生命能平稳地延续。
1 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句的含义(3分)
心脏在值“夜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之火还在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肺泡采用轮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找出第二段中点明了心脏能坚持工作的原因的一句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第三段中点明人的生命之火所以能够“燃烧”的原因的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写出全文的总说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指出全文的结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指出全文说明内容是如何排列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脏在夜间还在工作 生命在继续着 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 神经系统在人睡觉时仍在紧张地工作②.心脏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③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④文中第一句话⑤全文呈总分式结构⑥循环系统十呼吸系统十消化系统一调节系统十神经系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2.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3.声学的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一个学生曾问他:“老师,您的学问那么渊博,为什么还那么谦虚?”芝诺答道:“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T:从芝诺的回答中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个人知识越多,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师:芝诺的回答和某位科学家不谋而合,他认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位科学家就是伽利略。
二、 作者简介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1589年任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后任罗马林嗣科学院院士。因从事科学宣传,遭罗马宗教裁判所迫害。1633年被判终身监禁。在科学上主张系统的观察和实验。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确立了自由落体定律。发现了系列物体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在天文学上也有重大发现,支持和发展了地动说。其哲学思想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 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边朗读边圈出文中关键的词句,然后理出行文的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先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学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然后详细叙说“从前有一人”知识愈益增多却愈感无知的过程。
最后以不知蝉的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 研读课文第二段,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心。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事实论据)
1)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 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明确:鸟儿的叫声。牧童的笛声。小提琴演奏声。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象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名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经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蝉发声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蝉的发声,充分表明蝉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紧紧扣住开头一段所写的“发现”,具有强烈的论证效果。
2)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明确:吹口哨、吹树叶。(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3)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2.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第二段是记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小结:文章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又愈感困惑的事实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本文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行文新颖迭出,安排巧妙。
五、拓展延伸
1.鸟巢是鸟儿睡觉的地方吗?
师:动物学家在观察鸟类生活习性时发现,许多鸟儿并不在鸟巢中过夜,就连狂风暴雨的时候也不到巢中藏身。例如野鸭和天鹅,夜晚时总把脖子弯曲着,将脑袋夹在翅膀之间,身体漂浮在水面上睡觉。而鹤、鹳、鹭等长脚鸟类,则喜欢站在地上睡觉。
鸟巢对大多数鸟类来说是繁殖后代的“产房”。当小鸟长大开始独立生活时,鸟巢的重要使命已经完成,最后被鸟儿们遗弃。
在地球上的9000多种鸟类中,大部分成员的鸟巢仅仅是为了养育后代,不作为夜晚睡觉的家。但是,也有极少数鸟类确实是以巢为家的。
2.生命短暂,知识无限,你将如何对待你的人生?(学生自由畅谈)
教师寄语: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爱默生)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让我们牢记伽利略的名言: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做一个谦虚好学、勇于探索的人。
教后感:
文章讲述的是相对抽象的观点:知识是有限的。作者的巧妙之处就是讲一个具体事例来诠释这一个概念。让学生通俗易懂,并且使这种用例典型的方法深入人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1张PPT)
欢迎。。。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一个学生曾问他:“老师,您的学问那么渊博,为什么还那么谦虚?”芝诺答道:“知识就好象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从芝诺的回答中你想到了什么?
已知
已知
未 知
未 知
伽利略
意大利
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1589年任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后任罗马林嗣科学院院士。因从事科学宣传,遭罗马宗教裁判所迫害。1633年被判终身监禁。在科学上主张系统的观察和实验。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确立了自由落体定律。发现了系列物体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在天文学上也有重大发现,支持和发展了地动说。其哲学思想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伽利略
(1564—1642)
请大声朗读课文,边朗读边圈出文中关键的词句,然后理出行文的思路。
§1 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学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2 详细叙说“从前有一人”知识愈益增多却愈感无知的过程。
§3 以不知蝉的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2、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什么?
1、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心。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第二段是记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发现的乐音 发声的原理 反应
鸟儿的鸣叫声
运用巧妙…之气
惊 异
说明中心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应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揭开事物的奥秘。
牧童的笛声
惊诧不已
小提琴演奏声
惊 愕
门枢铰链的摩擦声
奇 妙
敲击茶杯声
蟋蟀声
振翅
变得茫昧
借气息吹动,以木管作为共鸣体
借丝弦的摩擦,以木匣作为共鸣体
口琴声
以口腔…铁簧片
蝉鸣声
无知愕然
?
兴致勃勃
教师寄语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让我们牢记伽利略的名言: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做一个谦虚好学、勇于探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