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制:吴敏 审核:高矜 审批:韩爱祥 时间:2012-3-25 编号:015
《叫三声夸克》导学案(学生版)
班级 姓名 等第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
2、学习发现问题、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本文通俗形象的语言和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
【知识链接】
1、关于夸克
夸克是兼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夸克首先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以后才能陆续发展。最后一个夸克——顶夸克于1995年初才被发现。夸克有6种,划分为3对,分别是上夸克(u)和下夸克(d),奇异夸克(s)和粲夸克(c),以及顶夸克(t)和底夸克(b)。
2、作者介绍
卞毓麟,1943年7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体研究至1998年3月,1998年4月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现任版权部主任,1999年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课前引导自学】(完成时间:15分钟)
一、学习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二、方法与步骤:
★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____(zhào) 中 ___( jìn )闭 泄( )气 隧( )道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明确】1、“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自学】(5分钟左右,根据要求完成小组评价,填写评价表)
【课堂合作探究】(10分钟左右)
1.合作目标:解决教学目标。
2.方法和要求:
先自主完成合作内容,然后由组长组织小组交流疑惑、答案,准备展示或再次质疑。
3.评价内容与标准:
①认真倾听;②大声、踊跃发言;③及时修正导学案。
满足三项的个人由小组给★,两项的给○,一项的给△。小组合作结束时填写好评价表该栏目中的自评与组评。最先完成的5个组由老师给★,其余的给○。
4.合作内容:
1、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2、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
【明确】 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题目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②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
【课堂展示点评】(15分钟左右)
1.展示内容:(1)合作探究的内容;(2)课文朗读、背诵。
2.方法与要求:(1)展示点评时要声音响亮,语言简洁、流畅。(2)展示时不能看写好的答案。口头展示结束,用“我的回答完毕,有请下一组补充或点评”的句式自然过渡。书面展示要首先标明组号、姓名。
3.评价:点评时可先从音量、语言表达、正确率方面进行肯定,然后可以补充或纠错。
【畅谈收获】(5分钟)
【总结反馈】(3分钟)
评价方面 自评 组评 师评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
总结反馈
【课后拓展延伸】
奇妙的对称世界?
许多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都相信,宇宙是被一种无比完美的对称规律支配的。
整个动物世界,最明显的特点是躯干部分两侧的对称性。以一匹马为例,通过鼻子到两腿中间可以作一条中轴线,在其两侧有完全对称的器官:眼睛、耳朵、鼻孔、腿……动物为什么会演变出这种对称性呢?大家知道,任何动物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左和右两面的情况是基本相同的,它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需要在两面都能同样的看、听、嗅、触摸,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对称性。?
艺术家则利用对称创造出美。铜器、漆器、雕刻、壁画、织锦、刺绣……其中的图案,一概少不了对称。在被称为“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艺术中,也留下了对称的足迹。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故宫是其中的典范。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各种各样的建筑都围绕这条中轴线铺开。三大殿更是依据对称的原则而建,整体形成了一种端庄凝重、气势恢宏的美,传达着王权的威严。
为什么对称就美呢?万花筒里杂乱无序的碎玻璃片并不美,奥妙就在于三片反光镜构成了三重反射对称,使得杂乱无序的彩色碎玻璃片经过镜面反射后,形成对称的美丽图案。可见,对称的美在于:在杂乱中形成规律,在无序中引入秩序。?
对称的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我们知道原子内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电子质量很微小,带有负电;原子核内还有质子,质子的质量要比电子大得多,却带正电。这种情况是不大相称的。那么,会不会存在着带正电荷的“电子”,带负电荷的“质子”呢?
1932年,人们果然发现了带正电荷的电子——反电子。后来又发现了反质子、反中子。总之,粒子和反粒子的对称,已经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
那么,会不会存在反氧、反氢、反水,以至于反行星、反宇宙呢?科学家正是运用对称原理,在进一步提出和探索这些问题呢。
1.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宇宙是被一种无比完美的对称规律支配的”?
①
②
③
2.文中画线处所举万花筒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称可以创造美;同样,不对称也可以创造美。自由选用下面资料,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两种美的差异。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
资料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选自《苏州园林》)?
资料②:右图是我国古代艺术瑰宝——马踏飞燕。飞奔的骏马只有一只蹄踏在飞燕上,四蹄姿态各不相同,打破了对称。铜马足下的飞燕用来衬托良马之神速。
4.对偶就体现了语言的对称美。请你使用对偶的方法,补全《西游记》第七回的回目。
第七回回目: 五行山下定心猿
【帮帮你】“五行山下定心猿”指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心猿”即孙悟空。第七回前半部分内容精选: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这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捂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的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
答案:
1.①动物世界最明显的特点是躯干部分两侧的对称性; ②艺术家利用对称创造出美;③对称的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2.示例:文中列举生活中极常见的例子,生动具体(深入浅出)的揭示了对称美的原因。
3.示例1:对称创造出的是整齐、端庄的美,故宫因此显得气势恢宏;不对称创造出的是自然的美,苏州园林因此给人以“如在画图中”之感。 示例2:静立的马是对称的,但它只有自然之美;“马踏飞燕”中的马打破了对称,呈现出了艺术之美。后者灵动的姿态,张扬的个性,体现出了艺术家对美的独特感受。示例3:如果说对称之美是一座庄严、凝重的高山,那么不对称之美就是一条欢快、灵动的小溪。对称能给人以整齐之感,如故宫建筑的恢宏、肃穆;不对称则给人以飘逸之感,如苏州园林的自然、闲适。不同的美感,源于不同的艺术风格。
4.八卦炉中逃大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0张PPT)
叫三声夸克
卞毓麟
要求:划出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
并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说一说: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
初读课文,读出精彩:
物质结构模型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精彩的地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
再读课文,读出精彩
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地说明了 的 特点
如果你是科普知识推广员,你将怎样推广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
要求:说清楚推广的对象;
语言要通俗易懂;
适当用上1~2种说明方法。
品读语言,读出特点
换词换句,体会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改为: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2、经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基本粒子是不稳定的。
改为:经过分析,发现基本粒子是不稳定的。
准确性
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
你从中看出科学家具有什么精神?
你还能说出其他这样的人和事吗?
联系实际,读出自己
根据课上所了解的有关夸克的知识,
试着写一段科普小短文。
别忘了:语言要准确
适当用一些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