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素材 (共25+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素材 (共25+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3 22:33:43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2021年秋统编版语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
第1课时
22 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十二岁时就立下志向,他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助学资料
jué
fàn
wèi





校长
我会认
字词乐园













xiào
huái
huò
chì
chéng



怀







我会写
(严肃)
(清晰)
(振兴)
(胸怀)
(怀抱)
(赞叹)
(报效)
(凡是)
(环顾)
(教训)
(训斥)

xiōng
重点字讲解
结构:左右
部首:月
组词:胸怀 胸膛 心胸
造句:人生最可悲的莫过于胸怀大志,却又虚度光阴。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的“月”窄长,右边的“凶“大小要适当。
点击播放
zàn
结构:上下
部首:贝
组词:赞叹 称赞 赞扬
造句:看到那蜿蜒起伏的长城,游客们连声赞叹。
书写指导:上半部分要写紧凑,整体稍扁,左边的“先”末笔是竖提;“贝”的竖撇向左伸展。
点击播放
xiào
结构:左右
部首:攵
组词:报效 效果 高效
造句: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
书写指导:左边的“交”的第三笔撇稍短,最后一笔是点,右边“攵”最后两笔撇、捺要舒展。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
部首:页
组词:照顾 环顾 三顾茅庐
造句: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
书写指导:左右同宽,注意笔画间的穿插避让,“页”最后一笔是点。
点击播放
①“加一加”法
日+析=晰
②“换一换”法

怀


识字方法
1.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 )
2.坏土去掉心自来。( )
3.有日是清晨,有手需振奋,有寸耻辱来。( )
大家都来猜一猜

怀







出发
怀




词语小游戏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写了周恩来的哪三件事?分别列出小标题。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初读感知
默读课文,按照小标题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同桌小声讨论一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就是兴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强大而读书。
议一议
要求: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象。
思考:你能不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说说周恩来 立志的原因?
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中国人受到洋人的欺负没处说理,感受到“中华不振” 。
读一读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
1.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
2.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的立志故事。
一、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
A.以人物的名字为题
B.以动物的名字为题
C.以人物的语言为题
D.以物体的名字为题
c
课堂练习
1.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 )和( )。
2.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 ):“好哇!为( ),( )当效此生!”
抱负
胸怀
赞叹
中华之崛起
有志者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三、给生字分类。
肃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
(1)三拼音节的字:
胸 怀 效
(2)平舌音的字:
肃 赞
(3)整体认读音节: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32张PPT)
2021年秋统编版语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
第2课时
22 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前导入
少年周恩来有与众不同的志向,当堂向全体师生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思考少年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1.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2.从“清晰而坚定”中你体会到什么?
自读第1—10自然段。
品读鉴赏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一读,比一比,你体会到什么?
其他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读书。
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不愿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被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对比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毫不动摇。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树立远大抱负是出于一时冲动吗?
比较句子,看看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位同学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第一句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仿写一句描写公园里菊花的设问句。
春天来了,公园里菊花开了,到底是什么景象呢?你看,那满公园的菊花,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红的如火……真是娇艳无比。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祖父为什么不让周恩来随便去玩。
自读第11—14自然段。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要求:读准字音,互相表演一下当时情景。
思考:
1.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
3.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十二三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默读第15—17自然段。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
这是外国人横行的地方。
从侧面衬托出别处的萧条和冷清。同样是中国的土地,两者差别很大,印证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衬托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这是不讲道理的地方。
比较句子,看看哪个更好,为什么?
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第一句好,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感彩更鲜明。
句子百花园
1.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改写成陈述句)
2.这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改写成反问句)
难道这不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吗?
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的心中。
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教材习题答案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不要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饱受
外国人欺负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课文的主要内容见后面“主旨概括”。
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名师点拨:可结合三方面内容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一、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二、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三、结合《大江歌罢掉东头》理解:周恩来少年时立下志向读书救国,这首诗是他1917年东渡日本留学时写下的,意思是唱完气势豪迈的歌曲,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心研究各种科学以挽救国家的危
危亡,刻苦钻研十年,学成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事业,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身殉国也是英雄。整首诗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表达了他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士和战斗豪情。
参考答案: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不仅仅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还因为他认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知识,才能找到拯救濒临绝境的旧中国的道路,才能改变国家贫穷落后、多灾多难、饱受欺凌的状况。
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示例: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科技进步和人才的培养。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为祖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切身体会
当效此生
板书设计
课文写周恩来( )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 )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 )。
少年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
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主旨概括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课外拓展
言 志
今日的中国
一、下列句子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C
D
A.外貌  B.心理  C.神态 D.语言
课堂练习
1.周恩来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
2.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3.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
B
搜集一些关于伟人的励志故事读一读。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