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一、郑和下西洋
二、戚继光抗倭
三、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及葡萄牙骗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事件的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在学习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过程中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假如你是郑和,请写一写自己的航海经历。
郑和(公元1371—1433年)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图史链接
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1405-1433年:
二万七千多人:
二百多艘船:
七次:
三十多个国家 :
比欧洲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
这船到底有多大呢?
“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按照这个长度,打一个比方,郑和在航海之余举办个运动会,设置百米跑道绝对不成问题。
航空母舰,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你认为明朝为什么能制造如此巨大的宝船,组织起如此宏大的船队呢?
走出国门需要自信,更需要实力。
你发现了什么?
1405-1433年!
二万七千多人!
二百多艘船!
七次!
三十多个国家 !
比欧洲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迦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每次约2.7万人 1000到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船62艘
(连小船共有200多艘) 17艘 4艘
船只
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长24.5米
宽6米
到达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绕过好望角达印度
比较结果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数最多
船数最多
船只最大
范围最广
今天在非洲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里,人们把欧洲人登陆时使用的火炮和中国人馈赠的陶瓷瓦罐排列在一起。
这种鲜明对比说明了什么呢?
郑和之后,世界各国航海中,惟一堪称“和平之帆”的,就是郑和的船队。郑和把大明王朝的铁锚抛扎在西洋沿岸的港湾,也把中华文明的和平和友善播种在了风情万种的异域。郑和船队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变成海洋的节日和节日的海洋。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路走来的西方探险家们却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所到之处,却是血泪斑斑,惨不忍睹!
几百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到处为这位中国的“和平之神”、建庙竖碑,冠以“三宝”之名的庙宇、水井、石碑、禅寺,遍布各地。人们却不会为强盗树碑立传,只有和平的使者,才能享此殊荣!
中国澳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落入葡萄牙殖民者之手。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如快板、戏剧、评书及战地采访等,介绍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同时思考戚继光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目的、时间、过程、影响
交 往
冲 突
明朝的对外关系
背景、过程、结果
国力强盛
日渐衰弱
今年的召开的两会上,温总理提出,强国必先强教育。作为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写下对这句话的感想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