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数学 倍数和因数的整理复习
一、教学目标 1. 借助思维导图,再次经历整理的过程,并用恰当的形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 经历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借助平板电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倍数和因数的整理复习课。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比较丰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多,这也是学生整理最困难的地方。这节课我借助思维导图的软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经历整理的过程,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后面的学习中,能自觉的运用合适的形式,帮助自己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2.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整理了本单元的知识,但本单元知识比较多,所以学生呈现出的现象也就不同。一部分同学有整理不全面的现象,一部分学生整理全面了,但只是出于罗列现象,还有一部分想表达出知识间的联系,但对相互间的联系还不是特别清晰。因此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用恰当的形式一起来经历完善整理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理清关系,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放式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
开门见山直接揭示上课的课题。
经历整理过程
清晰概念间的关系 1.提问:课前同学们已经自己整理了倍数和因数这个单元的知识,而且还通过QQ群学习了其他同学的整理作业,你觉得大家整理的怎么样?谁来说说看?
2.小结:刚才大家在评价的时候,既关注到了内容的完整,还关注到了整理的形式。
3.提问:那这个单元我们到底学了哪些内容呢?能来完整的说一说吗?(随机板书)
4.比较:学了这么多的内容,大家用的形式也各有不用,有人是一条一条罗列的,有人是用表格,也有人是用思维导图,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5.学习思维导图:既然大家都觉得用思维导图比较合适,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个工具来进行整理。在大家的ipad上已经有了思维导图软件,请大家点开……
6.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把哪些内容整理进思维导图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把整理进去的知识点拿出来)剩下的这些内容,放在哪里比较合适,你能接着把它们整理进去吗?试试看吧!
7.交流:同学们都整理的差不多了,那我们来看这两位同学的整理。
(1)关系混乱的
(2)关系比较清楚的
这两份整理作业,它们的关系都理对了吗?和你的同桌说说。
交流第1份:说说怎样调整
聚焦第2份:大家都比较认可这一份,那我们一起来看。(具体指着)这里的因数、倍数研究的是一个数的特征,而公因数和公倍数研究的是两个数的关系,那这里怎样把研究一个数的和研究两个数的通过我们的整理能够很清晰的区分开来呢?可以和你的同桌先讨论一下。
看看这样调整是不是更好呢,老师在学生的ipad上调整
追问:你能不能也像这样来调整一下呢?
8.小结:我看同学们都调整的差不多了,那我们一起再来理一理。这个单元我们研究是因数和倍数,其实因数和倍数单元首先研究的是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和一个数的因数有关的是……和一个数的倍数有关的有……
然后我们研究的是两个数因数和倍数,和因数有关的是……
9.拓展:指着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曹老师还发现有些同学在整理的时候,把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都整理进来了,像这样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内容,还可以对比着整理,想想用怎样的形式比较合适呢?(出示表格)。整理在一张表格上,更加便于我们进行方法的比较。
看!我们用一张思维导图加一张附表就把这个单元的内容整理清楚了。当然以后我们研究到和这些内容相关的知识,也可以继续把它们整理进来,比如,我研究了9的倍数特征,是不是也可以放进来呢。
10. 欣赏: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其实思维导图的运用是方方面面的,想不想来欣赏一些用思维导图整理的作品。
追问:你觉得思维导图的作用大不大啊?对你的作用大不大啊?
预设:(1)有的知识整理不完整,有的是完整的
(2)有的采用的是表格的形式,有的采用的是思维导图的形式
看着屏幕说所学内容
预设:喜欢思维导图的形式
在平板电脑上跟着老师一起整理因数这条线的知识点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独立整理
指名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学生看着学
学生调整
学生和老师一起整理
预设:用表格整理
通过两份资源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在整理时首先要做到内容的完整性。
第二次对比是让学生明白除了要考虑内容完整之外,还要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用恰当的形式表示出就更好了。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清晰知识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用恰当的形式一起来经历完善整理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理清关系,灵活运用。
综合练习 1.提问:通过今天的整理,有没有对这个单元的内容理解的更深刻了呢?曹老师要来考考你了。
(1)a÷b=8,( a、b是非0自然数)a和8的最大公因数是( )。
a b 8
(2)用长15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地砖铺一个正方形地面(不切割)。正方形的边长至少是( )厘米。
3 45 135
(3)下面哪个班可以平均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每组人数大于1且不止分成1组)
一班39人 二班41人 三班43人
2.交流:
第1题:那这道题怎么思考的呢?谁能给这几位同学做个小老师?
第3题:有人选的是41人,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吗?
学生问卷完成
整理之后还需要学生能灵活的运用才是真正价值的体现。
总结拓展 总结:通过今天的整理,你有什么收获?
在今后我们自主整理复习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的选择恰当的形式,利用各种工具,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同桌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