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2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2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13 18:1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能够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多种方法求最大公因数。
3、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能够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点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索并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难点 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提问:找出24的因数。(1、2、3、4、6、12、24。)
师: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仔细观察一下,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个数有限。)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操作活动。
师:同学们可看过铺地砖?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铺地砖。(多媒体动态展示)
师:我们现在分别用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去铺长是18厘米、宽是12厘米的长方形。看看哪种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①用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可以铺几次?
12÷6=2
18÷6=3
结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
②用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可以铺几次?
12÷4=3
18÷4=4……2
结论: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
(2)小组讨论:还有哪些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填满长方形?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1、2、3、6(并且多媒体动态展示)
提问:1、2、3、6这四个数与12有什么关系,18呢?
结论: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
(3)揭示概念。
师: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则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板书:公因数)
师追问:①12和18的公因数有几个?(4个)
②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吗?为什么?(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
③用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说明了什么?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4不是18的因数)
结论:两个数的公因数必须既是第一个数的因数,又是第二个数的因数。
2、教学例4.
(1)出示例4: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师:你能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并交流。
方法1:
8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公因数是4。
方法2:先找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12的因数。8的因数:1、2、4、8,其中1、2、4也是12的因数。所以8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公因数是4.
(3)用集合图来表示公因数。
结合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如何填写集合图。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一练”。
提问:什么叫18和30的公因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30的因数)
指名回答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2)完成练习五第一题
提问:怎么理解这些集合圈的?列举因数后,圈出公因数,圈出的应该怎么填写?没圈出的该怎么填写?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去求有一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五)布置作业:练习五的3、5两题。
板书设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4的因数:1、2、3、4、6、8、12、24。
1、2、3、6
公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