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我爱这土地 (说课课件) 设计:兴隆中学 王德俊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四.说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这一单元是诗歌单元,重点是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象,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而本首诗又是诗歌中的名篇,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积极昂扬,适合学生朗诵。因此,本首诗学习的成败关系着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如何学习诗歌的把握。
2 本课与前后教材的联系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从近几年中考出现的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新题型,应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从新课标看,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断层,因此应利用这套教材做好衔接工作。另外,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所以在初中最后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课程标准在本课中的体现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本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重难点的确定正好符合课标要求。
4 本课的内容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颂,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意象鲜明,内涵丰富。第二节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作者对祖国执着而又深沉的爱恋。
5 教学设想(教材处理)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名篇,应重点学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所以教学本课要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处理依据 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抒情性,而要体味情感只能依靠大量的朗读、品读,才能悟出诗中蕴含的浓烈的感情,因此,教学本诗安排品读是关键。
6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有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并能结合诗歌的上下节体会诗歌抒发的主题。
但对于诗歌具体的意象把握较困难,尤其是对诗歌节奏的把握更是难上加难,这对于体会作者具体诗节当中的情感,以及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诗歌要给学生更多的朗读和指导朗读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竞争的方法来学习。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历史上有关的爱国诗篇。
7 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 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主题。
理解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情感美。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 情操。
8 重点、难点的分析
根据九年级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及诗歌阅读的基础,结合本诗的特点,预设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1 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依据 :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形象应说出自 己的体验
解决方法: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便于理解诗 歌 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通过分组讨论领会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2 难点:
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依据: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解决办法: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具体诗句中的意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1、 情境导入法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与文本交融,产生真切感受。
2、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和和谐节奏,认真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自由诵读,提出疑问,教师指导,课堂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节与其他同学比拼,看谁读的有感情。
3、 探究欣赏法。
结合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有一位学生执笔记录探讨的结果。
本诗的教学采用朗读法、诵读鉴赏
三、教学手段设计
本诗的教学以圈画意象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
本诗还要借助多媒体,通过播放相关抗日的影像视频以及日寇的暴行等图片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感情。
感性的视频资料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进入特定情境,有助于理解诗歌主题。
四 教学程序安排
教学模块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2分钟)
教学模块二 朗读、品读、想景悟情(10分)
教学模块三 鉴赏品味(18分钟)
教学模块四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学模块五 达标检测(4分钟)
教学模块六 课堂小结(1分钟)
(一 ) 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播放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令人欣喜。电视剧《烈火金刚》日本侵略者的残忍暴行,让人痛恨不已,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我们都要铭记:中国人民是不屈不挠的,是爱国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感性的视频影像资料和图片,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入境会意,在一种特定的氛围里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更好的去感悟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爱。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品读并体味其中 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
2 理解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高尚情操。
作者及背景简介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作者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祖国深沉的爱,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设计意图:了解时代背景,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更好理解诗歌主题。
3、听录音 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可范读:(配乐)
学生自由读、 齐读、个别读
(二 ) 朗读指导
一首诗歌要读出感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能鲜明表达作者情感的词需重读:土地,鸟,河流,风
2、停顿,不能破坏词义的完整。
3、情感:根据作者爱憎要适当调整音调的高低。
朗读小擂台
温馨提示:
小组内朗读,而后选出一位朗读比较出色的学生,挑选自己认为比较喜欢的诗节,准备比赛。
课堂上,小组挑出朗读出色的学生比赛。
其他同学在朗读后,点评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
此设计重点放在多样化的诵读训练上,首先以感人的二胡曲创设情境,其次抓住诗中的几个意象,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蕴的情感及意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采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1、再读全诗,揣摩意象:
全诗一共选取了哪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
明确:土地、鸟、河流、风、黎明共五个。
(三)、研讨与鉴赏品味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养育中华儿女的祖国
2、诗中意象的内涵
象 征
满怀悲愤
进行斗争。
光明的未来
3、“鸟”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情感:热爱苦难的祖国
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板书: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鸟:诗人自喻
爱国者的象征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如何理解?
(明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指出“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语言赏析
1、齐读诗歌。
2、紧扣“土地”赏析诗歌的意象。
3、把握诗中关键词句。
1、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明确: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
“暴风雨所打击的”代表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践踏。
“悲愤的”、“激怒的”代表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该环节设计的指导思想。
该环节设计问题虽然较多,但都较重要,学生在激情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是不可缺失的,只有理解了主题,才能正确感悟,体会其感情。
此环节通过灵活、多样地使用各种提问法,不断改变问题的角度和进度,层层深入,使学生精神保持高度集中并积极参与,老师的诱导、组织工作始终贯穿全过程,使对话、讨论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五)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哪些爱国者也写过传世的经典诗文?
(设计意图:设计该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外阅读和生活,以获得举一反三的学习功效,增强语文能力。)
(六)达标检测
1、全诗一共选取了——、——、——、——、——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
2、鸟的象征意义是————。
3、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它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啼血、圆润……的喉咙歌唱:
这 ,
这 ,
这 ,
和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埋葬、融化……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 仿写
设计意图
本课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除了以上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以外,采用测试来检测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进行一些简单的知识记忆测试与发散思维训练,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测试的题型多样,避免了单一、枯燥,形式多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
希望同学们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故土,心系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设计意图:该环节设计在于实现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完成对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
五、说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的巧妙与否,取决于能否抓住文本关键,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该设计在于醒目的凸显出了诗歌的结构和条理,也揭示了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比 喻
象 征
六、教学反思
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把握文章的大意并不困难,诗歌的语言也通俗易懂。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品味、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诗歌能力以及品味诗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