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大堰河——我的保姆
【背景材料】
一、关于作者
艾青(1910—1996) 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同年被捕。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其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解放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二、关于“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有一种说法: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这不符合诗意的。我认为,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请看以下例证:
在古代,帝王称为“紫微星”,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紫气”用指帝王之气,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如杜甫《咏怀古迹》诗有“一去紫台连朔漠”句,其中“紫台”就是皇宫;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诗句中的“紫陌”也指京城(道路)。不仅如此,古代服饰的颜色也以紫色为贵。《辞海》“紫衣”词条注:“紫衣,紫色的袍,古代公服。杜预注:‘紫衣,君服’。唐制,亲王及三品服用紫”。《现代汉语词典》对“青紫”一词这样注释:“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古诗里说:“朱紫尽公侯”,这里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人的服色。
——摘自《“紫色的灵魂”究竟如何理解?》(赵奎生 《中学语文教学》 1992年第1期)
【示范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一、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三、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四、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
教学设想
借助朗读本诗的录音带,加强朗读指导,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本诗通过记事写人和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朗读;明确这首诗的抒情特点;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提问:《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是什么?《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这首词相比,不同点在哪里?
明确:借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生。这种抒情方法,可以称为间接抒情法。《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样是抒情诗,但是抒情的方法与《词二首》大不一样。它们的不同处:
(1)《沁园春·长沙》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大堰河——我的保姆》除了运用间接抒情外,也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诗歌的最后两段,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炽热的感情。
(2)《沁园春·长沙》主要是借景抒情,《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边叙事写人,边抒发感情。
(3)《沁园春·长沙》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借助神话传说等抒情,增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用排比、对比、反复等手法抒发感情,强调了对大堰河深深热爱和对旧世界愤恨的感情。
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要牢记这些特点。
3.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预习:
根据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把难懂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二、研习新课
1.作者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艾青写这首诗,既是对保姆大堰河的感激,也是对黑暗世界的诅咒。同时表现出作者背叛地主阶级,向劳动人民靠拢的真诚愿望。
2.学生试读。
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读后要进行正音。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
这首诗比较长,诗人凭借自己的激情任意挥洒,奔腾起伏,不拘一格。为了准确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必须理出它的抒情脉络和结构。
提问:全诗共13节,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回答: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第二部分(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这4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4.深入研究、体会本诗的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她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爱。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2、13节便是明证。第13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诗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语言噜苏,就难以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
巩固练习: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可先由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板书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议和补充。
2.朗读两遍(课外进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分析讨论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2.领会诗歌写人的特点。
3.学习边叙事边抒情以及直抒胸臆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本诗与《沁园春·长沙》在抒情方法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案见第一课时。从检查已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大堰河形象。
二、指导预习
1.学习诗歌要根据每一篇诗的特点进行。这首诗虽然也是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写人来抒情的,因此,我们要把对大堰河的刻画作为重点来学习、分析。
2.诗歌写人与小说写入不一样。它要求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又饱含诗意的细节刻画人物。语言要极其精炼;诗歌这种特殊的文体,规定它在写人时不能像小说那样精雕细刻,全面铺开。
布置预习思考题:
1.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
2.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3.为什么说大堰河的形象意义决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
4.本诗除了通过对大堰河形象的塑造进行抒情外,还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进行抒情。这具体表现在何处?
根据预习提纲,学生自学。再分小组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题,经师生评议、补充,统一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预习思考题的参考答案:
第1题:主要表现在第4、5、8节里。在第4节,用八个排比句集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这八句实在是八个出色的细节,把她的爱心写得非常具体、充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强调感情的作用。在第5节,叙写“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之后,发问道:“啁,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显而易见,从哭声中传达出来的是对乳儿的爱。这种间接表现的方法是十分有力的。在第8节,进一步写大堰河对乳儿之爱,其细节有切糖、夸画、赞儿、梦做“婆婆”等。特别是那个梦,表现她具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得浪漫,富有幻想、激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爱至极致,不禁做起梦来。她的梦可以看作对乳儿的祝福,当然也表现出她个人的精神要求。不过,她很本分,知道自己地位低下,不配享受这幸福,所以她不敢把梦对人说。
第2题,在第4节,描写她在家整天做家务,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在第7节,用6个排比句集中写她在乳儿家劳动,年复一年,始终“含着笑”,显得那样勤劳纯朴,宽厚善良。为了乳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什么都肯干,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第3题,大堰河的性格特征和不幸遭遇,在旧社会颇有典型性。诗人在第12节里明确写道:这首诗是“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由此可见,“大堰河”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诗人对她的讴歌和赞美,实质上是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讴歌和赞美。
第4题,第1、2、12、13节都是诗人直抒胸臆。
讨论小结:
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巩固练习: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本诗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请寻找这类句子,反复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体会抒情主人公——“我”的个性特征。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学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大堰河是怎样的艺术形象?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稍作点拨:诗人塑造大堰河形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提问:诗人除了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进行抒情之外,还采用什么方法?
明确:直抒胸臆。
借塑造形象抒情或直抒胸臆,都是为了塑造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诗言志。”缺少抒情主人公就称不上抒情诗。抒情主人公一般是诗人自己,但又不限于诗人自己,往往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在学习本诗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二、研习新课
1.引导学生讨论抒情主人公形象。
提问:《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特点?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诗中抒情主人公的特点作如下归纳:
(1)对劳动人民非常热爱,对抚育他成长的大堰河充满怀念和感激之情;
(2)他憎恨自己出身的那个阶级,憎恨黑暗的旧社会,是地主阶级的“叛徒”;
(3)感情真挚、热烈,襟怀坦白,爱憎分明。
艾青曾多次说过:“诗人必须说真话。”他还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这首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方才打动千百万读者的心。
2.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这首诗比较散文化,有人称它为“散文诗”。但阅读时并不感到“散”,其原因在于诗中有节奏和旋律。这种节奏和旋律取决于诗人起伏的思绪和奔涌的激情。
指名分段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
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阅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3.学习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诗人感情的节奏和旋律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本诗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相当充分、有力。
提问;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回答: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节中六个排比句,都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第3节,首尾句反复写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1节,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4.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为了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这类句子,体会它们所起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点拨,着重体会第4、6节的对比。这两节,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然没有发什么议论,但诗人的感情倾向不言自明。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巩固练习: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段落大意 大堰河形象 诗人感情 主要修辞手法
一、大堰河与我(1—3节) 身世悲苦低微 怀念与痛悼 反复
二、大堰河勤劳、善良、悲苦的一生(4—8节) 勤劳、善良、无私 眷恋与感激 反复 排比
三、大堰河身后的悲凉和一家的不幸(9—11节) 命运悲惨 同情与控诉 反复 排比
四、对大堰河的怀念与礼赞(12—13节) 灵魂高尚 讴歌与赞美 呼告 排比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21世纪教育网3、理解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21世纪教育网5、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21世纪教育网]
过程与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 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网络与课堂链接的教学模式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电脑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及 教学 策略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用运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板书】1、分类: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77倒数第二段,填出以下表格。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对河流的影响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板书】(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7~78部分,读图4.17,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教师讲解】从第二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教师讲解】第三幅图中,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流,那么,在刚上课时我们留下的问题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为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板书】3、河流的堆积地貌【介绍】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80部分,并读图4.18,思考: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A、B、C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A、B、C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回答】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板书】(1)冲积平原的组成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板书】洪积一冲积平原【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B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板书】河漫滩平原【教师总结讲解】图中C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板书】三角洲平原 读图4.19,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转折过渡】 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板书】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 【启发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6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河流地貌类型深切的河谷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河流地貌条件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聚落分布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板书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2)河谷的形成原理3.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洪积一冲积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
作业 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
教学反思(共44张PPT)
[温家宝回答记者的提问 ]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社会推进公平与正义。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后两句:去问南来的燕子 去问轻柔的杨柳。 )
艾青,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泰斗”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因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的家里抚养。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 卓越的民族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整体感知
根据叙事的顺序和情感的变化划分诗歌的层次。
引起回忆----介绍我与大堰河的关系----( 追怀 痛悼)
大堰河生前
家务繁重,疼爱乳儿
含泪别离,贫富对比
生活勤俭,宽厚善良
爱儿好梦,美丽心灵
大堰河死后
死后凄苦,一生悲凉
殡葬之薄,悲惨写照
家人遭遇,悲剧命运
直接赞美---- 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 ( 赞颂 讴歌)
( 眷恋 感激)
( 同情 诅咒)
动妇女的赞美 对千千万万劳
叙事
抒情
大堰河 我的保姆
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的黑暗社会。
借景抒情(第三节)
叙事抒情(细节描写)
直抒胸臆(第十二、十三节)
讨论:本诗的抒情手法
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
雪压草盖的坟墓
檐头枯死的瓦菲
被典押了的园地
长了青苔的石椅
意境
荒寂衰败
萧索凄凉
感情
深情的怀念
低沉的哀思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细节
抱
抚摸
补好破衣后
搭好灶火后
拾起鸡蛋后
掐死虱子后
包扎伤手后
放好酱碗后
尝过熟饭后
拍去炭灰后
这些细节表现大堰河怎样的特征?
家务繁重,疼爱乳儿
第四节具体铺叙了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她的乳儿,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对乳儿无私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深深的怀念。
含
着
笑
洗菜
切菜
喂猪
炖肉
洗衣
晒麦
“含着笑”表现了大堰河什么样的品格?
突出大堰河虽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但却表现出纯朴宽厚 勤劳善良的品格。忍辱负重。
“含着笑”表现了大堰河什么样的品格?
切糖
贴画
赞美乳儿
做梦
第八节 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梦”这个细节有何作用?为什么不能说?
1.这个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的真挚,就连在梦里也念念不忘。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
2.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只能在梦里才能享有幸福时光,愈加突出了她命运的凄惨。
3.这个梦也表明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生活虽苦,依然有梦。
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对大堰河来说是非分的,是一种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讨论: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人对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勤劳纯朴的崇高品德,
宽厚善良的仁爱精神,
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答: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
大堰河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她还是博大的,她能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
她又是悲苦的,贫苦的,劳累的。多年的贫苦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健康,年仅40多岁就含泪地去了。但即使这样,她依然有梦,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她是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是普通母亲的代表,也是对全中国劳动人民的赞美。
重点难点突破
细节描写
对比
排比
反复
作者刻意写回到亲生父母家中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跟“我”在大堰河家的生活形成对比。
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和爱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火 钵
雕花家具
本诗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
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1.大堰河家与生父家的对比
2.生时辛劳与死后凄凉对比
3.美好梦境与悲惨结局对比
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第12节运用排比,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后三句在主题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升华了诗歌主题。
排比的作用
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化抒情,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
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课外延伸一
细节
细节见真情
细节:
细小的环节,是作品中基本的艺术单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道具,一个自然景象等等,都是细节。细节描写也就是对于细节的描写。精湛的细节描写,是富于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
一瓶腌萝卜
“ 一瓶腌萝卜”是宿舍姐妹们对我的戏称,因为我每星期从家里回来总要带一瓶妈妈自己做的腌萝卜,她们没有嫌弃过,可是我却难以接受,为什么她们从家里回来都可以带牛奶之类的补品,而我只有一瓶一文不值的腌萝卜?我越想越委屈,我决定这次回家不再带腌萝卜。
早晨一起床,就看见了床头的那瓶腌萝卜,心里一下子火了起来,看都没有看,“啪”的一声响,那瓶萝卜就在地上开了肚,紫红的腌萝卜现在更紫了,还有些黑。我心中一阵狂喜,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妈妈闻声从堂屋跑过来,“怎么了,怎么了!”听到这急促又有些喘的声音,我又开始烦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啊,这怎么砸了?”我这下更火了,“不小心碰的,喊什么喊!”我明显感觉到她的
错愕。她一直都是这样,谁对她吼一句,她就会手足无措。我闭上眼睛,听到玻璃和地面的摩擦声,她肯定把那瓶萝卜拾起来了,唉,没有办法,无药可救了。
我看见她手里拿着腌萝卜出去了,那个唯唯诺诺,一副农村妇女的样子让我更窝火。
我下午回校的时候,母亲把一袋用塑料袋装好的腌萝卜要塞到我的包里,被我拎了出来,塞在门后,我没有带腌萝卜去学校,这应该是称了我的心意,可为什么我会有些失落?
总有些不安,晚上上自习时,满眼怎么都是那些散落在地上的腌萝卜,恍惚间听到有同学叫我,一转脸是妈妈站在教室外,她瑟瑟地站在那里,手里抱着一箱牛奶,她没有理会我的惊讶,只是和平时一样,慢条斯理,带着浓浓的口音开口:“我闺女学习累了
就喝点这个,人都说这补脑呢!”她很慎重地让我抱着,从里面口袋里拿出一个小手绢,她一层一层地打开,里面是一层报纸,又一层层地打开,她的手不是因为冷还是太累了,一直在颤而我也在抖,当她打开小包,把一卷卷的整整齐齐的,最大面值二十元的零钞递给我时,我才发现我已泪流满面。
然后妈妈说什么我也听不清楚了,只是一个劲儿点头,后来知道那晚妈妈是走回家的,而那段路我坐车也要一个小时,再走半个小时的泥路。
从那以后,我又照常带腌萝卜,那箱奶我也没有喝,因为它不能喝,它过期一年多了,我没有告诉妈妈。
有些事情我明白了,爱是免费的,一瓶腌萝卜是一文不值,但对于我来说,它却是最珍贵的,对于室友们的戏称,我也能坦然接受了。
课外延伸二
人称
诗歌有的地方对大堰河称“她”: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也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
在很多段落中又称“你”:“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
人称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各种叙述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丰富作品情感内涵,使之更具有艺术魅力;
第二人称能拉近作者与人物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人物对话,抒发感情,进而感染读者;
第三人称则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不受“我”的限制,作品的内容可以写得更广阔、自由。
用第三人称,是客观陈述,对大堰河的行为作交待。
用第二人称,仿佛是与大堰河直接对话,亲切自然,便于作者抒发感情,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大堰河的深情。
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酱碗 抚摸 凋花 扭扣
B.棺材 叱骂 漂泊 咒语
C.菜蓝 辉煌 凌侮 凄苦
D.青苔 虱子 围裙 瓦霏
(A.凋—雕 扭—纽
C.蓝—篮 D.霏—菲)
B
2、下列加粗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典押diǎn yā 忸怩niǔ niè 凌侮líng wǔ
B叱骂chì 青苔 tāi 诅咒zhòu
C冰屑xiè 娇美jiǎo 漂泊piāo
D荆棘jīng jí 辉煌huī huáng 悄然qiǎo
D
3、依次填入下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艾青说:“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_____,有意识的避免用华丽辞藻来掩饰空虚;_____,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_____,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_____,不含糊其辞,不屑为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五里雾中。”
A、朴素 集中 单纯 明快
B、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C、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D、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38年11月17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拓展阅读
(1)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鸟”,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来修饰,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读者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这里用“被暴风雨打击”“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词来修饰,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用“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温柔”的修饰表明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根据时间的提示:1938年11月17日可以看出作者为了祖国的安危而勇于献身的博大情怀。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的“我”,指喻体“别人”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D
D(《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的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经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把“我”比拟成了物,以丰富“我”的形象,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这里面只有两个形象“鸟”和“我”,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喻体,所以D项不恰当,这里没有“别人”只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