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0 21:09:12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关于《左传》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故事背景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f
gōng
yuè
f
佚之狐( )
fán
zhuì
quē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 )之
zhì

páng

shù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
课文串讲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军:驻军。
名→动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使:派
若:如果
师:军队
辞:推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而:表转折,却
是:这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曰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介,表原因
以:而
陪:增加
厚:变雄厚
薄:削弱
以为:把(它)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名
所害:所+动
尝:曾经
形→动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为:给
济:渡河
(晋君)许君焦、瑕
版:防御工事
所知:所+动
夫:发语词
有何厌
厌:满足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东:向东。
名→状
封:使……作疆界。
使动
肆:扩张。
阙:削减
焉:哪里
以:而
唯:希望
图:考虑
说:通“悦”
盟:结盟
戍:守卫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敝: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替代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代郑国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文 章 结 构
秦晋围郑
秦晋围郑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理于晋
2 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故事背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军
秦军

国危矣
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笔。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临危受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大度,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从谏如流
知错能改
谦恭明理
郑伯说烛之武
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
(侧面写烛之武)
佚之狐: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18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方:“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1.照应上文。
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迫晋退兵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
志士
勇士
辩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②伏笔与照应得当.
③叙事详略得当.
讨论探究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郑伯 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我的感悟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与郑人盟
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驻军,驻扎)
(意动,以……为边邑)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计划,考虑)
(使…成为疆界)
(使…得利)
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词类活用
(在东边)
(在西边)
(在晚上,当晚)
(在早上;到黄昏)
名词→状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名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
肆其西封
词类活用
(损害)
(扩张、延伸)
形容词→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词类活用
(使…灭亡)
(使…亏损)
(使….退却)
使动用法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通假字
(古/今)
贰于楚也
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今有急而求子
微夫人之力
古今异义
(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您,多指男子/儿子)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一词多义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才)
(表修饰,不译)
(表承接,不译)
(表承接,就)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之)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来)
(表顺承,连词 来)
(把,介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副词,怎么能)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之
兼词,于之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5.其真无马也
6.其真不知马也
7.安陵君其许寡人.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副词,还是
表反问语气
表推测语气
表祈使语气
一词多义
1.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2.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3. 能今老矣,无能为也。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如果 连词
你 代词
像 动词
知道
明智
才能 名词
能够 动词
1.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3. 秦伯说
1 . 不辞劳苦
2. 停数日,辞去。
3.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陈说 动词
杂说 名词
通“悦”
推脱 动词
告别 动词
推辞 动词
边远的地方 名词
边境 名词
浅陋 鄙俗 形容词
微 1 防微杜渐
2.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3. 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 辍耕之垄上
2. 子犯请击之
3. 是寡人之过也
4.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细小 形容词
隐约地 形 容词
稍微 副词
没有 不 副词
到 动词
他们 代词
的 助词
结构助词 无意义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特殊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
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1)A.既东封郑                 B.又欲肆其西封
(2)A.越国以鄙远         B.蜀之鄙有二僧
( 动词,使---做疆界)
( 疆界 )
( 意动,以…为边邑 )
( 边邑 )
A.许之
B.是寡人之过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何厌之有
缒而出
朝济而设版焉
朝济而设版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代词,他,郑伯 )
( 助词,的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 助词,将宾语提前 )
修饰
转折或承接
于此,兼词
表反诘 哪里,怎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朝过夕改,君子与焉
咸与维新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以乱易整,不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贼易之,对饮,酒醉
吾其还也
①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 表祈使语气
亦去之
因人成事
文言文翻译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译文: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诱惑动心,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的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掌握文言词“若”、“说”、“辞”、“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读背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参见P56注释,补充:《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二、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四、串讲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 晋军函陵——军,名词动用,驻军、驻扎。
概括内容:
第1段,写秦、晋围郑。原因: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晋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五、自读并讨论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够。已:同“矣”。
3. 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
概括内容: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①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②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预见性。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人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从谏如流,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但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六、熟读背诵第1、2段。
七、作业
课堂练习
1.翻译句子:见“练习二”之1、2。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3. 完成练习三。
第 二 、三课 时
一、复习旧课。
1.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
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越国鄙远,不现实。②邻之厚,己之薄,得不偿失。③结交郑这个东道主,好处多。④秦国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总结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
五、课堂练习
1. 练习二译句。
2. 练习三辨词。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课文。
2. 预习《勾践灭吴》。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21世纪教育网3、理解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21世纪教育网5、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21世纪教育网]
过程与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 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网络与课堂链接的教学模式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电脑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及 教学 策略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用运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板书】1、分类: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77倒数第二段,填出以下表格。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对河流的影响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板书】(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7~78部分,读图4.17,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教师讲解】从第二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教师讲解】第三幅图中,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流,那么,在刚上课时我们留下的问题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为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板书】3、河流的堆积地貌【介绍】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80部分,并读图4.18,思考: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A、B、C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A、B、C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回答】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板书】(1)冲积平原的组成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板书】洪积一冲积平原【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B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板书】河漫滩平原【教师总结讲解】图中C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板书】三角洲平原 读图4.19,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转折过渡】 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板书】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 【启发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6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河流地貌类型深切的河谷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河流地貌条件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聚落分布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板书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2)河谷的形成原理3.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洪积一冲积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
作业 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