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复习
一、选择题
1.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2.《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中指出,“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数以千种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
A.哥伦布航行美洲意义非凡
B.达尔文进化学说影响巨大
C.工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物种交换
D.经济全球化便利了大陆间往来
3.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答的小麦,在此装载运往纽约的黄麻。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主要表明( )
A.世界范围劳动分工形成
B.科技创新助力世界市场发展
C.商品是世界联系的纽带
D.英国对海外市场有严重依赖
4.下表是《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表(注: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当地粮食产量)。从表中能反映出的信息是( )
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
全国
109 906 064
河北道
21 029 924
河南道
22 467 641
(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
A.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
C.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
D.两道受安史之乱影响粮食储备不足
5.“在1850年至1913年间,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这些现象表明( )
A.美国工业革命领域的宽泛
B.美国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C.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
D.它最终引发美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
6.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计算单位
计划
最终完成
比计划增长(%)
拖拉机
标准台
5 146
12 000
133.2
机耕面积
万亩
758
2 754
263.3
据表可以推知( )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7.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 )
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
B.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
C.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
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
8.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这表明( )
①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倒退
③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 )
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
10.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形成
1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12.在人类历史上,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氏族制度的瓦解 B.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发展 D.个体劳动的出现
13.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柠檬、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14.中国古代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水稻的栽培种植历史较晚
B.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水稻的产量不及其他作物
D.民众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15.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产生 D.世袭制的确立
16.梭伦改革时规定除了橄榄油,禁止雅典城邦出口食品。此外,他还统一了雅典的度量衡,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这些改革措施( )
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有利于平民获得民主权利
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
D.有利于雅典城邦经济发展
17.下面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A.重农抑商 B.南稻北粟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18.促使远古居民由迁徙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 (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
C.自然环境的变化 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
19.下图为姜寨遗址复原图。该复原图反映出中国早期原始文明的突出特征是( )
A.社会等级 B.南稻北粟
C.聚族而居 D.贵贱有别
20.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 )
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 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
C.推动了当地经贸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21.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22.1908年,伊斯特遵循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原理,研究发现了玉米的杂交优势;经过若干年,琼斯解决杂交玉米的制种难题;又经过若干年,华莱士创建了先锋种子公司并使杂交玉米种子产业化。后人尊称他们为“杂交玉米之父”。这个荣誉称号代表的是一个科学家集体。这说明( )
A.科学研究不可能独立完成
B.科研成果是不断传承的结果
C.科研工作必须要团体作战
D.从科研到生产时间大大缩短
23.杂交玉米一方面可以生产出不同品质和用途的玉米,如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等;另一方面,可提高作物的抗性(抗病、抗旱、抗虫、抗倒伏等),改良果穗、株型、密植等,从而显著增加产量。这种玉米的发明者是( )
A.玛雅人 B.欧洲殖民者
C.美国人 D.墨西哥人
24.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使得其产品进入国内大部分城市。这体现出( )
A.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
C.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
D.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25.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 )
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
B.新航路促进欧美之间的物种流通
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
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
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材料三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人饮食文化的演变表
15世纪以前
欧洲人的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如法国和意大利使用橄榄油,丹麦使用黄油;阿尔卑斯地区多食用肉类,地中海地区多食用谷物类,有的地区则是肉类和谷物兼有
15—17世纪
欧洲人食物种类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土豆、玉米、小麦制成的面包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香料成为欧洲人家庭必备品,咖啡、茶叶削弱了传统饮料的地位,即便一般家庭的餐桌文化也日益多彩。宫廷贵族的饮食礼仪为资产阶级所效仿
18—19世纪中期
欧洲的食物原料全球供应体系基本确立,如欧洲市场上鱼类品种供应来自世界各地。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食物的质和量有了飞跃发展。巧克力这时成为欧洲消费时尚,一度成为社会分化后一种财富象征。饼干、罐装类等方便快捷的工业化食品遍布市场
19世纪中期
—20世纪
食物储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食物储藏电器化,欧洲市场上食物既充足又便宜。人们更加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分餐制成为新的消费时尚。饮食礼仪体系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际的一种技巧并最终变成了服务大众的比较规范的饮食礼仪体系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南北气候没有发生重大变化,A项错误;C、D两项均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乾隆年间,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故选B项。
2.A
【解析】
根据材料“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数以千种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了,A符合题意;材料是讲“动植物物种”的交流而不是动植物的进化理论,B错误;工业革命主要是促进了工业原材料和工业品在各大洲的交换,C错误;材料所处时期还没有形成经济全球化,D错误。
3.B
【解析】
“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句话体现出了科技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材料中均未提到,故排除。
4.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河南道与河北道储粮总数所占比重接近全国的一半,说明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B选项符合题意;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C选项排除;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至763年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合,D选项排除。
5.C
【解析】
从材料“在1850年至1913年间”“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中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故C项正确。
6.B
【解析】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看,实际生产比“计划”高出数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B项正确。材料没有给出工业布局情况,更看不出“均衡”,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在“一五”计划之前的1952年已完成,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各方面积极配合,计划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并不是冒进,D项错误。
7.B
【解析】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使得土地利用率提升,故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而且图示没有明确反映湖广地区农田垦殖,故A项错误;图示中不涉及人口持续增长,故C项错误;题干图示没有体现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故D项错误。
8.B
【解析】
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①正确。阶级社会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排除②。私有制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提供了基础,③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排除④。故①③符合题意,答案选B项。
9.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项符合题意;铁器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属于原始农业,排除A项;用育秧移栽的方式种植水稻和城市出现都与原始农业的特征不符,排除C、D项。
10.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出土的石器及蚌器中比重较大,这说明当时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距今二三万年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殷商的存在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D选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11.C
【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态与发展,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故选C项;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虽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B、D三项。
12.B
【解析】
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B正确。氏族制度的瓦解、个体劳动的出现都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状况的反映,都是生产力作用的结果,都不是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A、D排除。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不是生产关系,C排除。
13.A
【解析】
玉米、马铃薯、番茄原产美洲,故B、C、D三项错误;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把小麦、柠檬、牛、马等从欧亚大陆带入美洲,A项正确。
1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麻主要在北方种植,而水稻则更适合南方的水田种植,因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因此对水稻重视不够,但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水稻的地位超过了麻,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可排除。
15.C
【解析】
材料中“茫茫禹迹,画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了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的产生,故C项正确。
16.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时禁止城邦内除橄榄油之外的其他食品等物资外流,同时还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这有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促进了雅典的繁荣,因此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城邦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17.C
【解析】
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分别是汉代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耧车和唐代的曲辕犁,它们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农业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是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政府政策,图片中并未体现政府政策的信息,故A项错误;南稻北粟是农作物种植格局,题干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图片中没有男女的家庭分工,故D项错误。
18.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种植业的发展,远古居民的生活逐渐由迁徙、游牧走向定居,所以掌握原始农耕技能是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
19.C
【解析】
由姜寨遗址复原图中的房屋布局信息可知,中国早期原始农耕社会的人们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故C项正确。社会等级、南稻北粟、贵贱有别从图片中无法体现,故A、B、D三项均可排除。
20.D
【解析】
从题干中的“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玉米传入非洲给非洲人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从而改变了非洲人的饮食习惯,故D项正确。
21.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是自给自足的,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食物,而且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摧毁,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于16世纪前后,不是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
22.B
【解析】
从题干中可看出,杂交玉米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成果从研制到生产经历了若干人的传承与努力,故B项正确。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从题干中无法看出从科研到生产的时间是否大大缩短,故D项错误。
23.C
【解析】
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大大提高了亩产量,故C项正确。
24.B
【解析】
肉类从生产到销售需要保证质量,而低温是保质的重要条件;冷链配送、冷料销售等靠的是先进的运输工具,因此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故B项正确。
25.B
【解析】
根据材料“16世纪……美洲……欧洲饮食……”等关键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美之间的物种流通,因此美洲的调味品出现在欧洲,故选B项;A、C、D三项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 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对外贸易出超,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7.(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直接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影响: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对外贸易出超,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8.示例:
论题:饮食文化革命——欧洲近代化的缩影。
阐述:新航路开辟前,欧洲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十分明显。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欧洲人的活动范围,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盛行,也由此导致了欧洲饮食文化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饮食原料供应日益多样化、饮食礼仪日益大众化等。这一切都加快了欧洲社会向近代化转型。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科技和交通运输条件不断进步,理性主义广泛传播,欧洲人的饮食供应体系日益全球化。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扩展,工业化食品和各种时尚饮食遍布城乡各地,科学饮食的新观念等日益形成。
总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饮食原料供应、饮食礼仪等的演变是欧洲近代化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