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3 19:0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如下,其中符合史实且说法正确的项目数有(  )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与使用开始的》
乙:《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丙:《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丁:《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有学者认为,这本发表于150多年前的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成熟。这本著作是(  )
A.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B. 《共产党宣言》
C. 《法兰西内战》 D. 《资本论》
3.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
A. 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B. 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 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D. 为无产阶级专政做了初步准备
4.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骡机的发明者克隆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初期(  )
A.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B. 技术发明依赖于科学的新发现
C. 手工工场主垄断了新技术 D. 新技术传播进程缓慢而不平衡
5.“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对于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这里的“他们”是指(  )
A. 共产国际领导人 B. 巴黎公社领导人
C. 科学社会主义者 D. 空想社会主义者
6.1848年,世界上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被誉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种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 《人权宣言》的颁布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巴黎公社的建立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7.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号召。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得益于(  )
A.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前人的理论成果
C. 工人阶级的斗争 D. 马克思、恩格斯的潜心研究
8.巴黎公社委员兰维埃说:“公民们,我高兴得心都要跳出来,话也说不出来了。不过,请允许我赞颂巴黎人民,因为他们给全世界做出榜样。”这里的“榜样”是指(  )
A.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
C. 废除旧的国家机器 D. 打击国内外反动势力
9.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依据是(  )
A. 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的制度
C.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10.在解释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
A.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 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C. 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障
D. 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11.“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去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
A. 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B. 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C. 完成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 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12.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爆发了以圈地运动、机械化、良种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增的同时分流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英国的农业革命(  )
A. 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B. 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 使农业保持了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D. 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
13.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善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是指(  )
A. 英、法、德 B. 英、法、美
C. 法、德、俄 D. 美、德、俄
14.《共产党宣言》中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的欧洲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文中“幽灵”是指(  )
A.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英灵
B. 共产主义的思想
C. 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运动
D. 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人运动
15.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16.《全球通史》写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哲学最终战胜了欧洲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他那里程碑式的著作直到今天依然引来了各式各样的解释、批评以及修正。”关于文中“里程碑式的著作”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著作指的是《共产党宣言》
B.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C. 指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D. 促使欧洲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17.俄国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问: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据此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是(  )
A. 生产力高度发展 B. 武装暴动 C. 无产阶级联合 D. 欧洲一体化
18.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 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 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 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19.1788年,农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40%以上,工业和建筑业不到21%。1850年,农业比重下降到21%,工业和建筑业则上升到35%。这反映工业革命使英国(  )
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工业、农业同步发展 D. 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20.“她像一声惊雷震撼着沉睡的大地,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从此,工人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这里的“新”的含义是指(  )
A. 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已经具备 B. 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C. 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夺取政权 D. 开创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
21.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 工人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B. 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C. 公社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
D. 以国民自卫军取代资产阶级旧军队
22.巴黎公社委员会在开会的时候,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B.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 D. 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
23.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 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 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24.巴黎公社的实践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的宝贵经验主要有(  )
①无产阶级革命原则 ②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③人民公仆原则 ④工农联盟原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5.马克思曾指出,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他主要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是(  )
A. 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B. 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充分
C.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D.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民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二 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评论道:“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的产生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特征。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大批失业和挨饿的工人陷入绝望的地步,以致发生公开的暴动……数以千计的人群涌到赛克斯公司的工厂,冲进室内,捣毁了所有的织布机……同样在普雷斯敦、罗契台尔也发生了类似的捣毁织布机的风潮。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恩格斯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战斗的无产阶级是能自己帮助自己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他们除了社会主义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有成了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就是恩格斯的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一书的基本思想。
——列宁《弗里德里斯·恩格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圣西门等人与恩格斯思想的异同。
(2)材料三谈到的工人运动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工人运动有何区别?
(3)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C2. D3. D4. A5. D6. B7. A8. A9. D10. C11. C12. B13. A14. C15. C16. D17. A18. B19. B20. B21. A22. C23. A24. D25. A
26. (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
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27. (1)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
(2)托克维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评论工业革命:一方面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动了英国和世界的进步;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迫,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使其进步性蒙上了阴影。
28. (1)经济发展特征:传统的农业经济。
(2)经济变革: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
(3)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29. (1)同:都看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异:恩格斯看到了圣西门等没有认识到的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2)材料二反映了无产阶级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斗争手段是捣毁机器;材料三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已进入自觉阶段,工人运动开始和社会主义相结合。
(3)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30. (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
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