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上)
16 猫
青天白日睡大觉,
夜晚一宿去放哨,
两眼一瞪喵喵叫,
老鼠听了心就跳。
(打一动物)
猜一猜
导入新知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duó)却见不得猫,甚至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寻找谜底吧。
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
2.理清文章结构,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简介作者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表达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简介背景
读一读
涩
怂 恿
缕
蜷
怅
诅
绫
惩
畏
潜
虐
脊
叮 嘱
凝
污
伏
一
骂
红
罪
逃
待
望
sè
sǒng yǒng
lǚ
quán
chàng
zǔ
líng
chéng
wèi
qián
nüè
jǐ
dīng zhǔ
níng
然
戒
屋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抢救( )呼天抢地
( )咯吱
( )吱声
抢
吱
qiǎng
qiānɡ
zī
( )提高
( )提防
提
dī
tí
zhī
形近字
铎( duó)毁钟为铎
( yì )络绎不绝
( zǔ )诅骂
( jǔ )沮丧
( xiáng )安详
( xiáng )祥和
( chàng )怅然
( chāng )为虎作伥
详
祥
诅
沮
怅
伥
绎
词语解释
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从容不迫;稳重。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懒惰
怂恿
安详
预警
污涩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肮脏且不光滑。
虐待
蜷伏
畏罪潜逃
悲楚
妄下断语
怅然
惩戒
弯着身体卧着。
通过处罚来警戒。
悲伤凄楚;悲苦。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随便地下结论。
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提心吊胆】
【怒气冲天】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极其愤怒。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整体感知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1)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
(2)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三只猫的。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2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次养猫的情景。
1.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请摘录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来 历
外 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对“我”的影响
第一次:
花白猫
(1、2)
从隔壁
要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
很受喜爱
病死
一缕酸辛
精读细研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来 历
外 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对“我”
的影响
第二次:
小黄猫
(3—14)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浑身黄色
活泼、会爬树、捉鼠
全家人都喜爱它
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怅然、愤恨、诅咒路人、久不养猫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第三次:
丑猫
(15—34)
流浪猫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忧郁
懒惰
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不大注意它
被冤枉、误打、
流浪而死
更难过得多、永不养猫
2. 文中是怎样描写三只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第一只小猫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讨人喜欢的样子。“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应,表现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和“我们” 对它的喜爱。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3)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小猫的动作、情态,表现了它玩耍时可爱的样子,体现了“我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①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好看
活泼、有趣
很受喜爱
(1)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跑”“爬”“扑”“捉”“跃”的动作描写,描绘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们”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第二只小猫
(2)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3)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小猫,这只小猫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表达出“我”对小猫捉到老鼠后的惊喜之情,说明“我”对小猫的喜爱更深了一层。
②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二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乱跑、爬树、捉蝴蝶
跑到街上晒太阳
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太活泼了
不怕人
有本领,非常受喜爱
第三只小猫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于怜悯和无奈。
(3)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4)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的胖胖的。
“钻到火炉底下” 说明小猫虽被收养,但仍然没有被宠爱,从侧面表现出家人对这只猫的态度。
“终日”“胖胖的”表现出这只猫的懒惰与不讨喜的性情。
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不喜欢玩游,不活泼,天生忧郁
长相不美观
性格不讨喜
③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
没有贡献
3. 第三只猫无论它是难看,还是忧郁,按常理来说并不妨碍它的成长。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改变了它的命运?
改变命运的事件:
芙蓉鸟被害
案发现场
鸟死了一只
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
案件“分析”
猫会吃鸟
花白猫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凶手是花白猫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证据“确凿”
实施惩罚:(我)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案件的真凶:
案件的性质:
黑猫
冤案
案件转折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案件结果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二课时
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这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下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及缘由。
导入新知
1.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为全文定下基调,抛出线索,总领全文;
(2)为末尾“我家永不养猫”埋下伏笔。
精读细研
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开头的作用
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⑤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⑥开头还有可能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2. 三次亡失小猫之后,“我”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第一次
一缕酸辛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次
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第三次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
有些不快
十分生气
无比难过
隔了几天……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
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层层递进
3.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表达了作者对猫的亡失的失落,对夺人所爱的人的恼恨之情。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达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的感情。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4. 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凭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
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合作探究
2.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本文主要写了“我”家先后养的三只猫的故事,表现了“我”因冤枉棒打第三只猫的伤心与自责,同时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决不可主观臆断。此外,作者身上还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严于律己、勇于剖析自己的可贵精神。
概括主题
感悟一: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根据一点儿可疑的迹象就主观臆断,不能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对小动物进行随意的惩戒。
感悟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我们要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良好环境,使弱者得到帮助,得到幸福;另一方面,作为弱者要不甘落后,不逃避,积极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后感悟
?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作者围绕养猫叙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严谨。
写作特色
本文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描写生动,无论是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文中的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第一只猫天真活泼,常在太阳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生动,不仅乱跑、爬树,还扑蝴蝶。第三只猫则忧郁、懒惰,不讨人喜欢。通过描写,这三只猫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猫
第一只猫
可爱小猫因病亡
难过酸辛首次养
第二只猫
活泼有趣却亡失
怅然愤恨久不养
第三只猫
平白无故蒙冤死
自责内疚永不养
同情弱小
善待生命
板书设计
A.消耗(hào) 一缕(lǚ ) 晌(shǎnɡ)午
B.丫(yā)头 虐(nüē)待 瞰(kàn)望
C.咕噜(gū lū) 怅(chàng)然 愤懑(mèn)
D.诅(zǔ)骂 蜷(quán)伏 墙垣(yuán)
B
【解析】B项中,“虐”应读nüè。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课堂练习
A.凝望 惩戒 无与纶比 若有若无
B.恍惚 叮嘱 畏罪潜逃 提心吊胆
C.悲楚 安祥 恼羞成怒 妄下断语
D.辩护 衔着 怒不可扼 怒气冲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解析】A项“纶”应为“伦”;
C项“祥”应为“详”;
D项“扼”应为“遏”。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 ,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②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 。
③妻常常 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A.酸辛 预兆 叮嘱
B.酸楚 预警 叮咛
C.酸辛 预警 叮嘱
D.酸楚 预兆 叮咛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C.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D.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
【解析】A项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中的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D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缕( ) 污涩( ) 红绫( ) 消耗( )
怂恿( ) 忧郁( ) 惩戒( ) chànɡ( )然
quán( )伏 安xiánɡ( ) 叮zhǔ( ) 悲chǔ( )
lǚ
sè
línɡ
hào
sǒnɡ
yù
chénɡ
怅
蜷
详
嘱
楚
课后练习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藤椅 辩护 酸辛 提心吊胆
B.安祥 暴怒 予警 毫无生意
C.诉说 玩游 凝望 默默无言
D.失踪 懒惰 衔着 隐隐约约
B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B.妈妈经常怂恿我参加学校的各种竞赛。
C.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D.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B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那里有三四只小猫”中的“三四(只)”是表示概数。
B.“追过去打了一下”中的“下”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C.郑振铎先生的《猫》借物抒情,全文中心是表达了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
D.课文以养猫为记叙中心,三段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有相对的完整性。
C
5.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
(2)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3)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
(4)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6.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③例如,英国曾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④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⑤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高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
A.④②①⑤③ B.①②③⑤④ C.④①②③⑤ D.①②⑤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④句引出话题,应位于段首,故排除B、D两项。③句举例论证⑤句的观点,应排在⑤句之后,排除C项。
A
7.动物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小猫的悲鸣中,我们读出被误解的凄凉。
示例:从鸣蝉的欢唱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烈。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黑龙江虐猫事件,北大学生杀死流浪小猫事件,南京烧狗事件,动物的命运一次次撕扯着众人的神经。
材料二:清明前夕,在贺家山陵园一座墓前,立起了一尊狗的雕像。虽然离清明节还有些时日,但每天都有不少人来到墓前,或献上花篮,或奉上祭品,默默哀悼……因为三年前这只名叫赛虎的义犬在屡次阻止人们未果的情况下,舍身尝食毒狗肉救了30余人,自己却丢下一窝幼崽悲惨死去。
(1)说说你读过这些材料后的感想。
(2)默写两句与动物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①
②
示例: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不应虐待动物。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如果你们准备利用周末开展一次“善待动物”的主题活动,请写出你的活动目的和活动步骤。
活动目的:
活动步骤:①
②
③
通过宣传活动,增强人们关心、善待动物的意识。
拟写、悬挂宣传标语。
编印、发放宣传材料。
调查当地的动物生存状况,写出报告并向有关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向新闻媒体寻求帮助,扩大宣传力度)。
阅读“我匆匆跑下去看……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回答问题。
9.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_______→________→无奈→_______
10.选文中写“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识到“错”的根据是:
愤怒
悔恨
难过
怪自家的猫偷吃了鸟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或: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11.“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2.第三只猫的遭遇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自选角度说说你的看法。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
示例: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或从猫的角度来说:出现了误解不可以逃避,应该用行动证明自身的清白)
十一号楼的猫
①我们十一号楼三层的楼道里养着一只流浪猫。说是流浪猫,其实早就没有了流浪猫的样子。它是一只米黄色的长毛猫,眼睛微微透着绿,洗过澡梳过毛,毛色油亮有光泽。它常常蹲在三层电梯口的小厅堂,端正地坐着,优雅地看着电梯里的人,仿佛知道我们是来看它的一样。旁边放着猫粮盆和水盆,还有几个小玩具。
②多数时候,它只是看你一眼,有时也会跟着你走入电梯。进来后就跟所
有乘电梯的人一样,乖乖等着。到了一楼,它在人们的脚步间左拐右拐地穿插着走出居民楼,往院子里的树下一躺,晒着太阳睡半天。天色晚了,就再跟着上楼的人一起回去。我住的这幢楼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它的存在,看到它走进来了,就帮它按一下“3”。三楼的门一开,它就不急不慢走出去,重新在电梯口小厅堂坐下。
③有一次我深夜加完班,一个人抱着一堆东西,从北区的工作室穿过漆黑的花园,走回南区的家。半路被蚊子叮了一腿的包,边跺脚边走,走到楼下的时候,脚震得又麻又疼。我用下巴很卖力地点开电梯开关,前脚刚进去,后脚它就跟进来了。我盯着它,它盯着我,我只好用额头顶了我自己的
楼层,又用下巴按了它要下的楼层。等搞定之后,原本一路走回来的沮丧感消失不见,我一个人在电梯里笑得前仰后合。它出去的时候,在靠近我的腿边翘着尾巴蹭了一下。大半夜,我和一只猫同乘了电梯,还为它按了按钮,这太喜剧了!
④听楼下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说,它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电闪雷鸣中逃进楼里来的。当时它毛都掉得斑秃,眼睛全被眼屎糊住,身上还有伤,
走路一跛一跛的。三楼住着的刘奶奶撞见它,心生怜悯,就把它抱回家,收养了它。为了照顾好这只猫,刘奶奶甚至多次缺席了最爱的广场舞。它渐渐地恢复了体力,脱胎换骨,变成一只美貌的家猫。但它大约是流浪太久,不习惯被禁锢在小小的屋子中,成日趴在窗口喵喵地叫,刘奶奶就又把它放出去了。
⑤可自打那以后,它似乎把三层当成了坚实的后盾,在外面野几天就回来,回到三层就安静地蹲在那里等着。慢慢地,整个三层的人都习惯了,没事就来放点儿吃的、喝的。它也越来越把这儿当成家,从半个月一回到几天一回、一天一回,比上下班的白领还准时。
⑥很快,整幢楼都知道了它的存在。渐渐地,它从三层的猫变成了十一号楼的猫。我经常看见同楼的住户跟别人说:这是我们楼的猫,一会儿就回去了。别人问保安,怎么总能见到那里有只猫?保安头也不抬地说,噢,那是十一号楼的猫,出来溜达溜达。听得我差点儿当场笑出来。那只黄毛碧眼的猫咪突然间变成我们的流动标签,让一些事情变得格外有意思起来。
⑦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一进家门就一惊一乍地说:“你们邻居还真热情啊。这‘远亲不如近邻’,在你家我算是见识到了。”她很疑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全楼的人好像都是认识的,出个门回个家在电梯里见到了,还点个头示个意。她说:“这场面,我除了小时候住我爸的纺织厂家属大院的时候领略过,真是多年不见啊。我刚才提着一堆东西上电梯,被超过三个人问要不要帮忙。”我就带她去参观那只猫,她不可置信地反复问我:它真的会坐电梯?它就住在三层?它几岁了?……
⑧因了猫的到来,十一号楼的人原本互相陌生,现在都变成了猫的主人;也因了它的到来,大家仿佛都成了别人生命的依靠,变得坚强而乐观起来。刘奶奶作为这只猫的原始救命恩人,也很欢喜。她跟我们说,孙子知道她养了一只这么有灵性的猫,一到假期就住过来看它。原本搭救了一只猫,结果还让宝贝孙子成了常客,简直就是节日大酬宾。说话间喜气洋洋,仿佛不是她给了它新生,倒是它带来了她的幸福生活。
⑨这只猫自己大概永远都不会明白,它变成了所有人的精神亮点。人们喂饱它,还喂饱自己的心。
(选自《智慧少年》,有删改)
13.通览全文,最能体现十一号楼猫的特点的一个短语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③~⑤段中能具体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只举一例)
有灵性
①“我前脚刚进去,后脚它就跟进来了。我盯着它,它盯着我。”②“它出去的时候,在靠近我的腿边翘着尾巴蹭了一下。”③“可自打那以后,它似乎把三层当成了坚实的后盾,在外面野几天就回来,回到三层就安静地蹲在那里等着。”④“它也越来越把这儿当成家,从半个月一回到几天一回、一天一回,比上下班的白领还准时。”。
14.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当时它毛都掉得斑秃,眼睛全被眼屎糊住,身上还有伤,走路一跛一跛的。
这几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这只猫在被收养之前的惨状,与被收养后它的可爱模样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十一号楼人对这只猫的关爱,从而突出十一号楼人的善良。
15.文章第⑦段叙写朋友来家做客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借朋友来家做客的所见所闻,从侧面写出了因猫的到来给十一号楼带来的改变——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爱,邻里关系和谐温馨。丰富文章的内容,让文章可读性更强。
16.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人们喂饱它,还喂饱自己的心。”对此你怎么理解?
“人们喂饱它,还喂饱自己的心”指人们喂饱猫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世界收获更多。收获示例:①感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温情和关爱,收获了和谐、温馨的邻里关系。②觉得自己成了猫的主人,是别人生命的依靠(增加了责任感),变得更坚强乐观。③体会到了为别人付出的快乐,也治愈了内心的沮丧不快。④收获了更多的亲情,内心增强了幸福感。(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17.【仿写点:抓住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抓住特征对人或事物进行描写或者说明,能使被描写或者说明的对象鲜明生动,形象饱满。
如文中的三只猫,各具特点,各有性格。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乱跑,会爬树,会扑蝴蝶,还会捉老鼠。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玩游”。这些描写,表现出三只猫的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
请选取你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抓住特征进行生动描写,以突出其特点。(100字左右)
示例:这对大虾真有趣!它们长着又细又长的胡子,眼珠一突一突的,有一对厉害的钳子。它们的尾巴像一把小扇子,几对细长的脚在水里划动着。它们有时搂在一起,好像要打架;有时又手拉着手,好像在说:“走,我们一块儿去水晶宫玩吧!”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