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消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2、把握草原的特点,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3、学习 “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并理解重点词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再加上这是第五单元的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也没有预习。所以学习本课我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如果有条件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内蕴。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以读课文为基础,具体学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认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写法借鉴:
学习 “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设计教学情境(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如果让你旅游,你想到哪儿去呢?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顺势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时,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蒙古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作家鲍吉尔.原野。
⑵ 鲍尔吉 原野, 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
⑶ 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夫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他的老师告诉他;“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三、学习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1、认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并运用圈点批注法标出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本文大意。
(1)解决字词障碍: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庐 长鬃(zōng) 摩挲(suō) 咆哮(páo xiào) 处境(chù)
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穹庐:借指天空。 摩挲:用手抚摩。
(2)解题:
从标题来看,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
“静默”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明确: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
2、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多种形式读课文(1—10段),并标出有关描写草原特点和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的语句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草原的特点。(板书句式)
A、草原的特点:(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参考内容:
(1)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
(2)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3) 看不到与看不尽: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4)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5)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6)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B、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齐读11--12段)(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参考内容:
(1) 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此时人们为眼前突然开阔的空间而惊慌,为自己不知所从而惊慌,为担心为担心自己的得失而惊慌。
(2) 为什么说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呢?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自由”与“不自由”,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回答)
明确: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次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3)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作者是说,人在草原上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怨自艾,而应当不卑不亢,保持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C、(指生读13—15段)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板书句式)
3、赏读课文:本文语言优美,富含哲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用心体会。并用“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作答。
提示:对于这一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只要学生,从文中摘录一句话,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合适的理由即可。
参考内容:
(1) 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母牛”和“烈马”两个反差的意象。 母牛,烈马让人想到什么?
赏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2)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赏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4、学习并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语段,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内容:
1、城里人看草原和牧人看草原的对比。
2、观看海景与观看草原景色的对比。
四、布置作业:
背诵11段,选做互动练习题3-5道题。
【板书设计】 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1、“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方法:对比 作用:强化(共26张PPT)
欢迎各位老师光临指导!
鲍尔吉·原野
走近作者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他和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共同被称为“草原三剑客”。
自主学习1:认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运用圈点批注法标出本文的生字生词,并加以识记。
5分钟后比一比谁的自学效果好!
1、准确读出下列加横线字的音。
前瞻 簇立 迥然
穹庐 长鬃 摩挲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簇立: 迥然:
穹庐: 摩挲:
自主学习2:解读课文
用舒缓的语气朗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草原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伫立草原,产生了那些感受?请用横线划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4分钟后比一比看谁找的准!
精段阅读
齐读第11--13段,讨论思考:
1、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母牛和烈马各蕴含作者的什么情感?
4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的好!
对比手法赏析
文章为了表现草原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横线划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和同学交流一下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3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的好!
阅读积累:
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吧!(激情朗读或背诵课文第11自然段)
1、了解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3、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性情。
4、学习“对比”的修辞手法,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
主旨探究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而含蓄的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在对草原的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我的探究:
1、都市景色和草原景色的对比 , 表现了草原:
2、草原和大海的对比
大海:
草原:
辽远而苍茫
观者在岸边,景色受到限制
可以是草原的中心,草原的内涵更富有直观性
3、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引入作者的感受:“城里的人大睁眼睛看草原”城市人是在
“ ”草原 ,牧人,却是在“ ”草原,
寻找
享受
教学重、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母牛——品尝清水——温柔的爱
烈马——摩挲草尖——热烈的爱
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
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释题
结合《敕勒歌》的学习,我们看本文所写的内容和敕勒歌有何不同?
如何理解“静默”?
本文景物描写较少了,更侧重于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为主,是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
我的理解,
我来说:
草原的特点:
产生的感受:
辽远、苍茫
看不到、看不尽
自由感
不自由、局促
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