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0 21:41:35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制作 逸夫中学 郑建峰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夜雨寄北课文分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未有期”道出诗人的遗憾和失望,两个“期”字呼应,在矛盾中抒发了宦游漂泊、欲归不得的惆怅。
巴山夜雨涨秋池。点名地点、季节、时间和气候,借景抒情。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将成为窗下剪烛、促膝倾谈的话题。
次句以景写情,是当今现实中的巴山夜雨,实写;末句以情写景,是将来回忆中的巴山夜雨,虚写。
未有期
再读全诗,理解作答
一、前两句中的“君”指的是谁?“未有期”是谁的回答?“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出诗人怎样的处境?表达他什么感情?
二、”何当“是什么意思?三、四句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三、试概括诗歌的主旨。
简析
诗句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作者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设想与友人相聚长谈的情景。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写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可见思归之切;盼望他日与朋友相聚,“却话巴山夜雨时”,衬托此时无人共语的孤独。

试一试,背一背
棒!!!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一、“望湖楼”是什么意思?
杭州西湖边的一座楼。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怎么理解?
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作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写下此诗。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为“三苏”,眉州人(今四川眉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听朗诵,感知意境
一、自己朗读,理解意思
二、讨论交流:云、雨、风、水各有怎样的特点?诗中用了什么修辞?
乌云(翻墨)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比喻
诗歌简析
这首诗写夏天看到的湖上阵雨的景象。第一句写乌云升腾,第二句写暴雨骤至,第三句写风过雨消,第四句写水天澄碧、平静如初。一句一景,变化迅速,就跟夏天的暴雨一样来得快,去得也突然。云黑,意味雨意很浓;“未遮山”,表明乌云不是漫天密布;雨大而猛,又骤起骤停,这些都是夏天暴雨的特点。用“翻墨”形容云黑,不但形象,还写出浓云滚滚的动感和气势。用”跳珠“比喻“乱入船”的又大又猛的“白雨”,也十分鲜明、生动。
一、听朗诵,看动画,想象画面,化诗为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内容。
二、苏轼在诗歌的写景中融入了独到的人生体验,给人以启示,你觉得这启示是什么?
启示:
人生的风雨随处都有,只要处变不惊,一切风雨都将过去,一个“水如天”的美好境界就会重新出现。
这两首古诗都是写雨的,有什么不同?
《夜雨寄北》从眼前的一场秋雨写起,借涨满秋池的秋雨抒发自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夏天在湖上看到的一场短暂的骤雨,从云起写到雨停,变化迅速,景象鲜明,主要通过天气由阴到晴的变化过程来表现人生的启示.
齐背这两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赛诗激趣、初涉雨诗
自从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争相与诗文为友,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课前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
(学生跃跃欲试。)
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
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小结: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
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诗的了解:1.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写作风格(能更好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2. 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了解苏轼写西湖雨的心情)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
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
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
学生自由练读。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读的特别认真,就请你当回小老师领着大家一齐读读。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 “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
交流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课件出示,教师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宋 陆游 《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 李攀龙 《广阳山道中》
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1.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3.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六、升华主题、传承经典
课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话: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就象你们刚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书声琅琅,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来自费尔教育。 点这里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