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宋?元好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汉?卓文君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
剧中人。——张爱玲《倾城之恋》
爱情通常是美好的,但有人说……
对此你怎么看?
卫风
?氓
诗经
《诗经》知多少
《世纪金榜》P25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诗经》是我国
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所以它又被称为
。
它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
传统的源头。
《诗经》分为
(即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
(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
(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
第一部
“诗三百”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现实主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合称“诗经六义”。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五经+《乐经》。
诗经艺术手法简介
《世纪金榜》P26
“赋”:铺陈直叙、排比。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打比方、作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大多在诗歌的开端,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预习检测:每张图片对应一道题,选择你喜欢的一张图片,进入答题环节
初读诗歌: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
精读诗歌,填写表格中的相关内容
情节
具体章句
人
物
氓
形
象
女子
恋爱—成婚
婚变
决裂
1、2
3、4、5
6
急躁
三心二意
暴躁
薄情
痴情
体贴
吃苦耐劳
清醒
决绝
再读诗歌,畅所欲言
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根源在哪里?
女主人公在这场婚恋中总结了什么经验教训?这对当代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知识链接:“子无良媒”
→
“聘婚制”
拓展深化
在这首诗中,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经历了“氓—子—复关—尔—士—尔”的变化,聪明的你肯定能从中感受到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课下不妨找一找相关的资料,同时关注一下古代人物之间的称谓。
课文总结
定情
结婚
深思
婚变
悲伤
决裂
课后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默写
《诗经·卫风·氓》以枯黄的桑叶来比女子靓丽的容颜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中运用了借代手法描写女主人公登高远望“氓”,因看不见而泪水涟涟的情景的句子是:
,
。
《诗经·卫风·氓》写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游戏:连连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赋
比兴
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含义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蚩蚩:忠厚的样子。一说笑嘻嘻的样子。
贸:交换
将:请
体:卜筮的卦象
贿:财物,在文中指嫁妆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涉:渡过
愆:拖延
至于:到、达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通“非”,不是
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含义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三岁:多年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差错
贰:不专一,有二心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脱身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没有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躬:自身。躬自,同义复用。
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言:助词,无义
聘婚制
聘婚是周代的合法婚姻,聘婚制是周代的合法婚姻形态,聘婚礼是周代婚礼的集中反映。
聘婚礼的第一个步骤是纳采。即男家遣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男家备礼至女家求婚。第二个步骤是问名,即男家派媒人问女子之名。以龟卜其吉凶。第三个步骤是纳吉,这是男家卜得吉兆,备礼(礼物一般为大雁)告知女家。至此,婚姻始定。第四个步骤是纳征,这是男家在纳吉之后,送聘礼于女家以成婚礼。第五个步骤是请期,即男家卜得迎娶吉日,告于女家,征得同意。最后一步则是亲迎,指到了婚期,新郎亲至女家迎娶新妇完成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