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节 奇妙的物理现象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1)食油倒入水中后是 ;而酱油倒入水中后是 .(2)公共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会向 方向倒;公共汽车急刹车时,乘客会向 方向倒.
2.如果向手心吹气,手的感觉是: ;而向手心呵气,手的感觉却是: .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是: .
3.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请你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一下,提出一些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填入下表中.
物 理 现 象 提 出 问 题
4.将文具盒平放在桌面上,用手拉动时感觉所需力的大小;再将两枝铅笔垫在文具盒下后,仍用力拉动时,你会感觉到所需的力( )A.比第一次大 B.比第一次小 C.两次一样大 D.说不清楚
5.如图所描绘的物理现象,实验或生活中肯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是( )
A.在清水杯中加食盐能使鸡蛋浮起来 B.加热盛水烧瓶的颈部金鱼安然无恙 C.玻璃罩里燃烧的长蜡烛先熄灭 D.从树上落下的苹果所在的位置
透明物体 两个表面 字的大小变化
盛水的圆柱形玻璃杯 都是凸面
近视眼镜片
平板玻璃
6.为了探究隔着透明物体看物体会有什么变化,请你选择下表的物体,并隔着它们观看近处书上的字,把观察的结果按要求填入表中.
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隔着 (填写物体的特征)的透明物体看书上的字,大小会发生变化.
猜想一下,用这些物体看书上的字时,字的大小变化程度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说出一种因素: .
7.橡皮泥通常情况下在水中是下沉的,你有办法使橡皮泥在水中不下沉吗?试设计出两种方案.
方案一: ;
方案二: .
8.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大家有些什么感受和收获? .
第二节 体验科学探究
1.自然界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家是通过 的方法去认识它们的.对各种现象结果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是进行 .
2.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般需要做这样一些事: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 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 来收集证据,然后作出评价,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
3.做完“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小强对实验的结果感到非常吃惊,同时对决定放入回形针多少的因素进行了猜想.下列猜想中,肯定不合理的是( )
A.杯子的组成材料 B.杯口的大小 C.杯里所盛的液体 D.杯子的价格
4.关于“猜想”,下列给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猜想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猜测 B.猜想一定要是正确的,否则就是谬误
C.猜想有时会与客观事实相差很大 D.猜想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验证
5.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一般是( )A.猜想——结论 B.实验——结论
C.猜想——实验——结论 D.结论——实验——猜想
6.意大利科学家伏打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结论:只要有两种不同的金属与某种潮湿的物体或导电的液体接触,就会有电产生.下列给出的现象不支持伏打这一观点的是( )
A.天空中的雷电,能劈倒地面的大树 B.将两种金属丝接成一根弯杆,一端含在嘴里,另一端接触眼皮,眼睛有光亮感 C.用金币和银币夹住舌头,金币与银币相碰时,舌头有酸苦感
D.钩在蛙腿上的铜钩与铁盘接触,蛙腿发生痉挛
7.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发现车胎瘪了,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他根据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常识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坏了……
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小明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也是好的.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
后来,他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里边,发现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升.小明非常高兴,车胎漏气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解决上述车胎漏气问题的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有哪些相似的步骤?
(2)请举一例简要说明,你在生活中类似于“解决车胎漏气”这样的经历.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是什么
〖补充例题〗
1.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而产生的.
2.敲打铜锣,因锣面 而发出声音,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不能传声.
3.05年春节晚会上,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所有观众.她们是怎样训练的呢 听不见声音,她们将身体紧贴在音箱上,感受音乐的节奏,因为声音是由 产生的.
〖课内练习〗
1.小明将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时,感觉到手有点“麻”,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发声的声带 (是/不是)声源.
2.如右图所示的“土电话”由两个圆纸盒和一根棉线组成,只要将棉线绷紧,两人就可以通话了,“土电话”是利用__________ _原理制成的.
3.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
4.发声体在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 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
5.我国已进行了“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我们的宇航员已乘坐宇宙飞船邀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6.最近印尼又发生了一场地震,致使许多人丧生,有关研究人员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城市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隙就钻,从废墟里爬出来 D.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7.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电铃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如图1-2所示,当把瓶内的空气抽出时,声音会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原因是( )
A.声源发声太强 B.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声
C.声源离广口瓶太近 D.瓶内仍有少量空气,悬挂声源的固体亦能传声
8.给你一支小试管,不增添其他器材,设计两个发声的实验,并简述发声的原因。
〖课外练习〗
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 而产生,人类靠 振动发声的.如图1-3,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 的振动而产生.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声音先经 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过 传播而被鱼听到.
2.《黄河大合唱》中有一句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中的声源分别是 、 、 .
3.声音是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音具有 .
4.如1-4图是小明所做的一个听声的实验,他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请小华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使声音通过___________传入他的耳朵.接着,小明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敲打衣架的声音,通过比较发现,固体传声的本领比空气________(强/弱).
5.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 ,这说明:声波具有 .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
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C.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
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
7.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
8.看图说理:
(1)观察图甲得出的结论是: ;
(2)观察图乙得出的结论是: .
如果按照上图去设计声音传播的实验,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想法,左图中怎么知道鱼是听到拍手的声音把鱼吓跑的,而不是看到拍手的动作被吓跑的;中图敲桌面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还是通过桌子传入人耳?或者两者都有?针对这些疑问,怎样改进实验,使它更完善.
(3) ;
(4) .
9.某课外探究小组做了如图1-6所示的实验:敲响右边的音叉,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小球弹起,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在月球上做此实验,我们能看到这种现象吗?为什么?
二、声音的特征
〖补充例题〗
1.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
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音调
我们平时所说的 “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4.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 B.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课内练习〗
1.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这是由于_______ ___.
2.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声音的特征:“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 ;“脆如银铃”说明声音的 .
3.在听熟人打电话时,从声音的特征上,容易辨别对方是谁,其主要原因( )
A.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不同 B.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频率不同
C.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不同 D.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响度不同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 B.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
C.一个人音色是不会改变的 D.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会改变的
5.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6.如图1-7,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的心脏跳动,主要是为了( )
A.适当改变心脏跳动频率,使音调变高 B.缩短和病人之间的距离,增大声音的响度
C.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D.可以增大心脏跳动振幅,使响度增大
7.图1-8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探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8.小明同学在家里找到了一根废钢锯条,请帮助小明设计一个声学实验来验证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外练习〗
1.响度的大小跟声源的 有关,响度还跟离开声源的 有关.
2.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 决定. 越高,音调越高.
3.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不同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也能被人区分出来,这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4.声音的三个特征是 、 、 .
5.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相同或不同).
6.声音在气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 (快或慢).
7.扩音器、 广播喇叭是用来增大声音 的器械.
8.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1)今天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 大.
(2)韦唯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韦唯的歌声的 好.
(3)刘红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她说话声的 高.
9.如图1-9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__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不同.(均选填“响度”、“音调”和“音色”)
10.用手执纸盒,让弹性片在书页上刮动(选用纸页较厚实的书),可以听到弹性薄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可视为弹性片每滑过一页便振动一次,当弹性薄片迅速在书页上刮动时,可以听到“吱……吱……”尖脆响声(音调高),这是由于___ ___产生的;当慢慢地在书上刮动时,则听到“晰……,晰……”的低沉响声(音调低),这是由于____ __产生的.实验说明音调的高低是由___ ___来决定的.
11.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 B.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12.如图1-11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A.瓶振动,水的高度B.瓶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13.如图1-12是几个声音的波形,图a和图b所示为两个不同音叉的波形,图c、图d和图e所示为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的波形.
(1)图 a和图b哪个音叉的音调较高?哪个音叉的叉股较长?
(2)比较图c、图d、图e三图,小提琴、长笛、法国号它们是否正在演奏同样音调的音符?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补充例题〗
1.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它是由发声体的 产生的,有资料显示,噪声每经过一条100m宽的林带可降低20-25分贝,从减弱噪声的途径看,这是在 中降低噪声的.
2.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B.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D.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
3.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课内练习〗
1.城市道路上,禁止鸣笛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的.
2.图书馆等阅览场所都挂有如图1-13所示的“静”字标志,它要求在室内看书的人要保持 ,从物理学讲,也是从 防止噪声.
3.如图1-14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
4.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 B.几位同学在家里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 D.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5.在城市道路上常见如图1-15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乐器商店特有的标志 B.鼓号队不能进入
C.道路转弯注意安全 D.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6.大剧场四周的墻壁总是修成凹凸不平,目的是( )
A.增加声音的反射 B.减弱声音的反射
C.为了装饰剧场 D.为了增大音量
7.优美动听的音乐 ( )
A.在任何环境下都属于一种好听的声音 B.在任何环境下都属于一种刺耳的噪声
C.在不同环境下可能是属于扰人心烦的噪声 D.声音响度大时就是噪音,响度小时就是乐音
8.下面关于乐音和噪声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乐音悦耳动听,噪声使人心烦,有害于人的健康
B.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规律,而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
C.乐音的响度过大,也会使人感到不安
D.乐音与噪声有根本的区别,乐音不会变成噪声
9.因衣物没放平引起洗衣机身振动产生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减弱?
〖课外练习〗
1.人们把 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除了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外,还会损害人的 ,使人产生头痛, 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 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小华在家里修理桌子时,有敲击物体的声音,为了避免干扰隔壁的小明学习,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门窗关闭严实;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 中减弱;第三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
3.从图1-16所示的波形看,属于噪声的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4.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大雪过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少 B.大雪蓬松而多孔,对声音有吸收作用
C.大雪过后,银装素裹,声音被反射 D.大雪过后温度低,声音传播速度变慢
5.控制噪声是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号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装有消声器 D.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6.从环保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 )
A.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
B.上物理课时,听到隔壁教室音乐课传来的歌声
C.夜深,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
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
7.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 长 短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8.噪声是有害的,科学家想了许多办法加以治理,而在这些办法中,最奇特的一个办法是“以声治声”.做法是:用电子计算机产生与噪声振动步调相反的“抗声”,让“抗声”与噪声在空气中合成,其结果减弱或抵消了噪声强度.问题是,本来噪声就有害再由电子计算机发出声音不是增加噪声的响度吗?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减弱噪声呢?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补充例题〗
1.关于超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能获得较集中的能量,可以进行超声清洗 B.超声波的穿能力比较好,可以穿透任何物体
C.超声波能够成像,人耳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D.超声波缺乏方向性,且不稳定
2.下列现象不属于利用超声波的是( )
A.蝙蝠飞行时的定向 B.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检查
C.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 D.优美的小提琴演奏声
3.西方人用一种叫做犬笛的口哨来呼唤爱犬.犬笛吹出的是25 000Hz的声音,周围的行人茫然无所知,而小狗已经按照犬笛中传出的口令行动了是因为小狗能听到_____________的声音
〖课内练习〗
1.对一条尚未拉紧的橡皮条,轻轻拨动一下,你 看到橡皮条在振动,你 听到橡皮条振动的声音.(能/不能)
2.如图1-17,利用超声波速度测定器可以测出高速运动网球
的速度,该仪器是利用超声波的 效应而实现的.
此装置 (能/不能)探测出高速公路上违章超速的汽车速度.
3.有人注意到,蝙蝠即使在黑暗中飞翔,也不会碰到任何东西.那么蝙蝠到底是用眼睛看东西,还是用耳朵“看”东西呢?为了揭开这个迷,我们可以先堵住蝙蝠的 (眼睛/耳朵),然后让它在 (明亮/黑暗)的环境中飞行,看它的飞行情况;然后再堵住蝙蝠的 (眼睛/耳朵),让它在 (明亮/黑暗)的环境中飞行,
4.下列关于超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缺乏方向性,且不稳定 B.超声波的穿透能力比较差,没有什么用处
C.超声波能获得较集中的能量,可以进行焊接 D.人耳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强超声波对钢铁、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割加工
B.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C.利用超声波能够预报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
D.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列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受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6.超声诊断将雷达技术与超声原理相结合的诊断方法.超声波每秒振动的次数一定不少于( )
A.1000次 B.5000次 C. 20000次 D.10000次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
8.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 )
A.海的深度 B.相距很远的两高山之间的距离
C.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D.很长的钢管的长度
9.人耳听不到声音的原因很多。你能设计几个小实验概括说明一下人耳听不到声音的各种原因吗?
〖课外练习〗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致在 Hz和 Hz之间, 频率低于 Hz的声波叫 波.
2.声呐是海事部门常用的仪器,它是利用 波的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
3.举例生活和生产中应用超声波的三件事例:(1) ;
(2) ;(3) .
4.声纳探伤就是人们向待查工件发射一种超声波,经工件反射后接收,经分析反射回来超声波的时间,就可以判断出工件的伤痕在什么位置,这是利用了声在不同介质中_________的原理.
5.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监测和 次声波.
6.现代科学家已研制成功一种叫做“水母耳”的海上警报器,用来接收_______声波,从而预报海上风暴;科研人员还设计制造了一种模仿蝙蝠的_______声波声音,放在农田或粮仓里播放,老鼠听到后就惊恐不安,纷纷逃遁,甚至发疯相残.
7.将肥皂膜放在正在放音的音箱前边,可看到肥皂膜在_________,说明声音是一种波动,并且_________能量.有一种超声波牙刷,能发射一种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可以穿过牙齿周围的液体引起强烈的振动,从而将牙齿上的污垢清除下来而不会损坏牙齿,使用超声波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_________.
8.人耳能听到声音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声音的( )
A.响度 B.频率 C.振幅 D.音色
9.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小嘴发出频率为105K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65Hz的音叉,对以上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不见它们发出的声音
10.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象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
A.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
B.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C.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
D.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
11.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 的大游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把这种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1)这种装置的名称叫 ,为使它发出的声音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 声波.
(2)这种装置 (能/不能)用来进行月球等太空的探测,因为 .
12.在地震或火山爆发之前,人通常没有任何感觉,而狗、猫等动物有反常行为,这是什么原因?利用这些行为对我们有什么用?
《声现象》单元测试A卷
一、选择与填空
1.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晌度
2.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
3.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4.把人耳贴在装满水的一根长铁制水管的一端,在水管的另一端用铁锤用力敲击,人耳可能听到的情况是( )
A.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B.先听到沿铁管外空气中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音
D.人耳先后听到三次传来的敲击声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强超声波对钢铁、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割
B.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C.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个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可以接收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D.利用超声波能够预测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
6.在哪些情况下,两个人不用通讯设备就无法直接听到对方发出的声音 ( )
A.在行驶的地铁车厢内 B.在漆黑的房间里
C.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下 D.一个人在空中静止,一个人在飞行的超音速飞机上
7.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___产生的.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__________的缘故.(选填“快”或“慢”)
8.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神谜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而船上的一切设备及物品却完好无损.经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谜”.原来都死于风暴所产生的 .
9.人们把 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除了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外,还会损害人的 ,使人产生头痛, 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噪声还诱发 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0.蝙蝠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 ,它能准确地判断障碍物或捕捉目标的位置,是由于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 装置,可探测海洋深度、绘制水下数千米的地形图等.
11.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______Hz,人耳_____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__次.
12.“以声消声”可使甲声源传来的“ ”部和乙声源传来的“ ”部(填“疏”或“密”)恰好同时到达某点,它们就会相互抵消,科学家用“以声消声”开发的反噪声术被称为“有源消声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可以消除 、 、 等所产生的噪声.
13.炎热的夏季,当雷雨来临时,闪电过后往往雷声隆隆,不绝于耳,“雷声隆隆”的原因是 .
二、探究题
14.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探究塑料片振动发声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活动1:如图1-18所示,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
活动2:如图1-19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一次.
比较你在探究活动1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划得快慢有什么关系.
比较你在探究活动2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梳齿疏密有什么关系?
通过探究,你可以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15.如图1-20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⑴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⑵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着一实验表明: .
⑶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⑷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
16.如图1-21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但没有与之接触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可以看到乒乓球会____________起来,乒乓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它__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获得了能量,同时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分析判断左边音叉在__________.右边被敲击的音叉作为声源,当它的振动能量在___________中向外传播时,造成周围介质运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引发了左边一个音叉的共振,使该音叉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声源所传播的能量,并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___________(选填“能够”或“不能够”)传递能量.
《声现象》单元测试B卷
一、选择题
1.前几年美国的世贸大楼被恐怖分子攻击而倒塌,致使上万上丧生,有关人士指出,楼倒塌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大声呼救 B.静等着人员前来营救
C.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
2.下雨时,雨点打在瓦片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响声,这里发声振动的物体是( )
A.瓦片 B.雨点 C.空气 D.以上都不对
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 B.在家中,音响播放音乐一定不是噪声
C.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D.不符合环保的声音都是噪声
5.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6.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上,发现蝙蝠也可以很正常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 )
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B.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7.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 ( )
A.声音的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低
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D.声音的频率太高,人不能觉察到
8.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的一组是( )
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二、填空题
9.在敲钟时,我们可以听到的声音莺耳缭绕,绵绵不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城市的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它可以使交通和生活中产生的 被部分吸收而减弱,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这是在 减弱噪声.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的一个冲击声波经反射集中后,可以将结石粉碎,这说明声音具有 .
11.南亚、东南亚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 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
12.虎啸岩是武夷山著名景点,遇到刮大风的时候就会发出啸声,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产生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将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加快录音机喇叭的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变高.
14.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的 就是通过声音来给病人诊病.现代医学,可以利用人耳听不见的 更准确的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15.在桌子上放一些米粒,敲击桌面,看不到桌子在 ,却听到 ,看到米粒在 ,这说明桌子在 .
16.声音也会钻“牛角尖”.如图1-22所示,当声波钻进吸音壁上楔形物体,不再反射回来,声波被大量吸收.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请解释下列现象:一场大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为什么?
三、实验与探究题
17.观察下表,试写出两个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
结论:
例: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1)
(2)
18.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着的大钟下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罩敲响后,把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请你想一想,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现象显然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计
〖补充例题〗
1.使用温度计前要观察它的 ,即它能测量的 ;若待测温度 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或 它能测量的最低温度,温度计有可能被它里面的液体 或测不出 .故测量液体温度前,一定要先 被测温度,然后选择 的温度计.
2.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柱会略有先下降,然后再上升,这是什么原因?
〖课内练习〗
1.温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要先观察它的 和 .
2.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 ,干冰是 态,冰是 态,水在一定温度下能变为 态和 态.
3.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它去加热物体, 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 ,万一洒出来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该立刻用 .
4.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 、 、 三种状态存在. 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物体处于哪种状态与 有关
5.如图2-1所示,放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的两支温度计a、b,加热时,b温度计的示数始终比a温度计的示数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加热时,a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1所示,则a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6.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小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2-2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
7.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 上海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8.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温度,图2-3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9.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读数应在( )
A.温度计内液体开始上升时进行 B.温度计内液体上升到最高处时进行
C.温度计内液体开始下降后进行 D.温度计内液体匀速下降时进行
〖课外练习〗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来测量温度的,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
2.使用温度计时,要让它的 与被测物体 ;一定要等到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 ;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相平.
3.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所使用的温标是 ,该温标是由 (哪国)科学家
首先制定的,他规定 的温度为零度,即0℃,同时又规定 的温度为100度,即100℃,然后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则每一等份为 .
4.使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一种物理现象叫 ,常见的温室气体有 、 、
等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 ,使温室效应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已经认识到正在积极想办法控制.城市的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高一些,这是由于 效应的作用.
5.体温计能保证离开人体后仍能指示人体的温度,但在使用前必须 .
6.使用温度计前,要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是为了( )
A.知道它的测量范围 B.知道它用什么液体制成
C.便于迅速而准确地读数 D.没有什么原因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将已上升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中.
B.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只有当温度计的玻璃管内液面停止上升(或下降)时才读数且视线必须与液面相平.
D.温度计虽然不能用它来测量超过它最大刻度的温度,但可以测量很低的温度.
8.体温计能精确到0.1℃,这是因为( )
A.体温计玻璃泡内的水银比一般温度计多 B.体温计测量范围小
C.体温计短 D.体温计玻璃泡的容积比玻璃管的容积大得多
9.冬天,北方的气温最低可达—40℃,为了测量那里的气温可用( )
A.水银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以上两种都行 D.以上两种都不行
10.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列的哪种方法( )
A.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 B.用自来水冲洗
C.在沸水中煮 D.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11. 图2-4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我国南极科考队成功到达南极的最高点“冰穹”,该地的气温达零下80℃以下,用图示的温度计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量该地的气温.
12.如图2-5是小红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来工作的.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 .
二、汽化和液化(1)
〖补充例题〗
1.刚从水中捞出的熟鸡蛋在手中不太烫,待蛋壳表面的水干后,便觉得很烫,这是因为( )
A.蛋壳的温度很高 B.蛋壳不善于传热
C.蛋壳外先有水蒸发后无水蒸发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 有些宾馆、饭店的洗手间里装有感应式热风干手器,洗手后把手放在它的下方,热烘烘的气体就会吹出来,一会儿手就烘干了.它能很快把手烘干的理由是:
(1)热风提高受伤的水分温度,加快手上水分的 ;
(2)热风同时 .
〖课内练习〗
1.在实验里,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你一定听说过,下面有关这两个成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二者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上沸,而“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够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3.在烧热的油锅中溅入水滴时,会听到“叭叭”的声音,并溅起油来,而在沸水中加入油时不会发生以上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溅入的水滴温度太低 B.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C.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 D.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4.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 )
A.给盛有水的杯子加盖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中
C.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 D.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人冰箱
5.工业上常用加热的方法给酒精和水的混合液加热,当混合液的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就可将酒精从水中分离出来,这是利用了酒精和水的( )
A.沸点不同 B.水蒸发时吸热多少不同 C.温度不同 D.熔点不同
6.喝开水时,或在喝汤时,因为水和汤的温度较高,容易烫伤,常用嘴对水或汤的表面吹气,可以使其变得不烫,其主要原因是( )
A.向水面吹气,可以把高温带走 B.向水面吹气时能加快蒸发,蒸发吸热,使水温度降低
C.吹的气体比开水的温度低,能吸收开水的热 D. 向水面吹的二氧化碳气体有冷却作用
7.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2-6中a、b所示.则图中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中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____℃.
(2)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 .
〖课外练习〗
1.下面关于用电吹风能很快将湿头发吹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热风档提高了温度 B.用梳子抖动头发增加了蒸发面积
C.送风时加快液面上空气的流速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3.在一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水的沸点分别是78oC和100oC,把它们分别装在两只试管里,悬放在正在加热的沸水中,则 ( )
A.试管中的水和酒精都会沸腾; B. 试管中的水会沸腾,酒精不会沸腾;
C. 试管中的酒精会沸腾,水不会沸腾; D. 水和酒精都不会沸腾.
4.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凉爽,如把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会 (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
5.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不正确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汽化现象
B.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C.蒸发现象进行的比较缓慢,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D.液体蒸发时会吸热,有致冷作用;沸腾时要达到沸点,不需要继续吸热
6.下列措施为了不是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农民夏天晒谷物总是将粮食摊开,并放到通风向阳的地方
B.天热时,人汗流浃背,总是喜欢把电风扇打开吹风
C.用扫帚扫地,灰尘四起,通常要在地面上洒一些水
D.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常遇雨而受淹,天晴时打开塑料大棚的盖顶,让积水赶快风干
7.如图2-7,是三种液体的沸点,甲容器中盛水,乙容器盛一定量的某中液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若在甲容器底部继续加热,最终会发现乙容器内的液体发生沸腾现象,但甲容器中的水还没有沸腾,则乙容器的液体可能是什么液体?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8.关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对水加热了很长时间后水才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3 4 5 6 7 8 9 10
水温/℃ …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1)从数据上看,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
(2)请你根据记录数据,在图2-8中画出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3)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给出一种原因即可)
二、汽化和液化(2)
〖补充例题〗
1.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 的结果.在医院里病人发热时,高烧不退,可以用酒精擦拭病人的身体,这是因为酒精在 过程中要 而带走病人身体的热量,起到暂时降低温度的效果.而我国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常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时,会听到“嗤嗤”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汽”,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了
和 物态变化.
2.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 的水烫伤厉害,这是因为 .
〖课内练习〗
1.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 )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 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2.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干了 B.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阴雨天,黑板湿润甚至出现小水珠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庞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的作用是 ( )
A.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B.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C.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D.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4. 某同学在实验课上做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时,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如右图2-9所示);稍后发现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下降时遇热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B.水蒸气上升时遇冷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C.水蒸气上升时遇冷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D.水蒸气下降时遇热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5.冬天教室的窗玻璃上常常出现许多小水珠,关于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
A.是教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表面液化而成的
B.是教室外的空气遇到冷的玻璃放热液化而成的
C.是教室内的空气遇到冷的玻璃放热液化而成的
D.是教室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放热液化而成的
6.要使气体液化,可以采取 和 的方法实现,日常生活中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7.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较快变凉,这是因为__ ______,使水温下降.冬天,有的同学在擦眼镜时先向眼镜“哈气”,使眼镜变得潮湿更容易擦干净.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现象,此现象是一个_________热过程.
8.自然现象中看到的露是一种 现象,它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晚间气温低时 .
〖课外练习〗
1.冬天,小华在家里的卫生间洗澡时,发现通过卫生间墙壁上的平面镜看东西时变得模糊了,洗完澡后,他打开排气扇,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墙上的镜子的表面看东西清晰起来.镜面看东西由模糊变为清晰,是因为在镜子的表面上发生了( ).
A.先熔化,后汽化的物态变化 B.先汽化,后液化的物态变化
C.先液化,后汽化的物态变化 D.先蒸发后凝固的物态变化
2.居民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时,用加压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 B.生产时,采用降温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
C.使用时,液态的石油气要升华成气体 D.使用液化气是,液态的石油气发生沸腾现象
3.在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和寒冷的冬天的公交汽车车窗上都会出现水珠,水珠是在车窗的哪面( )
A.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B.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C.都在内表面 D.都在外表面
4.夏天,有时能看到自来水管的表面出现许多细小的水珠,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 “夏天,金属会出汗”,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
A.水管有孔,水渗了出来
B.水管是与空气接触,所以是空气在水管上液化所致
C.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水管上液化所致
D.是水蒸发形成的
5.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金属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只是为了给小镜子消毒 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空气液化 D.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滴凝固
6.夏天在打开电冰箱的门时,常会看到“白气”,这是因为 而成的;水沸腾时在壶口形成的“白气”又是 形成的;而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碧”瓶放在桌上一会,会发现瓶壁的四周附着许多小水珠,这是由于 而成的.
7.图书档案、重要设备等发生火灾,要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需要手先握住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 时要 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照成伤害.
8.医用氧气瓶中的氧是以 存在的,它是通过对氧气在常温下 的方法,使之 后贮存在氧气瓶中的.
9.水壶中的水沸腾后,仍放在火炉上加热,水壶中水的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最接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这是因为靠近壶嘴处 较高,水蒸气不能 .离壶嘴较远的地方 较低,水蒸气发生 .形成细小的水珠,即出现“白气”.
10.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活动中,向甲、乙两个圆锥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后,取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中,在蒸发皿中分别放入冰块和开水,则稍后瓶口内出现“白雾”,并在蒸发皿底部出现“雨滴”的是图2-10中的 ,这说明:“雨”是由 形成的,形成条件是 .
三、熔化和凝固
〖补充例题〗
1.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请回答:
(1)请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并画出实验记录表格.(注:不需填入数据)
(2)图2-11是根据某次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下的点.请在坐标纸上根据所描的点,画出熔化图象.
(3)根据熔化图象,可得出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 .该物质的熔点是 ℃
2.图2-12是某种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 )
A.蜡的熔化过程 B.蜡的凝固过程
C.海波的熔化过程 D.海波的凝固过程
〖课内练习〗
1.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 ( )
A. 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冰袋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2.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花附着的露水
C.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3.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4.如图2-13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oC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5.冬天,将一块冰从寒冷的室外拿进温暖的房间内,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冰立即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 B.冰不会立即熔化,但冰的温度会逐渐升高
C.冰立即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冰不会立即熔化,冰的温度也不会升高
6.水在结冰时体积会膨胀,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据报道,美国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即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0.25mm厚的铝片.焊接专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后来,“圣迪亚”实验室的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先把薄薄的铝片装到罐内,与钢罐的内表面紧贴,再往罐内装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冷冻后铝膜就与钢罐表面接牢了,使铝膜与钢罐接牢的原因是( )
A.铝膜和钢罐之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B.水结冰时放热使它们焊牢了
C.水结冰时膨胀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它们压牢了 D.水是一种粘合剂,把铝膜和钢罐粘在一起
〖课外练习〗
1.炎热的夏天,把一盆-5℃的碎冰放在阳光下直射,冰逐减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冰的温度( )
A.高于0℃ B.低于0℃ C.等于0℃ D.无法判断
2.图2-14是某种物质熔化图象,它的熔点是 ℃,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所有晶体完全熔化,持续了 min,这一过程是 热过程.
3.在一个室温为0℃的房间内,将-12℃的一块较大的冰块从冰箱的冷藏室取出,放在一杯0℃的盛水容器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器中的水数量将变多,冰的数量将减少
B.容器中的水的数量将减少,冰的数量将增多
C.容器中的冰和水的数量不变
D.水的数量立刻变少,冰的数量也立刻变少
4.用手分别接触温度相同的冰和水,会觉得冰比水凉,这是因为
A. 冰的温度比水低 B. 冰熔化时要从手上吸受大量的热
C. 冰是固体,水是液体 D. 这是人的错觉
5.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1)图2-15是 (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2-16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
6.某种晶体熔液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17所示.试分析:
(1)这是熔化图像还是凝固图像?
(2)这种晶体的熔点是多少?
(3)这种物质固态时是什么名称?
(4)固液共存的时间有几分钟?
四、升华和凝华
〖补充例题〗
1.人工降雨的其中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撒干冰,靠干冰的________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的小冰晶增多,小水滴变大,从而形成雨.
2.在做碘升华实验时,要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这说明升华时要_______热量,由此可以推断出凝华时要________热量.
3.在严寒的冬天,挂在室外一直冰冻着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发生了( )
A.蒸发现象 B.熔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升华现象
4.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内壁会变黑,这是因为灯丝经历了( )
A.先汽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凝华 C.先升华后液化 D.先升华后凝华
5.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放在火炉上的冰一会儿就不见了 B.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天地上出现一层霜
C.大堆纸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纸灰 D.冬天,湿衣服结冰后变干了
〖课内练习〗
1.课本中的“人工造雪”实验中,烧瓶中放少量的碘,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在这一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量.
2.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 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汽”____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晶体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收热量
B.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C.卫生球在衣箱内变小是凝华现象
D.雾的形成是一种汽化过程
4.下列物态变化的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B.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早晨有浓雾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5.从冰箱冷冻室取出冰棒时,往往会看到冰棒的包装纸外有一小层冰霜,这是因为 ( )
A.小水珠在冰箱内凝固而成 B.水蒸气在冰箱内凝华而成
C.冰箱内空气凝华而成 D.冰箱外的水蒸气先液化,进冰箱内再凝固而成
6.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升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中分别属于( )
A.凝华,熔化 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
7.下列自然现象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A.雾 B.露 C.霜 D.雨
8.下列现象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
A.河水结冰 B.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镜片忽然蒙上一层小水珠
C.刚剥去包装纸的冰棒周围冒“白烟”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课外练习〗
1.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 )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成的气体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小水珠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2.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话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是( )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
B.霜形成的温度比雪形成的温度低
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形成前高,雪后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之前低
D.霜是在地面形成的,气温必须在0度以下;雪是在高空形成的,雪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地面气温降低
3.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B.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
C.樟脑丸逐渐变小 D.夏天,水缸的外壁出汗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雪在太阳光照射下熔化成水 B.冬天房间窗玻璃内表面结有冰花
C.倒在碗里的酒精会逐渐减少 D.冰冻的衣服在0度以下也会干
5.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的外壁
B.室内的热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的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愈冷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遇冷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的外壁
6.冬天,墙角的积雪没有化成水就被风吹没有了,是因为( )
A.升华现象 B.凝华现象 C.熔化现象 D.汽化现象
7.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
A.雨 B.露 C.霜 D.冰
8.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9.以下自然现象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
A.春天到了,冰雪消融 B.初夏,林中白雾弥漫
C.清晨,草叶上露珠品莹 D.深秋,果实上挂满了白霜
10.下列现象的产生,需要吸热的是 ( )
A.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 B.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D.早晨,室外大雾迷漫
11.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上面挂了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上面冒出“白烟”,当把它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的外壁出“汗”,这些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五、水循环
〖补充例题〗
1.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2-18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标着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阶段是蒸发,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
B.X阶段是蒸腾,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
C.X阶段是凝结,Y阶段是蒸发,Z阶段是凝固
D.X阶段是降水,Y阶段是蒸腾,Z阶段是凝结
2.仔细观察“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课内练习〗
1.物质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 、 .
2.自然界中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分别是 .
其中吸热的是 ,放热的是
3. 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_____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有的 成小水滴,有的______成小冰晶(填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小水滴和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4.雨的形成是与自然界中水循环相关的复杂过程. 地球上的水升腾到高空变成水滴,成为云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云中的水滴先后要经历转变为水蒸气、小冰晶等过程,才能形成雨落向地面. 那么,从云中的水滴到降雨的过程中,水先后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
A.液化、汽化、凝固 B.升华、凝华、熔化
C.汽化、凝华、熔化 D.液化、凝固、熔化
5.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水在大自然中循环,形成不同的状态,如雾、露、雪、冰晶、霜、雨等,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A.雾的形成 B.霜的形成 C.露的形成 D.雪的形成
6.图2-19中的符号分别代表冰雹、小雪、雾和霜冻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
A.冰雹 B.小雪 C.雾 D.霜冻
7. 2003是国际淡水年,地球表面有70.8%为水覆盖,但是,淡水的含量只占总水量的 %;在这些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地球的 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部分地下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
〖课外练习〗
1.物态变化的过程总伴随着 的转移.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中吸热的是 、 、 .
放热的是 、 、 .
2.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
A.草地上的露 B.瓦片上的霜 C.窗玻璃上的冰花 D.冰雪消融汇成小河
3.丰富的太湖水资源闻名遐迩,给湖州带来了勃勃生机.“节约用水、美化环境、防止污染”已成为湖州人的共识.在下面①~③项中,与我市水环境的改善不相符的是( )
①生活污水排入太湖 ②将生活垃圾倒入市河 ③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夏天清晨,小草上常出现露珠,太阳出来后,露珠又悄然消失.整个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
5.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干了 B.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南风天,黑板湿润甚至出现小水珠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6.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春天,冰封的河面解冻 B.夏天,剥开的冰棒冒“白气”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7.“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8.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图2-20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淡水.则:
⑴ 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__________,形成水蒸气;
⑵ 水蒸气在塑料膜上________,形成小水滴;
⑶ 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___________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
9.如图2-21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物态变化》单元测试A卷
一、选择题
1.去年冬季我地气温最低达-5℃,正确的读法是
A.负5摄氏度 B.负摄氏5度 C.摄氏负5度 D.零下5度
2.把0℃的冰放进0℃的水中,若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则: ( )
A.冰会增多,水减少 B.冰会减少,水增多
C.冰多则水就会凝固;水多则冰就会熔化 D.冰和水的多少跟原来的相同
3.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B.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温度不断升高
C.晶体熔化时不需要吸热, D.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4.在夏天会看到冰棒冒出“白气”,这是因为 ( )
A.冰棒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B.冰棒升华产生的水蒸气
C.冰棒熔解成的小水珠 D.冰棒周围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5.灯泡用久了玻璃壳会发黑,这是由于 ( )
A.灯丝上的少量钨遇热熔解,变冷后凝固 B.灯丝蒸发和凝固形成的
C.灯丝的汽化和凝华形成的 D.灯丝的升华和凝华形成的
6.炎热的夏天,以下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的方法是( )
A.打开正在工作地电冰箱的门 B.打开风扇,并且调到转速最大的档位.
C.关闭房门 D.在地面上适当地洒些水.
7.在下面列举的现象中,不是升华现象的是( )
A.碘加热时变为蒸气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C.萘制的卫生球日久变小 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8.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22中a图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9.下列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的汽化的现象
C.衣柜中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是樟脑汽化的结果 D.只有达到100℃,水才能沸腾
10.冬天,牙医常把检查口腔的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后才伸进口腔内进行检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B. 进行消毒
C. 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D. 防止镜框因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11.已知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0℃、―38℃,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2℃,要测量南极气温,应选用( )
A.酒精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
C.水银温度计 D.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
二、填空题
12.如图2-23所示,甲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乙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温度计是根据 性质而制成的.分度值为 .
13.有一种测量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温度计如图2-24.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被湿布包起来,两个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湿泡温度计的读数较 ,这是因为湿布中的水在 时要吸热,在一定的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越 .
14.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不能适应时,会出现体温升高、头痛、眩晕、恶心等中暑症状.在患者身上擦酒精可以缓解症状,其道理是:___ ___ _______.
15.下面有几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各属什么物态变化:(1)湖面结冰: ;(2)烧水时看到“白气”: ;(3)自来水管“出汗”: ;(4)严冬玻璃窗上结有“冰花”: ;(5)冰箱中取出冰棒冒“白气” .(6)放在衣箱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这是_______现象.(7)冬天,嘴里呼出“白气”,这是______现象.(8)深秋晚间会“下霜”,这是______现象.(9)戴眼镜的人,冬天从室外走进暖和潮湿的房间,眼镜变得模糊不清,这是____现象.(10)出炉后的钢水又会变成钢锭,是______现象.(11)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就会干了,这是_____现象.
16.将下图2-25中括号中内容填写完整.
第
17.某同学做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如图2-26所示(标准大气压下).
(1)图中t1表示温度为 .
(2)线段 表示水在沸腾.从加热计时开始经 分钟水沸腾.
(3)到B点不再加热,水还能沸腾吗?说明理由.
18.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推动下,开始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飞行.请你结合物理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⑴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 (填“固”、“液”或“气”)态的,它是通过既 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⑵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 ,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 后 形成的.
请你也举出一个生产技术或生活中利用物态变化来调整环境温度的例子:
⑶飞船返回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船体表面温度很高,为了防止烧坏飞船,科学家在飞船表面涂上一层特殊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 从而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物态变化》单元测试B卷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例中属于防止蒸发吸热产生危害的是( )
A.没有汗腺的狗,酷暑时伸长舌头来散热 B.夏天下暴雨,衣服淋湿后要换干衣服
C.病人发烧时常用湿毛巾敷头部 D.夏天在教室地上洒些水
2.铅的熔点是328℃,那么温度是328℃的铅其状态是( )
A.一定是液态 B.一定是固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3.在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和寒冷的冬天的公交汽车车窗上都会出现水珠,水珠是在车窗的( )
A.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B.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C.都在内表面 D.都在外表面
4.用温度计测液化的温度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使用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分度值;②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③读数时应在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④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一定留在被测液体中.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5.某饭店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能有热风吹到手上,手上的水很快被吹干,其主要原因是( )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6.小红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家里学煮鸡蛋,都未盖锅盖,小红在水沸腾后继续用大火煮,小芳在水沸腾后,将火焰调小用微火煮,都把鸡蛋煮熟了,比较两位同学的做法( )
A.小红用时短些 B.两人用时相同
C.小红的做法节省燃料 D.小芳的做法节省燃料
7.俗话说“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了”.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缸外表面,齐着水面所在的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关于出现小水珠的原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B.是水的蒸发现象
C.是水以蒸发的方式液化成的小水珠 D.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8.两只相同的杯子置放在窗前,分别盛放等高的水和酒精.一段时间后,两杯听液面如图2-27所示.这个事例说明液体的蒸发跟液体的( )
A.表面积大小有关 B.温度高低有关
C.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D.种类有关
9.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放在衣橱了的樟脑丸越来越小;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B.冬天的“雾凇”;水面上结的冰
C.花盆中潮湿的泥土变干; D.冬天冰冻的衣服,在通风处自然晾干;利用“干冰”人工降雨
10.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时,我们可以看到冒“白气”,这是( )
A.冷冻室里的冰升华时产生的水蒸气 B.冷冻室里冷空气遇热时凝华形成的小水珠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凝华形成的小水珠 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1.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使海洋中的水温上升到100℃以后变成水蒸气上升
B.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才会凝结成小水滴
C.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可能会降雨
D.降雪的时候,空气中一定没有水蒸气
12.下列自然现象中,通过熔化形成的是( )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
C.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13.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庞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的作用是
A.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B.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C.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D.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14.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里面包含着的物理含义是( )
A.霜形成前的气温没有下雪后的气温低
B.霜形成的气温比雪形成的气温要低
C.霜形成前气温一定较低,水蒸气凝华成霜;下雪后雪融化、升华时吸热,气温一定较低
D.下霜前气温一定比下霜后气温低,下雪后气温一定比下雪前气温低
二、填空、实验题
15.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为了节约用水,农村的一些地区采用了科学的灌溉技术,即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这样做的好处之一就是减小了水面上空气的 ,从而减慢了水的 .
16.饺子在水中煮,怎么也不会发黄变焦,而在油中炸,过一会就会发黄变焦,这一现象说明 .
17.针对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的日益严重,专家们建议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这样可以使土壤的水分________显著减少.去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我省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___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水蒸气气便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
18.四位同学在测量自己的体温时分别沿A、B、C、D(见图2-28a)方向观察读数.其中沿 方向观察易于读数,这是因为体温计在设计时应了 图2-28b是某同学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他的体温是 .
19.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2-29,是某同学选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②B图读数中的错误是: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实际温度是 OC
(2)该同学在做实验时,见图,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第三章 光现象
一、光的色彩 颜色
〖补充例题〗
1.一位演员在舞台上,她身上的服装是白色的,而下身裙却是蓝色的,当舞台灯光师打开红色追光灯照射她时,你看到舞台上这位演员的服装是何种颜色?
2. 将一束红光和一束蓝光同时照射到白色的屏上我们可看到_________ 色.
3.在太阳光下看一张红纸,它呈现 色,因为它只能反射 光;将它置于只有绿色光源的屋子中时,它将呈现 色,因为 .
〖课内练习〗
1.透过蓝色透光的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
A.观察黄色物体,可以看到绿色 B.观察绿色物体,可以看到蓝色
C.观察红色物体,可以看到黑色 D.观察任何颜色物体,看到的都是蓝色
2.天地万物,五光十色.关于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B.可通过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
C.光是一种有能量的物质 D.白光是可见光,但它是单色光
3.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
A.水母 B.蜡烛 C.月亮 D.电灯
4. 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
A.表面光滑的金属板 B.正在工作的小电珠 C.小镜子 D.晴天的月
5.光源是指能_________的物体,光源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我们能看见光源是由于发光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_________.
6.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____ . 最早做这个实验的是 国科学家 .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太阳光的_________ 现象.
7.将一束红光和一束绿光同时照射到白墙上的同一个地方,有可能出现的是( )
A.白色 B. 紫色 C.黄色 D.蓝色
8.这本书是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人眼睛
B.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人眼睛
C.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人们把这三种色光叫做__________.颜料的三原色是指 、 、 三种颜色.
10.黄色玻璃纸只能通过 光,吸收 色光,红色的油漆铁门只能反射 光
11.带蓝色镜片的人,去看白纸上的蓝字、红字、黄字,则白纸和白纸上的字各是什么颜色?
〖课外练习〗
1.光具有能量,请指出下列能量的转化.
A.太阳能发电站 .
B.植物的光合作用 .
C.太阳能热水器 .
D.太阳能汽车 .
2.在摄影中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常在镜头前加滤色镜,在镜头前加红滤色镜,会让 色光通过而吸收 的光,从而使照片偏暖色调,在镜头前加蓝滤色镜,会让 色光通过而吸收 的光,从而使照片偏冷色调.所以滤色镜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
3.透过蓝色透光的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
A.观察黄色物体,可以看到绿色 B.观察绿色物体,可以看到蓝色
C.观察红色物体,可以看到黑色 D.观察任何颜色物体,看到的都是蓝色
4.各种颜料等比例混合成为 ( )
A.红色 B.黄色 C.蓝色 D.黑色
5.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