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练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练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13 11:4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年八年级物理同步培优课时训练(人教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音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如图所示的四种声现象中,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丙和丁
D.乙和丙
3.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正在探测鱼群的“声呐”B.在黑夜中飞行的蝙蝠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振动的手臂
4.往暖瓶中倒开水,你听到的声音是(

A.暖瓶的振动并由空气传来的
B.暖瓶中水的振动并由暖瓶传来的
C.暖瓶中空气柱的振动并由空气传来的
D.暖瓶的振动并由大地传来的
5.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秒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
A.204米
B.408米
C.340米
D.170米
6.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音的音叉移近悬挂的塑料小球,当两者接触时,观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利用小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7.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A.大声呼救
B.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来营救
C.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就钻,努力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8.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物质
空气
氧气



物质的密度
1.29
1.43
2700
7900
8900
声音传播的速度
330
376
5100
5000
370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9.无锡东林书院有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从“声现象”的角度,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源是空气、雨滴和声带,风声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
B.风声雨声读书声,声源是空气、雨滴和耳朵,风声雨声是人的眼睛看到的,没有介质也能知道
C.风声雨声读书声,声源是风和声带,风声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源是风和声带,风声雨声是人的眼睛看到的,没有介质也能知道
10.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那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11.图所示,下列民族乐器中,是利用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
A..琵琶B.二胡C.笛子
D.编钟
12.如图所示,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旁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
13.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以 
 形式向前传播.
14.如表记录了声波在五种气体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传播速度,请依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
二氧化碳
0
331
1261
891
337
269
10
337
1284
908
343
273
20
343
1306
924
349
279
30
349
1328
939
355
283
①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米/秒。
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 
 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选填“较高”或“较低”)
15.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若以舟为参照物,山是 
 的;“猿声”是由猿的声带
 
 产生的。
16.老师的讲话声是通 
 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的而产生的。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 
 (选填“快”“慢”或“相同”)。
17.如图所示是探究电磁波和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的实验,打开手机“背景灯光提示”、“铃声提示”,将手机放在真空罩中,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罩内空气。拨打罩内手机,能看到灯亮,说明 
 ,根据 
 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解答过程必修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解题过程。
18.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中一些介质的声速,回答问题:
空气(0℃)
331m/s

3230m/s
空气(15℃)
340m/s

3750m/s
空气(25℃)
346m/s

5000m/s
水(常温)
1500m/s

5200m/s
(1)在长为1275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此时气温约为15℃),两声相隔3.495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声音在40℃的洗澡水中传播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00m/s。
参考答案
2021年6月18日初中物理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D
【解析】甲图中雄蛙通过鸣囊振动发声,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乙图中听不到真空罩中的电铃声,说明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丙图中太空中宇航员需用无线电交谈,说明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而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丁图中蝙蝠用超声波探测飞行,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乙与丙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故选D。
3.C
【解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A.“声呐”探测鱼群,发出声波,故是声源,不选A;B.
蝙蝠在黑夜中飞行,发出超声波,是声源,不选B;C.挂在胸前的哨子,没有发出哨声,不是声源,故选C;D.手臂振动发声,是声源,不选D.故选C.
4.C
【解析】往暖瓶中倒开水,瓶里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这些声音是由空气传播过来的,故选C.
5.A
【解析】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
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6.C
【解析】正在发声物体在振动但不易观察,为了观察到它的振动,放一小球,振动的音叉将小球弹开。通过小球的振动来反映音叉的振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解析】A.大声呼喊会消耗大量体力,持续时间短,不是自救的好办法,故错误;
B.被困人员需要给外界传递救援信息,不能等待,故错误;
C.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并且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故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是自救的好办法,故正确;
D.见缝就钻,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导致死亡,故错误.
8.C
【解析】A.空气的密度小于氧气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氧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B.空气的密度小于铝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铝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C.声音在固体(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空气和氧气)中的传播速度,符合题意;
D.铁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而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铜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9.A
【解析】AC.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雨声是雨滴振动产生的,读书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雨滴和声带,风声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故A正确、C错误;
BD.声音需要用耳朵感知,眼睛看不到声音,故B、D错误.
10.A
【解析】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正确,BCD错误.
11.C
【解析】AB.琵琶和二胡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故AB不符合题意;
C.
吹笛子时,通过空气柱的振动产生声音,控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C符合题意;
D.
编钟发声是靠钟的振动发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B
【解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鱼缸旁鼓掌,声音由于手掌的振动产生,它通过空气传给水,然后通过水传给鱼,即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故选B.
13.【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波。
14.【解析】①由表中的数据知: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306m/s;
②对比表中声音在不同温度的气体中传播速度,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③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降低而减慢,故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
故答案是:①1306;②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③较低。
15.【解析】
(1)从“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山相对于轻舟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轻舟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
(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猿声”是由猿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运动;振动。
16.【解析】
(1)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学生耳中的;
(2)当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音叉的振动使水面溅起水花,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水面溅起水花的现象,这是用物理学中常用的“转换法”来研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快。
故答案为:空气;振动;340;快。
17.【解析】据实验可知,此时向外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据此可以推测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也就是真空不能传声;
而手机是靠电磁波传递信息的,随着抽气,不影响手机接收信号,即说明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18.【解析】
(1)已知管道长:L=1275m,v空气=340m/s,由速度公式变形可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t空气=;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快于空气,由题意知:t空气﹣t金属管=3.495s,则声音在管道中的传播时间:t金属管=t空气﹣3.495s=3.75s﹣3.495s=0.255s;
由速度公式可得,声音在管道中的速度为:v金属管=。
查表可知,该金属管道可能是铝制成的;
(2)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因此在40℃的洗澡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常温(25℃)水的传播速度1500m/s大。
故答案为:(1)铝;(2)大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