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西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西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13 19:1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量长度》中《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长到度单位。我通过创设小明和爸爸用手量同一张桌子的长度的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亲身感受,交流汇报让学生认识和感知1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再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几厘米,随后又安排了估计和实际去测量,在估计和实际测量中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测量能力,为以后估算和学习其它长度单位打好基础,从而体验到测量长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虽然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长度单位,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让孩子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目标分析:
创设测量情景,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尺子、铅笔、纸条等。
教学流程:
引起矛盾冲突导入新课。
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认识1厘米,几厘米。
操作测量铅笔和纸条的长度。
总结提升、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引发冲突、揭示课题、建立1厘米观念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副图(古人用自己的身体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是选用自己人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老师介绍第二幅图用拃测量花布的长度,向学生介绍拃的测量方法。
2.创设情境:小明和爸爸用拃测量同一张桌子(课件演示测量过程),小明测的是5拃,爸爸测的是3拃,为什么同样一张桌子测出的长度却不同呢?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儿子的拃短,爸爸的拃长。得出结论:这就需要我们统一测量的工具和测量时用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在实际测量中产生孩子们的认知冲突,突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测量工具:卷尺、米尺、直尺、等各种尺子。
[设计意图: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当中,并应用于生活,生过中处处都有数学。]
(三)仔细观察直尺并认识直尺
1.认真观察直尺,看看直尺上面都有些什么呢?(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分组汇报)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介绍刻度线(有3种刻度线:长短不一,分布均匀,我们叫它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都对准了一个数字,就是刻度,这些数字分别读成刻度1,刻度2……)
这些数字从0开始,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重点引导学生强化0的作用。(0就像我们赛跑时的起跑线一样,除了表示没有,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表示起点)。板书:0是起点。
介绍cm是厘米的意思,cm读作:厘米(板书 cm 读作:厘米)
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找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数”,除了表示没有,还表示起点。进而复习0的含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重要作用。]
  二、认识直尺上的1厘米、几厘米
(一)在直尺上找1厘米、几厘米
1.找一找在直尺上从几到几是1厘米。(刻度1到刻度2之间是1个大格就是1厘米,刻度2到刻度3之间是1个大格,也是1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它的1厘米吗?(刻度3到刻度4,刻度4到刻度5……这些都是1厘米,引导学生找出1厘米长度的规律)。
(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⑴感受1厘米有多长。
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哪根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同桌交流并把手指放在尺子上观察。(结论:食指)
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着左手的食指,右手不动,抽出左手食指,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同桌相互展示并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闭着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⑵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食指的宽度,一个田字格的长度,一颗大头针的长度,一块橡皮擦的厚度,一支铅笔头的长度……)追问:1厘米长吗?(对,很短)。
(总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就用厘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参与活动,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去获得,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厘米的长度,形成了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
(3)借助多媒体课件认识几厘米
除了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吗?(让学生找2厘米,5厘米,8厘米,多数孩子都会从0刻度开始找。让学生经历数大格的方法,得出规律:0到几就是几厘米)。追问:如果不是从0开始找呢?让学生观察刻度3到刻度8是几厘米。刻度5到刻度10又是几厘米。(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除了数大格的方法,还可以用减法:结束刻度-开始刻度=厘米数 )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找直尺上的1厘米、几厘米,通过找一找,议一议,算一算的活动更加深了对1厘米、几厘米的理解,并拓展延伸,起点不是0刻度怎么办,并形成了独特的计算方法。充分培养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测量铅笔的长度,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
先让学生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再在小组内交流怎样测量铅笔的长度。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后,课件再展示测量方法:把要测量物体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尺子放平,铅笔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练习:设计3个测量铅笔的对比练习,让孩子判断对错。第一种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最左端,尺子放平。第二种:铅笔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但尺子没有放平。第三种:铅笔左端对准0刻度线,尺子也放平了。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和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用断尺测量纸条的长度,解决在没有0刻度的情况下该怎么办的问题。出示断了一节的直尺,让学生小组内展开讨论,先估一估纸条有多长,再讨论有什么办法测出纸条的长度。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测量方法:把纸条的左端对准断尺左端的一个清晰的数字,尺子放平,看看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最后用大数减去小数就等于纸条的长度。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创设用断了一节的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境,在测量的情境中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遇到新问题准确做出决策的能力。]
四、总结提升、提出问题
1.孩子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学完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其它你想知道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总结收获,强化新知,设计提问环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的,所以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使生活更加方便。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并明白这个道理,能让孩子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呢?于是我在新课导入的部分为孩子量身定制了用拃作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情景,通过小明和爸爸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引发矛盾冲突,体会到测量单位不统一测量的结果就会不相同,在与人交流和日常生活中测量结果不统一就会带来非常大的麻烦,使孩子们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怎样使孩子更好的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怎样让孩子认可直尺上一大格就得1厘米,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呢?于是我设计了通过找直尺上的1厘米,身体上找1厘米,生活中找1厘米,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然后再来找直尺上的2厘米、5厘米、8厘米。有了这些直观形象的认识,学生对1厘米,几厘米的观念就充分建立起来了。
三、怎样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不但能活学而且还能够活用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会什么事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也是提高孩子数学素养的关键。所有在最后我设计了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利用断尺来测量物体的环节,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探究发现的能力,还大大的提高了孩子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