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2021年秋统编版语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
第2课时
9
古诗三首
课前导入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的样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领略过李白笔下庐山的壮观,今天我们再来欣赏苏轼诗中描写的庐山。
苏轼(1037-1101)
生平介绍: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助学资料
题壁诗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盛于唐、宋。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便可读到,作品也就可以传播开来。千百年来,题壁诗不胜枚举,最有名的要数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了。
缘
yuán
(缘由)
我会认
字词乐园
题
侧
峰
庐
缘
我会写
tí
cè
fēng
lú
yuán
(题写)
(侧面)
(山峰)
(庐山)
(缘故)
结构:半包围结构
组词:?做题
题目
造句:这次题目很简单,我有
信心考满分。
tí
书写指导:第九笔捺是平捺
,托住右边的“页”。
点击播放
部首:页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倾侧
侧立
造句:这条道路很窄,只能侧
身走过去。
cè
书写指导:中间的“贝”
比单人旁略低,占在田字格中间。
点击播放
部首:亻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雪峰
峰顶
造句:珠穆朗玛峰是世界十大
山峰之一。
fēng
书写指导:左小右大,
“夆”下半部分“丰”的最后一横写长。
点击播放
部首:山
结构:半包围结构
组词:?茅庐
庐舍
造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历史故事家喻户晓。
lú
书写指导:第一笔点从竖中线起笔,第三笔撇和第七笔撇都是竖撇。
点击播放
部首:广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缘由
无缘无故
造句:他这样做不是没有缘
由的。
yuán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点击播放
部首:纟
①加一加识字法:
亻+则=侧
广+户=庐
②比较识字法:
锋——蜂——峰
识字方法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缘:因为。
解词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读感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注意朗读的节奏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读完这首诗,我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也各不相同,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有站在庐山之外。
如何理解题目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脚下。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巍峨耸立。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品读鉴赏
横看成岭侧成峰
思考:“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岭:相连的山。坡度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的景象各不相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近、高、低不同位置看庐山,庐山呈现不同的样子。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在庐山之中。
(课后第3题)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思考: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这启迪我们认识一个人生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
古诗赏析
我的感悟
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横看——成岭
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
借景说理
侧看——成峰
《题西林壁》是诗人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遍游庐山之后的题咏,既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又说明一个人生哲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主旨概括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课外拓展
【译文】
我登上飞来峰顶那座高高的塔,听说晨鸡初鸣时在塔上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远望的视野,只是因为我在飞来峰的最高处。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题:
西林:
缘:
不识:
横看:
课堂练习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因为。
不能辨别。
从正面看。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代诗人(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
、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
____、
____、
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时感觉。
2.填空。
宋
苏轼
正面
侧面
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读一读。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