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
2.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3.通过实验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2.通过动手实验,了解近视眼以及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培养眼保健意识。
2.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眼睛的构造及视力矫正。
【教学难点】1.近视眼及其矫正
2.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学用具】投影仪、课件。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滚动放映一组与眼睛有关的一组图片,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幅带眼镜的画面上: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认识到眼睛是人体中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就好像是我们的心灵的窗户,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等,但在我们周围许多人的眼睛出现了问题,特别提出,近视已是我们同学中存在的很普遍的视力问题。你想知道有关眼睛的哪些问题呢?那现在就来学习我们的新课:眼睛和眼镜。
二:进行新课:
1.眼睛的构造及成像原理:放幻灯片,课本图6-23,眼球的结构,让不同的学生通过幻灯片描叙,然后其他同学补充:
(1)眼球由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组成,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眼睛好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
(3)眼睛的睫状体能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4)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
(5)视网膜的作用是接收光产生信号.
2.眼睛的成像原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
(功能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会聚在视网膜上(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3.正常眼睛是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1)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就可看清近处的物体。
(2)依靠眼睛调节所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分别叫做眼睛的远点和近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处.正常情况下,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
4.近视眼及其矫正
设问: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明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小组交流:近视眼的成因: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挑选学生回答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教师播放幻灯片,验证学生的结论。
练习: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方。
近视镜是凹透镜,利用其能使光发散的特点,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5.远视眼及其矫正
小组交流: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挑选学生回答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教师播放幻灯片,验证学生的结论。
练习:(1)远视眼看近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
远视镜是凸透镜,利用其能使光会聚的特点,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2)思考如何来保护眼睛?
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25cm左右,看书一小时后要休息,远眺几分钟,认真做眼保健操,保护眼睛卫生等。
【课堂总结】
学生分组概括本节的内容。教师投影主要知识对比表,知识再现,强化记忆。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0页“阅读材料”的内容并了解立体电影(3D电影)的神奇之处。知道物理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设计】
6
1.眼球的结构
2.人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3.近视眼及其矫正
4.远视眼及其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