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2021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名师课件
三年级上册
语文要素
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单元主题
留心观察
习作要求
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精读课文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环环相扣
关系紧密
学习方法
迁移运用方法
总结方法
◎习作例文
习作实践
◎习 作
借鉴范例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多么漂亮的小鸟啊!大家认识它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主角——翠鸟。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观察的视角,了解一下这只可爱的小鸟。
郭风(1919—2010)
主要作品:童话诗集《木偶戏》
《火柴盒的火车》,散文诗集《鲜花
的早晨》《叶笛集》,散文集《山溪和海岛《避
雨的豹》等。
生平介绍:原名郭嘉桂,福建莆田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翠鸟,也称“钓鱼郎”,体长约15厘米,头大,体小,嘴强而直。头顶有浅色横斑,脚为赤红色,从远处看很像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常栖息水边树枝或岩石上,以鱼、虾等为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部。
翠 鸟
翠鸟为什么能在水中捕鱼?
翠鸟体型较小,捕鱼时一般站在岸边的植物上,发现鱼时会以俯冲姿态迅速冲入水中捕鱼。翠鸟进入水中后,眼睛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捕鱼几乎百发百中。翠鸟的羽毛不亲水,体重也比较轻。在捕获鱼之后,翠鸟可以凭借轻捷的身躯迅速离开水面。
lā
fù
wǔ
yīng
qiāo
外祖
我会读
沙
鹦鹉
父
啦
蓑
衣
suō
静 悄
悄
鹦
啦
父
鹉
悄
翠鸟捕鱼
搭
亲
父
响
羽
翠
啦
哦
捕
嘴
悄
吞
(搭船)
(沙啦)
(父亲)
(长嘴)
(翠鸟)
(悄悄)
(吞没)
(捕鱼)
(响声)
(羽毛)
(母亲)
我会写
搭
亲
父
啦
响
羽
翠
嘴
悄
吞
哦
捕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搭船 搭乘 搭桥 搭台
造句:我搭乘公交车去姥姥家。
dā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撇捺舒展,“口”字写扁。右下部的短横不要忘记哦!
点击播放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双亲 父亲 亲人 亲自
造句: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
外祖父家里去。
qīn
部首:立
书写指导:第五笔横最长,竖钩的竖写在
竖中线上。
点击播放
结构:独体结构
组词:姑父 父母 父子 祖父
造句:父亲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fù
部首:父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撇捺舒展,第二笔
是点。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沙啦 哇啦 叽里呱啦
造句:窗外传来沙啦沙啦的
声音。
lā
部首:口
书写指导:左小右大。“口”写得小一些,
提手旁写在竖中线左侧。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 影响 响亮 音响 响应
造句:他沉默了很久,然后
一声不响地离开了。
xiǎng
部首:口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的“口”写得
小一些。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 羽冠 羽绒服 羽毛球
造句:翠鸟的羽毛真漂亮。
yǔ
部首:羽
书写指导:左右等宽。两个“习”分列竖
中线两侧。
点击播放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翠绿 翡翠 苍翠 青翠
造句:一场春雨过后,树叶
显得更加翠绿。
cuì
部首:羽
书写指导:上小下大。“羽”字不带钩,“十”的横写长,竖是悬针竖。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嘴巴 嘴角 张嘴 嘴唇
造句:翠鸟的嘴巴又细又长。
zuǐ
部首:口
书写指导:左窄小,右宽大。“此”写得靠上,“角”在横中线靠上的位置起笔。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悄悄话 静悄悄
造句:夜晚,人们都睡了,
到处都静悄悄的。
qiāo
部首:忄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第一笔点是竖点,
第二笔点是右点,略小些,靠上。
点击播放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吞咽 吞食 吞吐 吞服
造句:翠鸟一口就把小鱼吞
了下去。
tūn
部首:口
书写指导:上大下小。撇捺舒展,“口”
字略扁,在撇捺内。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笔画:10
造句:哦,我懂了。
ò
部首:口
书写指导:左小右大。“口”稍小,“我”字的竖钩起笔在竖中线上,斜钩的起笔稍高,收笔低。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捕鱼 捕捉 捕食 追捕
造句:翠鸟是个捕鱼高手。
bǔ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甫”的内部是两
横,最后一点别忘记哦!
点击播放
亲
嘴
捕
翠
末笔是点
“习”末笔均无钩
“止”末笔变提
末笔勿忘点
注意红框部分,不要写错哦
“加一加”法
识字方法
啦
口
拉
鹦
婴
鸟
鹉
武
鸟
悄
忄
肖
多音字
辨析
当“啦”用来表示声音时,读lā;当用在句子末尾时,多读la。
例句
“老师已经来啦(la),大家保持安静”。话音刚落,只听呼啦(lā)一声,凳子倒了。
(la)来啦 好啦
(lā)沙啦 哇啦
啦
辨析
当叠用表示“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时读qiāo ;其他情况一般读qiǎo 。
例句
她对我说了一句悄(qiāo)悄话后悄(qiǎo)然离去。
(qiāo)静悄悄 悄悄话
(qiǎo)悄然 悄无声息
悄
像鸟的羽翼,本义是鸟的翅膀,引申义为鸟类身上长的毛。
趣识字——羽
甲骨文
篆书
楷书
沿袭甲骨文字形。
简化
①船内载乘客、装货物的地方。 ( )
②小木船上的覆盖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 )
③拟声词。这里指雨点打在船篷上的声音。
( )
船舱
船篷
④覆盖在肩背上。 ( )
沙啦
披
解词义
⑤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 )
⑥拨水使船前进的器具。 ( )
⑦使人看了产生快感的;好看。 ( )
蓑衣
橹
⑧像翡翠那样的绿色。 ( )
美丽
翠绿
⑨鸟名,又叫鹦哥,羽毛美丽,嘴弯曲,能模仿
人说话的声音。 ( )
鹦鹉
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课后第1题)
1
2
3
4
5
第一部分(1):“我”和母亲坐船去外祖父家。
第二部分(2—4):一只翠鸟搭了我们的小船,“我”看到了它冲入水中捕鱼的过程。
第三部分(5):通过母亲的介绍,“我”知道了翠鸟搭船的原因。
雨天船上的情景
翠鸟的外貌
翠鸟捕鱼的动作
雨天船上的情景
听觉描写
生动逼真地描摹出雨点打在船上的声音
视觉描写
对船夫摇橹动作的描写,表明我观察仔细
船橹
船篷
船舱
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这只翠鸟进行细致观察的?
翠鸟的外貌
这只翠鸟对作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彩色、美丽
作者是从翠鸟的羽毛、翅膀和长嘴的颜色来细致观察的
对比
突出翠鸟的美
翠绿
蓝色
红色
羽毛:
翅膀:
嘴巴:
彩色
美丽
“我”在平常的一次去乡下的路上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物,重点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还知道了观察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
小
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fù lā yīng wǔ qiāo
鹉 父 啦 悄 鹦
一、连一连。
dā chuán
fù qīn
bǔ yú
shā lā
( )
( )
( )
cuì niǎo
tūn xià
搭 船
父 亲
沙 啦
翠 鸟
吞 下
捕 鱼
二、看拼音,写词语。
( )
( )
(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是一只______的小鸟,它的羽毛是_______,
翅膀是_______,长嘴是_______。
2.我正想着,它一下子___进水里,不见了。可是,
没一会儿,它___起来了,红色的长嘴___着一条
小鱼。它___在船头,一口把小鱼___了下去。
彩色
翠绿的
蓝色的
红色的
冲
飞
衔
站
吞
1.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
细致的观察。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
物的外貌,把自己的观察
所得记录下来。(共38张PPT)
2021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名师课件
三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作者对翠鸟外貌所作的观察,感受了翠鸟的美丽,也初步体会到留心观察的好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感受作者对翠鸟动作的细致观察。
看到这么美丽的小鸟,“我”想了些什么呢?
连用三个问句,写出了翠鸟突然出现带给“我”的惊喜与好奇,表现了“我”的纯真和童趣。
边读第四自然段边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观看视频,和同桌交流看到的情景。
你观察到了什么?哪些动作和你想象的是一样的?哪些情景是出乎你意料的?
点击图片播放翠鸟捕鱼视频
翠鸟捕鱼的动作
“冲”“飞”“衔”“站”“吞”写出了翠鸟捕鱼动作的敏捷,表明“我”观察得很细致
动作描写
迅猛
悠闲
速度快
冲
飞
衔
站
吞
从描写翠鸟捕鱼动作的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把一些词换掉,好不好?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 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 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 了下去。
冲
衔
吞
跳
夹
吃
我从中体会到了翠鸟捕鱼动作的敏捷,同时感受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这样换不好。“冲”的迅猛、“衔”的悠闲、“吞”的速度快等,把翠鸟冲入水中捕鱼的情景,全面生动地再现了出来,换成别的词达不到同样的效果。
思考:这只鸟为什么要搭“我们”的船?
作者是在去乡下的路上见到这只美丽的翠鸟的,读一读课文,说说这是一次怎样的旅行。
这是一次平常的旅行。但是“我”却在平凡的旅行中对周围环境作了细致观察。一只漂亮的翠鸟突然出现在“我”的船头,使这次旅行变得趣味盎然。
本文为什么不以“翠鸟”为题,而以“搭船的鸟”为题?
“搭船的鸟”是拟人化的写法,“搭”有乘坐车、船、飞机等的意思。一个“搭”字,使鸟儿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大自然中的和谐相处。以“搭船的鸟”为题既能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而以“翠鸟”为题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登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选自菁莽的《翠鸟》)
自主阅读下面的语段,比较和课文第四自
然的异同。
相同点:都抓住了翠鸟的动作,写出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
不相同点:《翠鸟》选段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挥了想象,用箭来比喻翠鸟飞行的速度,写出了翠鸟飞行的速度快;《搭船的鸟》只写了作者自己的观察所得。
两位作者都经过了细致的观察,因此才能把翠鸟捕鱼写得如此生动,所以我们也要学会留心观察。
通过对比阅读翠鸟捕鱼的片段,你有什么收获?
通读课文,作者除了写去乡下途中看到的景色,以及翠鸟的外貌和捕鱼动作,
还写了什么?
第三自然段写了“我”观察突然到来的翠鸟时产生的好奇,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我”明白了翠鸟“搭船”的原因。
“我”知道了翠鸟搭船的原因
“我”和母亲坐船去外祖父家
一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我”看到了它捕鱼的过程
搭船的鸟
留心观察
外貌
动作
万物和谐
羽毛:
翅膀:
长嘴:
——冲、飞、衔、站、吞
翠绿
蓝色
红色
这篇文章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通过对翠鸟的外貌及捕鱼动作的详细描写,表达了“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点拨
先通读课文,找出作者观察到的事物。如第1段,作者观察了雨天船上的场景;第2—4段,作者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的过程。最后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出本题答案。
参考答案:作者对小船、雨、翠鸟进行了细致观察,其中对翠鸟的观察最细致。在船上,作者用听觉观察到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的响声,用视觉观察到船夫用力摇橹的情景;雨停后,作者观察到船上的翠鸟美丽的外貌;翠鸟捕鱼时,作者观察到它“冲”“飞”“衔” “站”“吞”等一系列敏捷的动作。
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
·
·
·
·
这段话主要描写了翠鸟捕鱼的过程。其中,“冲”“飞”“衔”“站”“吞”这些动词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翠鸟捕鱼时的灵活与敏捷,同时也表明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时,要抓住这些动词展开想象,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内容写得生动具体。
点拨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美,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
小
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表现爱国主题的诗句
含“鸟”字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唐·杜甫《望岳》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更羸(léi)是战国时期魏(wèi)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来。”“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不取
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
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
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
直掉下来。“啊!”魏王
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
知道的?”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yù )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儿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一、读读加点的词语,再写出表示动作的
词语。
例: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1.他 着操场,先 几圈热身,再 足球。
2.我 起茶杯,轻轻地 了一下热气, 了
几口。
3.蜗牛 出头来,努力地 着软软的身躯,
小心地往前 。
几口。
绕
跑
踢
端
吹
喝
探
蠕动
爬
1.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缩句)
二、按要求写句子。
2.小鸟飞起来了。小鸟嘴里衔着一条鱼。(合并)
3.彩色的 一只 船头 小鸟 我 看见 站在(组句)
船夫摇着橹。
小鸟飞起来了,嘴里衔着一条鱼。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
①课文描绘了翠鸟的外貌和动作。 ( )
√
三、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
②课文对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描写表明作者观察的
时间很长。 ( )
③课题中的“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 ( )
④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也体现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
×
√
√
练习观察一种喜欢的小动物,完成下表。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所得(用关键词记录动物的外貌、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