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案+课件(人民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案+课件(人民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11 09:18:43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第一课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学情、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课堂探究
探究延伸
预期效果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承上启下。既是专题三内容的延续,又是专题四的其他内容的重要前提
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特色
是学生学习历史、理解现实的重要桥梁
课标重要考点;公民教育的实际需要:知道历史、理解现实、悦纳自我;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确定依据
1、知识与能力
(1)基本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政协的召开、第一届人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2)能力要求
阅读材料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通过比较新政权与旧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材料,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2)提供较多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3)展示图片,使学生感受历史场景,发挥历史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
(2)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
(3)培养学生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依据
学生的认知水平;
现实的需要;
学情:高一学生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备一定的通史知识;但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教材分析
教法:设置情景,感知历史;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学法:积极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感悟历史
学情、教法、学法
课前准备(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调查你身边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的工作。(工作时间、工作方式、研究角度、工作总结方式等)
导入新课
从(十一届政协)委员们现在已经提交大会的发言、提案、信息情况来看,委员们关心的热点话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国计、民生。从国计方面,是有关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宏观经济调控问题、政府机构改革问题、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另一方面是与群众利益、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比如稳定物价问题、扩大就业问题、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和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
1、材料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制度?
2、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一、新中国的成立
军事
政治
路线方针
组织
新课学习
背景
一届政协:1949年9月、北平。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知识衔接
教授新课
一、新中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背景
成立
历史意义
独立的主权国家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奠定牢固的基石
数十万群众为什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政权与近代中国曾有过的政权有哪些本质的差异
教学流程
二、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堂探究
2、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流程
二、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
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课堂探究
背景:
召开:
法律和组织基础
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和国宪法》
请概括该宪法的性质、特点、意义
标志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课堂探究
新中国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
材料一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联系材料一、二,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材料二 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性?
探究性学习------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材料一: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有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
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探究性学习------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探究课题
1、新中国这一政治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2、为什么在新中国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探究性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试举例说明这一制度实施有何意义?
探究性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物。
2、原因: ①统一的多民族长期存在
②近代以来,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③民族分布的特点决定
3、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内蒙古自治区1947
西藏自治区1965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课堂落实
教学流程
新中国的成立 (奠定基石)
新中国民主政治特色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堂小结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对此问题你有何建议?请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写出来。
探究延伸
教学流程
预期效果
落实课标要求;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关心社会、昂扬进取的价值取向。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执子之手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背景和内容,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三项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概括,掌握构建历史框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史料、图片、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段以及相互讨论等方法来完成历史探究的任务,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的了解,掌握层层分析的解读思路,学会主动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的学习,感受到建立新中国的神圣和庄严,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体会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的喜悦。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加深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价值观的认同。
我思我在
1、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这就从战略上规划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发展方向,也启动了建立新中国的程序。
2、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战争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代行人大职权,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它还履行统一战线组织的职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及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不仅为新中国的建立补充了法律程序,也为新中国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初步奠定了基础。
6、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也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个政治概念,需要从以下方面去掌握:
(1)原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各民族汇成了中华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在事实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旧中国时,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使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近代以来各民族在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方面共同斗争,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友谊,这样的政治认同就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2)制度建构: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且在1954年载入了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和基本国策。它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3)评价:它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9、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千里之行
一、选择题(四选一)
1、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主要是因为
A、在农村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完全变化
C、中国社会性质已完全变化 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务必继续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 )
(1)面临成为执政党的考验 (2)面临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武装反抗
(3)面临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4)面临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A、(1)(2) B、(2)(3) C、(1)(3) D、(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共和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议会制 D、代议制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
A、中国共产党“七大” B、中国共产党“八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
A、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B、公平公正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原则、民主集中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民主集中原则
5、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6、1956年以后,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
A、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B、城市小资产阶级政党
C、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D、无产阶级政党
7、1956年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本目的是( )
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把民主党派改造成为劳动人民的政党 D、为实现“一国两制”的目标
8、为了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1954年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认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大杂居小聚居 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
(1)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2)革命胜利后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
(3)向社会主义和工业化国家转变 (4)革命胜利以后党的作风问题
A、(1)(2)(3)(4) B、(2)(3)(4) C、(1)(2) D、(2)(4)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文件不包括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族自治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1、1953年全国各地开展的人民代表选举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A、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B、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C、为国家政治建设的开展奠定了牢固基石D、开创了人民民主制度
12、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不包含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统一战线制度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3、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区县两级 D、到1958年我国成立了五个自治区
14、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时:
A、各民主党派拥护这一方针B、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C、准备制订新中国的宪法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
谁能极之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1938年8月至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
材料2: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并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材料3:1951年冬,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了对大贪污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刘青山、张子善的审理材料。1952年2月10日,随着清脆的枪声.这两个特大贪污犯的鲜血洒落在他们曾为之奋斗最后却又被他们玷污了的共和国土地上,成为开国反腐“第一刀”。
材料4:《河北日报》2002年12月12日报道,胡锦涛等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说:“我们来西柏坡是向同志们学习的。毛泽东同志当年离开西柏坡去北京时,曾形象地称为是进京‘赶考’。我们这一次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西柏坡,可以说是来‘上学’的,是来学习西柏坡精神和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的。”
请回答:
(1)什么是“西柏坡”精神?这种精神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2)材料1、2、3反映了毛泽东怎样的一种思想?
(3)根据材料4评述胡锦涛一席话的现实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2:(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2,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五、问答题
3、比较《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请你回顾人民政协走过的光辉历程。
(1)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召开的?它为建国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
(2)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溯本追源,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分别倡导建立了什么统一战线?这两次统一战线取得的最主要成果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5、中国近现代史上,曾产生过性质不同的各种宪法文件,请列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不同时期的两个宪法文件,并结合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分别给予简要评价。
答案详说
一 选择题
1、D 2、D 3、B 4、C 5、A 6、C 7、B 8、C 9、A 10、C 11、A 12、C 13、B 14、D
二、材料解析题
1、(1)就是“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情况下提出。(2)从严治党。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保持“两个务必”这个党的优良作风,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保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2、(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问答题
3、性质:都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历史条件:前者是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后者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家性质:都确认了相同的领导力量和国家政治基础。前者具有人民民主性质,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共同纲领》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1)背景: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基本胜利,国民政府覆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方针、政策的准备。解决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立国作了组织准备;决定了国都、同旗、国歌等立国重大事项。(2)名称: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果:前者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后者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认识: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国共双方合则两利,分则两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限制袁世凯权力,保卫资产阶级共和国而由参议院制定的。它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它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进步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加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同课章节目录